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胜军:把欢乐送给父老乡亲
http://www.cflac.org.cn     2009-01-13     作者:云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羊肚肚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被誉为“信天游歌王”的陕西青年民歌演唱家骆胜军一登台亮相,歌声中那份特有的陕北味道,立刻征服了在场观众,引得掌声阵阵,叫好连连。2008年12月28日,在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的队伍中,这位来自民间的农民歌手,用他一身陕北特有的装束和发自肺腑的呐喊,为河南开封人民带去了黄土地的问候与祝愿,使观众们倍感亲切。

    演出那天,天空中飘散着片片雪花,古老的开封朱仙镇用一场瑞雪迎接着远方的客人。第一次来到这里的骆胜军,谈及此次演出显得格外兴奋,他说既特别高兴又特别感动。高兴的是他的演唱获得了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而感动的则是那些可爱的乡亲们冒着风雪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观看演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天气很冷,又是露天演出,音响设备不是很好,上台后我被风吹得直流眼泪,声音也有些颤抖。但是,台下的观众们看得非常开心,有的还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他们说能看到这样好的演出就是再冷也值得。”观众的热情始终感染着骆胜军:“作为一名演员,就要将最好的艺术奉献给观众,这是我应该做的。”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这位出身农家的青年人的厚道与质朴。天气依然寒冷,裹夹在骆胜军那白羊肚手巾和大羊皮袄里的,是和台下众父老们心中一样涌动着的乡土情怀,而透过观众们会心的微笑,骆胜军也顿时感受到了家乡般的温暖。

    骆胜军是个地道的陕北汉子,也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从小就在黄土文化的浸润中生活劳作,在老人们粗犷嘹亮的歌声中学习成长。长大后,喜爱唱歌的骆胜军希望得到专业的指导,便到榆林报考艺校。起初,负责招生工作的老师看不上这个农村娃,但听他一开口唱起来,立刻被震住了,打那以后骆胜军开始正式学习声乐。1996年,机遇又一次降临到他的身上。陕西省绥德县文化馆成立了黄土地艺术团,经推荐他成为了团里的一名演员。艺术团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当时作为舞蹈演员的骆胜军,由于具备出色的演唱功底,主办方特意为他临时加演了一个歌唱节目。此后,骆胜军不断参加各种演出、民歌比赛,还与内蒙古、云南等地的民间歌唱家在电视台举办的歌舞盛典上同台飙歌,逐渐走上了艺术之路,并获得了“信天游歌王”的美誉。

    凭借着自己的歌喉,骆胜军走出了黄土地,并且一步步走向成功,但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却更加深了他对基层文化状况的担忧。从小生活在农村的骆胜军告诉记者,偏远地区群众的文艺活动大多采取自娱自乐的方式,比如正月里闹闹秧歌,劳动中喊喊号子,有红白事时演些小节目。近几年富裕了,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村镇开始举办艺术节,但参演的也大多为当地剧团,正式演出依然非常匮乏,综合性晚会少之又少。“乡亲们没见过多少专业演员,就更别提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了。有一次家乡上演一场商业演出,乡亲们听说潘长江来了,非常高兴,争先恐后地前去捧场,结果凑到台前一看,发现是个假的,是模仿秀,不由得大失所望。”

    正是基于这种切身感受,骆胜军深感群众对于文艺活动的渴望,因此只要一有机会他就去最基层的地方演唱,占他每年演出的很大比例。各种艺术节上深入厂矿、公园、乡村的演出活动,都留下了他激昂的歌声;各级政府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中,也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但更多时候,他还是会把演出献给自己的家乡人民。前年冬天,骆胜军随演出队在陕西省绥德县吉镇慰问时,天寒地冻,狂风把搭台的帆布都刮跑了,而且由于路不好走,演员们一早出发,下午演出结束后,没来得及吃饭就连夜赶回去了,异常辛苦疲惫。但骆胜军却说,台下坐的都是家乡人,听到家乡的歌,观众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现在回想起台上台下大家一起合唱的场面,仍然十分激动。

    去年5月四川发生了强烈地震,陕西省是受灾害波及极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救助灾区群众,为他们募集钱物,骆胜军所在的县、乡、镇都举办了赈灾广场晚会,在广场上的演出虽然十分简朴,但还是充满了爱的力量。骆胜军说:“除了捐款捐物,我还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歌声来帮助他们。”

    此次赴开封是骆胜军继去西柏坡之后,第二次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下基层慰问活动,他表示,中国文联开展这样的演出非常必要,不仅带去了精彩的节目,而且还请来了许多平日里人们难得一见的大腕级艺术家,真盼望有更多欢乐送到父老乡亲身边,也送到自己的家乡。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