从贺岁片透视当代国产电影的生态环境
http://www.cflac.org.cn     2009-02-17     作者:丁亚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贺岁片已经盛行了十多年了。1997年,当时刚刚成立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同时成功推出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和《甲方乙方》。前者是一部主旋律影片,后者则是一部贺岁喜剧片。两部风格并不相同的影片贯穿了各自不同的、相对稳定的规则与资源及其建立的特定观影关系。《甲方乙方》以巨大的影响力蔓延市场,贺岁和喜剧样式的贺岁片一夜间成为观众最热门的话题,贺岁档影片抢占了主流电影本来占据的坚固地位。今年的贺岁影片,展现出更为强劲、主流和开创性的趋势。

    贺岁档影片渐入佳境

    自从冯小刚1997年后连续几年推出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影片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功后,贺岁档一直被看做最有利的发行档期。这为此后10年来贺岁片的制作、设计带来灵感,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与贺岁目的相一致的重点喜剧影片推出,特别是冯氏喜剧片,影响广泛。这种模式影片赢得了年轻的目标观众,形成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常规影片比较,今年的贺岁影片,呈现出格外突出但又相对稳定的不对称和差异。贺岁电影从《甲方乙方》起,到现在12年间,一再在影院中拔得头筹,其渐入佳境,口碑与票房兼具,“攻陷”了无数的观众,并进而极大地促进了当代国产电影的发展与日趋繁荣。这样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越来越勾勒并标示出国产电影一派市场化的兴盛景象。

    2008年年初,其实先就有三部大片,即《投名状》、《集结号》和《长江七号》,构成电影市场的一道风景线。三部大片各有特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类似于好莱坞大片进入暑假和圣诞节两个黄金发行档期,《梅兰芳》、《赤壁》、《非诚勿扰》等国产大片,再度集中进入贺岁电影市场,情况与上一年度相比有所不同,但相同的地方是观众反响依然热烈,观众们对于国产大片、贺岁片的喜爱,抑或欢迎程度,在业已形成一种期待和消费习惯之下更显突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贺岁档影片已经上映的,前后有三十几部。总体情况,影片的类型和策略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局面。从2008年11月开始,到今年2月中旬结束,贺岁档作为一个黄金发行档期,已经得到延伸与放大。而且,为回应某些新情况、新环境,今年的电影贺岁大战早早拉开帷幕,也可理解为一种新的选择和判断。

    构筑电影制作、发行新模式

    具体地说,2009年贺岁档影片的特点,首先是电影类型化突出。严格意义上说来,贺岁影片已不能用以喜剧为主的狭义的贺岁片来概括,人们不难看出,多样化的创作追求已融合于具有某些种类和数量的资源之中,如史诗片有《赤壁》,动作片有《叶问》、《证人》等,再就是爱情片《桃花运》、《爱情左右》、《游龙戏凤》,还有《女人不坏》,然后就是像《梅兰芳》这样的人物传记片。至于喜剧片,则有春节前上映的《非诚勿扰》和春节后上映的《高兴》、《疯狂的赛车》、《家有喜事2009》等。多种类型的影片同时集中在一个档期里,晶莹饱满,显示出全新的创作影像技艺的互动。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其次,古装大片不再是主流,虽然还有《赤壁》一支独秀,但其他影片已不再是古装大片。应该说今年摆脱了前几年贺岁片奢华的面貌,较多地具有包容性,推出了中等成本的影片。像《爱情左右》,票房达到2500万,吸引青年观众甚多。而《梅兰芳》、《叶问》,首日票房也都呈现佳绩,《硬汉》也得到了1000多万的票房。制作成本仅为600万的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春节期间以“黑马”势头赢得青少年与成人的青睐,全国票房突破8000万元,创造了国产小成本动画影片的票房神话。多样性的题材、主题和风格的影片在今年的贺岁市场里有了很好的发挥与尝试。

    再次,这些影片符合了市场化、商业化、类型化拍摄和运作的方式,许多影片甚至是先前作品的直接延续或间接延续。比如《赤壁》由上到下,《爱情左右》是《爱情呼叫转移》的第二部,《梅兰芳》是陈凯歌对过去同类题材的一种延续或挑战,而《叶问》则与相关影视剧热点题材不无关系。这是一种成熟的、模式化制作、发行的方式。

