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与改革开放同在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曾庆瑞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当今,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文化艺术系列和国民的文化艺术生活里,电视剧艺术已经成为标举我们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现象的一个全新标志,它正在以“王者气势”,雄踞于新世纪中国各种文学艺术群峰之巅,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奋斗,引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为凝炼社会主义美学品格努力实践,成为了推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改革开放文艺方针的成功实践

    改革开放之前,从1958年6月15日电视剧在中国诞生,到1976年“文革”前夕,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哈尔滨、长春等地的电视台总共播出了《一口菜饼子》等210余部直播电视剧。“文革”中,在全民族的文化浩劫中,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惨遭灭顶之灾。10年里,只有三部用录相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播出。1978年,中央电视台总共也只播出了《三家亲》等8部电视剧。这以后,复苏了的中国电视剧事业开始了平稳的发展。以中央台为例,1979年播出电视剧19部,1980年光是国庆大联播就是47部,全年则有131部。到1982年,全国生产的电视剧已经多达348集。1983年增长到428集。1984年高达740集。1985年增长为1300多集,1986年达到1500集,1989年就到了2000集。进入90年代之后,电视剧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公布的历年统计数字,除去1992年的统计资料空缺,从1990年到2005年,全国总计生产的电视剧作品是13231部、177306集。2006年又有13872集的产量,2007年又有14670集的产量,总量已经超过20万集。现在,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位居世界第一。共有电视剧制作单位2700多家,光是领有甲、乙两种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就有300多家,其中,甲种证126家。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生产大国。现在,在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播放电视剧的频道有1764个,占总数的89.4%。据统计,在全国11亿多电视剧观众的电视收视行为里,电视剧仅次于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而排名第三。自2001年以来,全国人均每天收看电视剧的时间一直稳定在50分钟以上,并呈上升趋势,到2003年已经是56分钟,这5年又有增加。我国还是一个电视剧收看或者说消费大国。上世纪80年代,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时万人空巷,最高收视率高达70%以上。据统计,这部戏至今已经在全国播出近800轮次。这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还有,一部84集的《三国演义》在1984年播出期间,46.7%的高平均收视率就意味着全国约有4.5亿到5亿人在同时收看这部电视剧。而在曹魏的都城和罗贯中的家乡,收视率还曾分别奇迹般地到过95%和97%。这真是举世罕见!另外,近几年,中国电视剧的录像带、VCD、DVD复制品市场也日益兴旺发达,甚至一些广播电台也像“电影录音剪辑”节目那样开始广播电视剧作品。多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电视观众有着如此高涨的电视剧收视热情,这种热情还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发展态势。可见,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电视剧艺术都起着别的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产业化的进程逐渐加快,2005年到2006年,电视剧的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都已经达到并超过50亿元人民币。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的1099.12亿元总收入中,以电视剧为主的广告收入占到了54.90%。其中,电视剧广告收入已经占到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总收入的50%以上,最多的已经高达70%以上。电视剧广告已经成为大多数电视台举足轻重的经济来源。事实表明,和兴旺发达的电视剧艺术事业相匹配,电视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系列里的一个特大型的产业。

    这是我们广大电视剧从业人员对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文艺方针的成功实践。30年来,党和政府从方针政策、宏观战略、体制改革、思维创新、方法步骤到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全面指导和有力支持了中国电视剧艺术事业的发展,为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一个日益优化的生态环境和必要的保障机制。广大电视剧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电视剧艺术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在保持自己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民族特色,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抵制殖民文化侵蚀方面,在以自己的优秀成果丰富人类文明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实主义审美精神的伟大胜利

    我们知道,现实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是“为人生”的。30年来,中国电视剧之所以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它一直都用优秀的作品把自己和时代、民族、国家现实以及历史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量的电视剧作品无负于伟大时代供给的多彩多姿的题材,全方位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生活。但凡改革开放30年的种种情景都在电视剧里有了全面而又深刻的再现和表现。它与时代形影相随,为共和国描绘历史,它是一部形象的近30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其中,《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天高地厚》、《文化站长》、《喜耕田的故事》等剧的先后播出,说明中国的电视剧从业人员以最大的热情关注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其中,《天高地厚》反映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描摹的是农村境况历史变革和农民命运历史变化的一幅全景式的色彩斑斓的画卷。在热情关注农村生活题材的同时,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家们还响应伟大时代的要求,倾注心血大力反映军旅生活。2006年的《沙场点兵》、《热带风暴》、《石破天惊》,2007年的《士兵突击》、《陆军特战队》、《大校的女儿》、《红梅花开》,都从不同军种兵种的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国军人的生活和情感。《士兵突击》是这些作品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它以当今军营中普通士兵的心路历程为切入点,讲述了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除了农村生活和军旅生活,这两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在家庭伦理和亲情爱情叙事上也情景喜人,可谓熠熠生辉。其中的《金婚》、《守候幸福》、《大过年》,都颇有代表性。

