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斋艺话(三十六)
http://www.cflac.org.cn     2009-02-03     作者:林岫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古代书福字以贺新春,一志喜庆,一祈吉利,年年蔚然成习。近代乃至民国以来,书法家通常都以为书福贺年的传统时间是除夕或春节,其实不然。古代书福传统时间不在除夕或春节,是在“嘉平初日”,即腊月初一(十二月一日)。

    农历十二月,民间称作腊月,又称嘉平。据云秦始皇祈福长生时曾经流传过“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的民谣,遂以末句“腊嘉平”故,改腊月为嘉平。

    嘉平书福或者书春,据载久远,应是一种由宫廷泛至民间的迎新习俗。南宋偏安后高宗于新岁书“春”字方毕,回头问测字家谢石以为如何,谢石见“春”字上半(前五笔与“秦”字相同)用墨过多,其下的“日”又枯墨失神,答曰“‘秦’字头太重,压‘日’无光”。高宗闻之未必醒悟,一旁的秦桧听出语有所讽,忌恨在心,欲除谢石为快。谢石释高宗“春”字,说“‘秦’字头压‘日’无光”是暗示秦桧揽权,言射政局危急,当然不能当作一般的“析字游戏”来解读,但此事传达出宋代即有书春祈福的信息,亦有史料价值。

    据近人杨钟羲《雪桥诗话》载,宫廷每逢十二月初一,由皇帝亲自挥毫书写“福”字,赏赐满朝文武,清代此举始于康熙,而后雍正、乾隆、嘉庆皆尊此汉例,岁岁仿效,谓之“开笔书福”。

    开笔书写“福”字,与民间春节拜请善书者书写春联颇不尽然。

    古代书大“福”单字,大都有“赐福”的意思,故君臣、父子、长幼的等级概念比较明显。获得“福”字的人须恭敬受之,一边双手接过,一边高声颂谢,有时免不了跪受跪谢,施以大礼。接过皇上所赐“福”字,通常高举置顶,一路伴之锣鼓唢呐,吹吹打打,炫耀乡里,直至居所厅堂,悬挂正壁,四时为荣。“福”字最忌折叠,折叠谓之“折福”,视为不祥。直至今日,民间贺寿,请书法家书得“寿”字谓之“恭请”,其纸亦忌讳折叠(形同“折寿”),大约也是自此而来。

    书写春联,则比较宽松,书写时间和选择何人书写通常都没有严格限制。当地善书者俱是佳选,只要图个吉利,能营构喜庆气氛即可。书写时间多以腊月初八始,以腊月二十三至除夕间最盛。有收藏价值的春联,过了元宵夜或最迟至二月初二后即可揭联。春联当然要优选对仗工整的联语,字数可以不等,但必须吉祥喜庆。间或抒发励志、感慨等,也循着除旧迎新、寄希望于未来这条思路去撰构;人心不甘放弃,总有憧憬,把除夕元日看作好运将临的一次机会,未尝不是增强信心的自励之策。

    说清代“开笔书福”始于康熙,大约跟诗人查慎行(1650-1727)有关。查慎行诗宗苏轼、陆游,是继踵王士祯、朱彝尊两家之后颇有成就和影响的诗人。查未入仕途前,诗名已蜚声朝野,后来入翰林,荣居内廷侍从,多次被康熙召见应制赋诗。因康熙赞赏其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誉之为“烟波钓徒查翰林”,一时传为美谈。康熙曾书“福”字赏赐过查慎行,他有诗记此无上荣耀,后来清帝书福赏赐台阁重臣并内府侍从延续成习,大约自此肇始。

    雍正朝后,每逢嘉平,亦循此例。除赏赐居京重臣外,亦远赏各省总督、将军、巡抚等大员,以示“赐福苍生”,普惠天下之意。延至清中,乾隆本性喜好舞文弄墨,岁腊更不例外,并规定设案重华宫开笔,而且书写的“首福”(第一个福字)须端正贴于乾清宫正殿。书写福字不用纸张,皆精选吴地贡绢,绢面涂朱砂,再以金粉描就云龙纹图案,以示皇家大福之贵。乾隆十七年(1752)以后,每逢嘉平,皇帝还要亲临阐福寺烧香祈福后回到重华宫,焚香致敬,方才开笔书福。其时正值酷寒,砚冻手僵,随侍太监须先暖砚,将笔管在香炉上烘热,再恭请皇上作书。乾隆书福盛典相当隆重,岁岁无有懈怠,乙卯(1795)皇位传给嘉庆,但嘉平书福之事,仍然亲自担纲。乾隆逝世后,至嘉庆六年(1801)清仁宗服孝期满,即始亲笔书福。

    康熙书写“福”字习惯用大抓笔,笔管涂有黑漆,镌刻“赐福苍生”四个楷字,每字填金,用毕,即置于檀木匣内,次年嘉平启封再用。后来的清帝是否一似康熙的习惯使用抓笔,史无记载,估计福笔入匣,以示隆重庄严,应是袭之无碍的。

    皇上开笔书福,或许意在笼络属臣,安抚天下,但以文化风雅传递情感,赐个“福”字,怎么说,也远胜赏赐金银珠宝之类。至少从康熙到嘉庆四朝的皇上皆研习书法,能一开风气,为臣民示范,总是好事。不像以后的几位皇上,虽然岁岁也有福字下赐(慈禧当权时,甚至逢其诞辰日也要遍赏福字),却非亲笔濡墨,而是指令南书房的翰林代笔涂鸦,搞成批量生产,自己变脸成了看热闹的。“赐福苍生”的真戏假做到这个份儿上,感情上大打折扣,晚清君主与臣民之间仅存的一点温馨也荡然无存了。

    昨天(腊月十二日),北京百名文化志愿者在郊区延庆千家店镇拉开了送“福”下乡活动启动仪式的帷幕,首批参加活动的文化志愿者多达150余人。仪式结束后,他们即刻分别奔赴顺义、怀柔、大兴、平谷、密云五区的数十个行政村现场书写“福”字和春联,以传统文化的方式送去子岁吉祥的祝福。昨天的书“福”活动纯属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虽然在时间上与传统略有出入,但留住民族风俗的“年味儿”,让文脉长存,意义却十分重大。

    风俗亦是民族文化的根,根的绵延壮大需要代代子孙的滋润和呵护。对根的失忆,不仅会淡去“年味儿”,也会淡去故土之思和家国之情。

    灯下阅报,遐思翩翩,援笔记之。

    (2008年1月19日)

    

    中国书协召开常务理事会,启功先生来看大家,休息时有人拿出印稿请教。先生说“欣赏可以,赐教不敢”,谦虚蔼如之至。言谈之中,先生涉及秦汉印又刀锋笔意等,俱深中肯綮。又说“搞篆刻的,首先必须通晓篆书。如何通晓呢?熟看在眼,奏刀操练在手,日积月久,自然通晓。古人曰‘贵熟看,不贵生临’,意思是多看比多临好。书法如此,篆刻也当如是。看得多,熟记在心,奏刀就知道何去何从,何是何非,自然古朴。”

    印稿中有一印语为杜甫诗句“天地一沙鸥”,因篆书“地”字笔划比较复杂,又偏旁的“土”位居其下,不解篆书的人往往读作它字。这时,旁边正好有人在低声念叨“天坠一沙鸥”,启功先生笑道“‘天坠一沙鸥’,不能吃,还是‘天坠一馅饼’吧”,众人闻之大噱。

    (1992年6月)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