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文元:舞蹈新作献新春
http://www.cflac.org.cn     2009-02-10     作者:楚勉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春节,两个跨度,对74岁高龄的著名舞蹈艺术家门文元来说,年前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可以说是对自己2008年舞蹈作品的精彩收官,而将于2月12日至14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民族舞剧《西施》又为自己的2009年创作华丽开篇。在这两个跨度中,一是对年份的跨越,二是对不同舞蹈形式的跨越,有意无意地标示出了门文元舞蹈艺术生涯中的部分文化足踪。门文元似乎不愿多谈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他谈得更多的是他的作品,要“真正地拿作品说话”。

    门文元是一位军队艺术家,曾担任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团长。这位出身于大连一个渔民家庭的老艺术家,50多年来为“最可爱的人”而舞蹈、而创作,可以说是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他编导的《金山战鼓》、《蝶恋花》、《月牙五更》、《土里巴人》、《大漠女儿》、《黄河水长流》、《悠悠雪羽河》、《太湖鱼米乡》、《阿炳》等舞蹈和舞剧,曾相继获得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国舞蹈“荷花奖”。对过去的艺术经历,门文元保持着军队艺术家特有的低调,但谈起作品他有很多话说:“一部好的作品,要达到思想与艺术的统一,要好看、耐看、经看。”他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把题材所蕴含的审美元素、文化底蕴融汇其中,然后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为了拓展舞蹈的审美表现空间,有时他还有意避开一些舞蹈规范,避开为了讲述故事而影响舞蹈行进和节奏的表现手法,从而开拓出一种诗化、意境化的审美空间。

    在国家大剧院新春演出季“中国芭蕾力量”和“民族舞蹈写意”板块中,前者意在“彰显实力”,后者意在“融汇民族精华,写意舞蹈画卷”,《二泉映月》和《西施》恰好分属二者。谈起《二泉映月》,门文元说:“我虽然创作编导了几十部舞剧作品,但没有创作编导过芭蕾舞剧。”实际上,这个题材门文元并不陌生,此前他曾编导过舞剧《阿炳》。这是一个凄美而充满浪漫色彩的故事,但用芭蕾来演绎这个有“泉”有“月”、东方色彩浓郁的故事,毕竟还是有些新鲜。在编导过程中,门文元大胆吸收了现代舞并融通了中国舞蹈的风韵,按照不同场次、不同环境、不同的人物性格,编织起了门氏风格的舞蹈语言。

    相对于《二泉映月》的题材“重温”、形式“尝新”,门文元对西施的故事也颇有“情缘”。此前,门文元和无锡歌舞团曾有《阿炳》、《红河谷》、《太湖鱼米乡》的三次合作经历,多次到过西施的故乡。江南的秀丽景色固然让人流连忘返,吴越春秋中的那位美丽女子也让人遥想翩跹。多次的合作,多次的造访,让逐渐熟悉这方水土这方人的门文元有了把西施的传奇故事搬上舞台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施。门文元说:“我们不想用电视剧的那种视角来诠释这个故事,我们将西施塑造成为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有着对国家的责任感,想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构思了《西施》这个舞剧。”

    “人美心更美,重情更重义”,这是门文元所要塑造的西施形象。“我不希望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美人计’,不想出卖一个人的品德、一个女人的秀色。在某种程度上讲,西施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但是以当代的视角、审美地观望历史人物的命运时,我觉得,西施是一个圣洁的、对爱有所追求的人,这个爱不仅是爱情,同时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命运,从这样的角度描写便避开了仅仅讲‘美人计’的窠臼,呈现了一个普通人对爱的追求,同时也呈现了崇高的思想境界。”他所关注的难点和突破口均在于此。在创作《西施》时,门文元曾15次易稿。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为了不落窠臼,这样不厌其烦地易稿是常有的事。

    为了做到这一点,门文元为西施“选择”了“主动奉献自我”。在门文元看来,西施“是一个有胸襟有抱负的人物形象,因此我们让她来主动承担这个命运;同时她还深爱着范蠡,对恋人的感情和对祖国的感情都成为她主动献身的原因所在”,但她最终还是会回到人民中间的。门文元说,这个过程包含了一种对恋人、对祖国的爱执著追求的雅美,也包含了一种悲剧性的凄美,所以这个人物的塑造才深刻而形象,她的性格才显得鲜活而丰满。《西施》的舞台布景运用的元素是民族的、传统的,而手段却是现代的、新颖的,其服装也凸显了江南服饰的精致、清雅。相比门文元以往的舞蹈作品,地域特色、民族风韵和生命内涵是人们最熟悉的语汇,一个不是“美人计”的“美人计”,其融汇的语汇似乎更多。对一个“用作品说话”的艺术家来说,也许,这就是他的言说方式吧。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