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千场文艺演出感恩改革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18    作者:冉茂金 张志勇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日前,一股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艺活动热潮正在安徽大地如火如荼展开。这次由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电局、安徽省文联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推出的千场文艺活动,自11月18日启动,明年1月下旬结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以“歌颂辉煌历程,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出一批立意高、主题好、展现时代风貌、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安徽风格和安徽气派的文艺作品,几千名文艺工作者奔赴全省农村、厂矿、部队、学校、社区,陆续开展文艺专场演出、影视剧和歌曲展播、书画摄影展览和文艺论坛等系列活动。

    安徽文化建设成就辉煌

    作为改革开放的发源地,30年来,安徽省的宣传文化建设成就非凡,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舆论支持。

    安徽省委宣传部研究室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30年来,安徽省的宣传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艺领域,文艺家们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创作了大批精品佳作,举办了深受群众欢迎、富有特色和影响的重大文艺活动,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开展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学术研究和应用政策研究与宣传,开展了大量的社科知识普及活动,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及时总结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和获得的新认识,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活动,30年来,先后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实施群众精神文明建设“长城计划”、“万年青计划”,开展“大包干”精神、“黄山松”精神、抗洪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编辑出版道德教育通俗读物,举办全省公民道德建设论坛,推进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活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升。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积极组织重大节庆和广场文化活动,开展了经常性的“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组织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杜鹃花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些文艺院团整合了演艺资源,焕发生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和安徽出版集团等文化集团向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取得明显的效果,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民营文化产业迅速成长,有的企业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民间演艺团体也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已达1300多家,近年来演出30万场次以上;以数字化为主的新型文化产业也正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正成为安徽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亮点。

    现在,安徽省正在研究制定加强文化建设的规划,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把安徽由文化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

    千场文艺演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为感恩改革,推动文艺精品的生产和文化惠民的深入开展,安徽省上上下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改革开放文艺活动。记者在安徽采访几天,所到之处都能见到纪念改革30周年文艺活动的开展。

    安徽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梅梅向记者介绍,安徽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活动启动早,规模大,去年底就开始谋划。今年5月安徽省委宣传部出台了重点文艺项目生产扶持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安徽各地各单位报送了各类选题220件,话剧《万事根本》、儿童剧《山里的泥鳅》、黄梅戏《二月二龙抬头》、庐剧《红杜鹃》、30集广播剧《潮涌江淮》等9个项目最后被确定为安徽省今年资金扶持重点项目;电影《农民工》、《中国结》、《十八个手印》,电视剧《苍天厚土》、《新安家族》等7部作品为非资金扶持重点项目。这保证了纪念活动的精品基础。其中电影《十八个手印》、《农民工》近日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十部国产推介影片”。

    11月,安徽省委宣传部联合文化系统各单位,启动“歌颂辉煌历程,服务科学发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千场文艺演出活动。在文艺专场演出部分,省话剧院、省京剧院、省黄梅戏剧院将相继推出儿童剧《山里的泥鳅》、京剧《天地人心》、话剧《万事根本》和黄梅戏新创现实题材剧目等一批舞台艺术作品,各地方院团也创作出一批短小精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类、歌舞类、戏曲类节目。省文化厅陆续推出“文化惠民——全省优秀剧目百场巡演”、“和谐新曲——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我精彩我展示——全省民营文艺团体优秀剧(节)目展演”,省文联推出了首届安徽省农民戏剧节等活动。安徽省直和各市县的文艺表演团体正纷纷深入乡村、企业、学校、社区、军营,开展服务群众的专场演出。在整个活动中,要求每家院团演出不少于10场,每个市演出不少于5场,每个县演出不少于2场。在影视剧、歌曲展播部分,组织策划了一批现实题材的影视广播剧和歌曲创作,播出了新创电视专题片《春满江淮》、系列广播剧《潮涌江淮——安徽改革开放30年》;各地各级电台、电视台都开设了“每周一歌”,播放“田野的春天”创作征集活动获奖歌曲,播映反映改革开放30年历程及邓小平光辉形象的经典剧目;同时,组织了安徽全省400多个国有电影放映队,精选部分主旋律电影、农村题材影片,赴基层放映,在每个行政村放映电影不少于1场。书画展览和文艺论坛部分,有“农民画画农民”展览、“小岗30年”摄影展、安徽省第16届摄影艺术展、“黄山魂”徽派版画研讨会、“安徽文艺30年”文艺论坛等,这一部分主要由安徽省文联及各市美术家、书法家、摄影家协会组织。

    自活动启动以来,除了省级重点活动正陆续开展以外,各地、市、县的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合肥市正拍摄反映30年辉煌成就的长篇电视连续剧《坝上街》,滁州市举办了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成就图片展,推出广播剧《十八个手印》、安徽琴书《小岗生死状》,宣城市举办了首届中华诗文诵读大赛决赛、皖南花鼓戏调演活动,黄山市组织“黄山全球传媒摄影大赛作品展”、“画说黄山”纪念改革开放30年主题画展……李梅梅说,这次的纪念活动主要的特点就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千场文艺活动将成为真正的文化惠民活动。