    现实主义不仅主张关注当下的人生,还提倡关注既往的人生。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献礼剧《雄关漫道》用史诗式的镜像叙事再现了红军第二、六军团的长征历程。这两年,《井冈山》、《陈赓大将》、《恰同学少年》等记述革命领袖当年往事、革命将领英雄事迹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书写历史的深广程度上都成绩不俗。《乔家大院》、《大敦煌》等等注重于民间历史的陈说,也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还有一批民国剧,像《玉碎》、《徽娘宛心》,都从另一个视角记述了民族的历史。

    即使是一些灾难降临,我们的电视剧也用影像留下了宝贵的形象历史记录。《让我们记住》虽然只有上、下两集,却足以帮助我们记住一个非常的重要时期,一个非常的历史事件。2003年春天,当一场非典病毒带来的灾难突然袭击了北京的时候,我们的电视剧艺术家们在短短的7天内创作出剧本,只用十天就完成了前期的摄制,又用四天就完成了后期的制作。同样,当四川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不久,以大地震为题材的《震撼世界的七日》、《里氏8.0》、《芙蓉花开》就先后开机摄制。《震撼世界的七日》从震前五分钟拍起,到5月19日的全国哀悼日,运用纪实的手法,再现感人的故事,升华生命的尊严,歌颂人性真善美的光辉。

    真实性是我们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艺术的一个根本性要求。这种真实性的要求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离的。它是一种深刻地显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的真实性,不是唯心主义美学所说的那种与人类历史的客观必然的发展无关的、非历史和超历史的抽象的真实性。这两年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都具有这样的无可辩驳的真实性。现实主义不仅要求书写本质的真实,还特别要求书写细节的真实。比如《士兵突击》,借助于细节的真实打动人,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会被他们感动。现实主义的写实并不排除虚构。事实上,这两年播出的所有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现实主义电视剧,无一不包含有虚构的内容。现实主义的写实还不排斥浪漫主义乃至现代派的某些艺术手法的融汇和借鉴。《血色湘西》里天坑岭雷达站保卫战的浴血奋战的情节中,描写了一个个热血儿女都成就为顶天立地、誓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就是把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融汇在一起,为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战争中湖南湘西一带为国捐躯的将士和民众谱写了又一首祭歌。

    和谐奋进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剧之所以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另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一直都用优秀的作品把自己和这个民族与国家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树碑立传,谱写民族精神史诗,塑造了无数的艺术典型。近30年的中国电视剧的优秀作品,是我们这种和谐奋进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和索引。

    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电视剧艺术是人的艺术。现实主义的电视剧艺术尤其不能脱离人,不能脱离人自身的发展。在今天的中国,现实主义的电视剧艺术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尤其要大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新人,既包含建立了某种显著的功勋的人,也包含默默地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而献身的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人。这种社会主义新人,决不是一种简单、贫乏的人,而是马克思早就指出来了的,是“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他们展示的是真实而有感染力的社会主义的人性的崇高与优美。这种新人的形象塑造所达到的历史高度与美学高度,是衡量整个现实主义电视剧艺术发展与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尺。