    最后,电影叙事风格更为人性化,在让众人便于理解的叙述和生动的剧情中注入较为细致的情感,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中汲取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力量,演绎出了比较新的内容。

    2007年,全国电影票房33.27亿元,这个数字,是加上了农村电影票房的两个亿(农村观影人次超过15亿)。2008年,电影票房,不算上农村电影票房,也不包括25.28亿元的海外销售收入,不包括各电影频道15.64亿元的广告收入,突破了43亿。比上一年增幅超过了30%。其中国产影片票房达到25.01%,市场占有率达到62%。2008年,新增银幕数574块,平均每天增加1.7块。2008年度故事电影产量为406部。而仅2008年12月的贺岁档全国票房即超过了5亿元。贺岁档一个月的票房,相当于数年前一年的票房!2008年底至2009年年初的贺岁档,其实是对2008年电影的一个总结与回顾。在2008年的国产电影中,有8部电影票房过亿元,其中就有好几部影片在贺岁档中产生。贺岁电影市场在观众的期待中一浪高过一浪,提早公映的有,如期公映的有,延迟公映的也有,而且有些影片刚一上市就拿到了彩头。贺岁片成为一种新的电影创作状态,一种新的电影存在形式,显而易见,它已提出了一套新的电影创作与市场语汇及框架来描述和解释当代电影的生态环境。

    票房热卖的冷思考

    贺岁影片对于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以及对中国电影产业往前推进,无疑起到了一个良好、积极、健康的作用。它所取得的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非常明显。可以说它基本符合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同时也符合了电影市场的实际需要。贺岁档电影在当下的成功,也是美学、观众心理学、电影市场学的成功。其中暗含的因果关系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和暂时性,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则值得注意。

    第一,贺岁影片档期的超速建设是对电影市场良性发展的考验。2009年贺岁市场营销方面的策略,与过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过去《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宣传方面都较为奢华,现在这种情况少了。《梅兰芳》也好,《叶问》也好,只是导演带着主要演员做一些首映礼或完成一些宣传的环节。不少影片特别重视档期的编排以及上映时间。过去,贺岁档可能是以三至五个电影为主,而现在则是以十余个、甚至几十个电影为主,这样就面临一个上映时间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理所当然地去询问,电影产量那么多,而上影院、上档期、上市场的“平均量”与实质性效果,究竟有多少,而且,也会质疑、反思贺岁档的做法、贺岁影片取向及其可能存在的危害(破坏性)。影片制作和生产造成同一风格的电影类型的泛滥,会影响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在岁末年初持续性的文化消费行为中的选择。

    第二,贺岁影片进行创思,概念先于制作,可能会产生日益膨胀的副作用。明星阵容、宣传也好,商业化剪辑、市场营销推广也好,为什么说好的口碑是最好的营销?其根本还在于影片的内容好不好,故事好不好看,有没有高的水准。因为无论怎样宣传,关键还要看影片本身,观众看了以后是否喜欢。这是影片成功及赢取声誉的关键。说到底,贺岁档的影片如何适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电影本身如何进一步开发和运用电影商业元素,其中包括戏剧性的设置,戏剧冲突的建立和解决,人物以及演员表演的生动与否,包括电影叙事上的美学元素等等,这些都是适应主流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向。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重视和研究观众的接受与欣赏需求,比如电影的社会意涵和语言,电影的特效、特技,以及电影的视听形式、影像和画面本身的品质等,都必须能够征服观众。

    第三,在让更多的影片进入市场,丰富电影市场的类型结构和层次分布的同时,构筑未来电影发展日常理性、风险思维,以造就电影整体的繁荣与发展,势在必行。贺岁档推出的,除了有国产电影,它还应包括另外的内容。虽然我们有三十几部国产影片,但是不是一定要让外国影片较多地让路?这样会不会给观众的选择带来一定问题?实际上,一些年轻观众对好莱坞影片还是很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应该自觉地形成一种良性的和市场并存的竞争机制,这样更能够激发我们的本土化电影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提高民族电影的整体水准。

    应该看到,贺岁档的影片对于2008年以至2009年的电影产品构成了一种主体性作用,对整个电影市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贺岁档对于整个年度电影生产及市场而言,在根本上是局部化的,但是,贺岁档电影票房佳绩的背后,有着推进电影更好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大繁荣大发展的广阔空间。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