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高质量的艺术普及读物
http://www.cflac.org.cn    2009-01-16    作者:邱振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剑桥艺术史》中文版出版。在西方,该书系被称为“艺术知识的圣经”,对于艺术知识普及特别是少年儿童接受艺术熏陶,都有着不小的作用。该书自一百多年前问世以来,已经再版多次。这说明,一部内容丰富充实,知识性与趣味性兼而有之,制作亦精良上乘的艺术知识普及读物,不但能成为畅销书,更能成为“长销书”。其实,这样的读物所预期的读者,并非是专业人士,它更多的是面向大众读者,对一个国家文化氛围的形成和文化传统的传承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某种意义上讲,这类图书在一个国家的发行量如何,深刻体现了其国民的文化素质。

    由此反观我们的图书市场,与《剑桥艺术史》类似的《世界艺术史》、《艺术词典》等普及性艺术读物,还是译著居多,而出自国人之手、信息容量大、内容全面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知识普及读物往往所觅无几。图书市场上的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普及,家长教师还是在以较为功利的目光看待少年儿童对艺术知识的学习,对孩子们在单科艺术学习之外的整体艺术素养的提高重视不够。而成年读者即使愿意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多的也是选择去观看音乐会、话剧等,对艺术类普及读物的关注较少。殊不知没有相当的艺术知识储备,就难以真正把握艺术作品的内涵。

    此外,我们的编撰者对这类读物的价值认识得不够充分也是这类读物匮乏的另一原因。在一些专家学者看来,普及性的知识过于“小儿科”,不够分量,不值得放下“身段”去撰写,自己更愿意去撰写大部头学术著作,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学术地位。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剑桥艺术史》的作者就是供职于欧美各大学和博物馆的一流学者,他们在做好专业研究的同时对专业知识普及也不遗余力,令人感佩。

    其实,我们是有过类似读物的,一套《十万个为什么》,是多少人宝贵的童年记忆,又给了多少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这套科普读物在普及科学知识、唤起人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方面,功不可没。《十万个为什么》的经验完全值得文艺工作者借鉴。我们亟需培育一种相对宽松、非功利的艺术教育氛围和艺术研究氛围,并呼吁有关单位扶持、有关专家重视艺术类普及图书的编撰、出版工作,从而推动诞生一部艺术类的“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