    在所有这些新人形象的塑造中,作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我们的电视剧艺术的历史高度和美学高度最为重要、最为鲜明的一个标志。这些共产党员的艺术形象,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美学特征。这种新的美学特征首先是具有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看电视剧《省委书记》里贡开宸和马扬两个人身上那种从悲壮的事业中激发出来的豪迈气概,由《导弹旅长》里仲副司令、江昊旅长和石志雄、杜长河营长、曾雪飞连长等人身上那种从宏伟的事业中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些能够称之为“典型”的共产党员形象里,崇高的理想在人物的思想、行为里常常表现为一种诗意化的激情和浪漫的情怀,而且闪耀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动人的时代风采。当然,这些艺术形象还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些共产党员,其实个个都普通、平凡,又个个都面目一新。像《长征》、《延安颂》、《八路军》、《周恩来在重庆》、《罗荣桓元帅》、《陈赓大将》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里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罗荣桓、陈赓等革命领袖和军事将领,《焦裕禄》中的焦裕禄、《孔繁森》里的孔繁森,《葛掌柜》里的葛寅虎,《导弹旅长》里的春梅、贺霞,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具体的历史性,人性深度的复杂性也都真实而有感染力地描绘出来了。民族精神、时代风采在共和国的军人身上也有着集中的表现。我们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军人的英雄形象,都再现在军旅生活题材的作品里了。从早年的《凯旋在子夜》开始,这一类的电视剧就是中国电视剧艺术里的一颗璀粲明珠。较早的《兵车行》、《军魂》、《士兵今年十八九》、《中国神火》,后来的《和平年代》、《问鼎长天》、《红十字方队》、《昆仑女神》,一直到近些年的《突出重围》、《壮志凌云》、《光荣之旅》、《女子特警队》、《中国轨道》、《导弹旅长》、《DA师》、《军港之夜》、《归途如虹》、《军歌嘹亮》、《炊事班的故事》、《最后的骑兵》、《沙场点兵》、《石破天惊》、《天啸》,直到《士兵突击》,等等。这一类的电视剧,作品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是“弘扬主旋律”的“主力部队”。

    这样的民族精神,在都市生活题材的电视剧里,在那些芸芸众生的百姓身上,也有精粹的表现。表现这种民族精神的艺术形象的美学品格是:在历史的最大深度与广度上,反映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社会生活的高度艺术的本质真实;十分执著地追求崇高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人物的人格魅力是真善美的具象载体;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尤其具有人的个性的丰富性,是人性的深度复杂性的表现;具有电视剧艺术本体画面叙事的美,是在激活美轮美奂的艺术审美享受中被受众接受的。

    民族文化艺术形态的非凡创新

    30年前的中国电视剧,作品数量和种类很少,艺术家们人手缺少,也没有受过专门训练,没有先进的摄录制作设备。就连直播所用的设备也原始、简单、笨重。那一代电视艺术家和他们手上的设备虽然立下过汗马功劳,却也无法在电视剧艺术上到达更高的水平和境界。30年后的今天,一切都有天壤之别了。30年的风雨历程里,中国电视剧在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和特定社会情感主流的同时,在引领我们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已经专心致志、千方百计地寻找到了合乎自身特征的艺术形式,一种人们可以按照审美理想进行自由创造的较为自由的形式,使得电视剧成为一种成熟艺术。我们30年的电视剧发展历史,尤其是这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还充分证明了,中国的电视剧主要是作为一种艺术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于是,我们看到,广大的电视剧艺术工作者,坚决摒弃了有人主张的“非艺术化”的歧路,孜孜以求的是致力于发扬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创造健康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这种电视剧艺术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在于它不把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对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本质的反映分离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求两者的内在统一。它并不是某些舆论所说的只是一种提供给人们“消遣娱乐”的“满足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的“文化快餐”,而是一种雅俗共赏却又登上了大雅之堂的艺术形态。这也不是一种停留在低水平阅读层面上的所谓“读图时代”的通俗文化样式,而是一种综合的、新型的、又具有我们时代特有美学品格的艺术。说它综合,是因为它集文学、戏剧、电影、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建筑、摄影、音乐、舞蹈各种类型的艺术于一身,构成了广博而深邃的审美时空;说它新型,是因为它以电子技术化的成系统的声像符号为艺术语言,以时、空、声、光为基本的造型元素,在摄像机镜头前或者说在电视荧屏上演剧,用彩色的连续不断地活动的画面这种最为迅速极为强劲的外物刺激,激活人的以“联觉”或者“通感”为主的心理活动来讲故事,把再现艺术和表现艺术融合在一起,叙事艺术和抒情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广大电视剧观众参与审美最后获得美感,并且快乐地享受美的艺术。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电视剧作品里,有的注重于悲剧审美,有的钟情于喜剧审美,还有的以正剧审美取胜;有的是气势磅礴的宏大的史诗叙事,有的是娓娓道来的亲切的世俗叙事;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纷纷亮相,争奇斗妍,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给;不少作品还特别在画面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上下功夫,用一些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无限风光的精美画面营造赏心悦目的美。在画面语言的语法和修辞上下功夫就造成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这30年里的另一个重大的成就,那是电视艺术语言的极大地丰富化。

    现代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高度发展必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从而引起审美趣味、审美要求的改变。这种趣味和要求,已经大大不同于现代生产力和社会文化不太发展的条件下的需求,更不同于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趣味和要求。这些年,我们的电视剧艺术越来越重视这种变化,也越来越多地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比如,在叙事语言上,我们不少的作品开始突破电视剧小荧屏制约而形成的以“中、近、特”镜头为主的格局,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了宏大叙事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都有了远景、全景、大全景的大场面或宏伟场面的戏。无论是《三国演义》、《太平天国》,还是《壮志凌云》、《突出重围》、《导弹旅长》,或者像《长征》、《延安颂》,以至于像一部8集的中篇剧《昆仑女神》,都有了这样的画面,不仅思想震撼力大,艺术感染力也强。像《长征》那样写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惨烈性,像《太平天国》那样写农民起义的失败的悲壮性,还都能让人产生一种悲剧的激情。又比如,也是在叙事上,无论是《上海一家人》、《世纪人生》、《记忆之城》写民族资本的女企业家创业的历史,还是《澳门的故事》那样描绘澳门回归的历史,或者像《一年又一年》和《全家福》那样叙述一个家庭、一个四合院生活变迁的历史,都注意把“家族史”和“社会史”融合在一起,联结在一起,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历史命运去形象地透视一个社会的兴衰变革,观照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再比如,还是在叙事上,原有的从西方肥皂剧沿用而来的电视剧叙事节奏比较慢的模式,也开始被突破。为适应剧情的需要,也适应观众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养成的观赏习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电视剧作品借鉴电影的叙事节奏,加快了作品里时空转换的节奏和镜头运动的内部节奏,推动了剧情的快速发展。还有,在画面语言上,像《文成公主》所努力追求的那样,在那么多的场景里,调动服、化、道、乐、舞、美等多种造型元素创造画面的“通感美”,不能不叫人叹为观止。通常,借助于这种普遍存在的人的“通感”的心理机制,创作者可以更鲜明地描绘或者抒发出来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审美感受,接受者可以更强烈、更顺畅地和这种审美感受的创作者作审美的沟通、交流、契合、融汇,进而超越,参与并最后与创作者一起共同完成作品的创作。这无疑有助于作品的传播。另外,像《大明宫词》所作的尝试那样,让剧中人物的语言更加文学化、诗化,虽然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这种尝试也还是有益的。应该说,所有这些努力,都体现了艺术创新的色彩,都证明了艺术注重个性化的特征。所有的这些创新和个性化,都致力于创造形式美,又都必然丰富了电视剧艺术原先业已形成的美学特征。由此,我们可以说,这些年的实践还证明,中国的电视剧艺术还是一种处在发展中的生机无限的“朝阳艺术”。同时,这样的电视剧艺术,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现代的,还是民族的,是这三种属性有机统一的艺术。这说明面对着“全球化”的潮流,尤其是面对“入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些年,中国的电视剧艺术在积极借鉴外来文化经验的同时坚持自己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努力保持民族性的特征。

    上述种种充分证明了,当今中国的电视剧经过千方百计地寻找到的形式,是一种使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尽量发挥的形式,是在人类认识到必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充满艺术想象力的形式。它需要一个艺术创造的团队来共同进行这种创造。在这个团队里,策划人、编剧、导演、演员,服、化、道、摄、录、美、音乐、舞蹈、剪辑、制片管理,各路人马云集,齐心协同努力,凝聚起来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艺术才华,爆发出来的是生生不息的艺术生产力。这种强大的艺术生产力,一旦和不断变革的尽可能优化结构和配置的生产关系有一个良性的稳定的结合,就能保证源源不断的新作品有如举世闻名的钱塘大潮般奔腾不息,永不枯竭,令人目不暇给。这样的新作出现率之高,艺术创新之快,也是当今时代其他的任何文学艺术都难以见到的。

    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让我们衷心地祝愿中国电视剧的从业人员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不断铸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