    查明哲:万事根本是以人为本

    这几日,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戏剧导演查明哲正在家乡合肥加班加点忙碌着排练话剧《万事根本》,这部作为安徽省2008年度重点文艺扶持项目的大型话剧,以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农民敢于冲破旧体制的束缚,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历史背景,反映了安徽农民“敢为天下先”的伟大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懂民心、顺民意,以人为本的伟大思想和博大情怀。该剧将于12月31日在合肥首演。12月5日上午,记者前往安徽省话剧院采访时,查明哲正在门厅里指导演员对词。他要求一个女演员一定要把握住当时人物的情感状态:“‘活着跟你在一块,死也要跟你在一块’,这是一个朴实又真诚的誓言,说到这里你一定要动情,要把他说得流泪。只有你动了情,他才会动情,观众也才会动情……”记者就话剧《万事根本》采访了查明哲导演。

    记者:您的作品一般硬朗、厚实、凝重,善于关注人生苦难和人性的挣扎,在尖锐的冲突中给人以撞击,引人思考。这次《万事根本》的题材表现的是中国农民因为生存问题的生死选择。您执导这场戏时有什么样的考虑?

    查明哲:我会继续在我的艺术创作里面追求硬朗、厚实、凝重,注重对人的灵魂、人格、心灵的刻画。《万事根本》表现的历史事件大家都比较清楚,对情节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要着重刻画的是当时的历史过程中农民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刻画好他们的心理情感历程、敢为人先的精神历程:在那样的环境里,为何会有这种倔强的生命。同时,安徽的农村改革之所以成功,也不仅仅是他们单方面的力量,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民意,以百姓为万事根本,改正了自己以前的道路,选择了改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百姓的生活,这也表明了执政党的伟大。

    记者:合肥是您的故乡。您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对于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一定更有感情和体会。

    查明哲:对过去安徽农村的改革我曾经有粗略的了解,对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自然有很深刻的体会。为了导演这个戏,我们剧组到小岗体验过生活,看过很多资料,在剧本阶段我们六易其稿。我们希望能够真实、准确地把握住当时人们的心态,把握住戏剧所反映的事情最根本的意义,把握住这场改革对中国起的伟大作用。现在,我们国家的改革走向了以人为本,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我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并没有真正落实过。现在世界上的思想、哲学、艺术发展的潮流都是以人为本。我们今天的改革也朝着这样的方向。我们的改革落到了这一点,就落到了根上。改革的各种进步最关键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人的进步上,没有人的进步,改革就不算成功。现在我们对改革理解更深刻了,改革走到这一步,这是我们的幸事。我觉得很欣慰。

    我对家乡安徽很有感情,这个剧正好是反映安徽的重大题材,能执导它也是我的荣幸。所以我邀请了我熟悉的创作团队,来帮助我共同排好这部戏。

    记者:您在排戏中对演员把握那个时代的情感要求得很细。

    查明哲:戏剧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宗旨是表现人。我希望这个戏能真实,有当时的情感体验,有历史的重量,把30年前的真实演出来。没有真实的表演,很难表现30年前的那个环境。所以我希望能深入人的内心,能把握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情感。

    记者:您的作品善于利用舞台空间,在这个戏中您对舞台空间又有怎样的考虑?

    查明哲:这次的舞台空间设计得很大气。我们力图在舞台上反映出淮北大地的面貌,表现出农民与土地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关系。我们用了一个大转台,这样就能符合空间的变换与流动,象征性地去抓历史的风貌,去表现这片大地。

    在戏剧里面,我们还使用了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很有名,使用地方素材和舞蹈音乐,使得戏剧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很生活化。在生活化的同时,我们又与现代戏剧元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王小琮:天地人心是百姓之心

    12月5日上午,安徽省京剧院,现代京剧《天地人心》正在连排,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的有关人员和专家坐在台下,导演王小琮则四处走动,从不同角度注视着台上。这部戏是今年安徽省的重点文艺扶持项目,反映的是30年前安徽一个村的农民为解决吃饭问题,冒死率先进行土地“大包干”的壮举。谈到执导这部重大题材京剧的设想,著名导演王小琮告诉记者,自己是“老三届”,是从上山下乡和“文革”中走过来的,当过农民,种过地,对农村熟悉,对这个剧中的历史事件自然也很熟悉。这个题材的重大意义不用过多阐释大家也能体会得到。作为导演,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用艺术手法去表现好这个题材,在技术层面上考虑得更多一些,强调不依赖题材重大取胜,而要靠艺术质量来取胜。

    对于以前多从事话剧导演的王小琮来说,这部戏是他执导的首部京剧。他认为这是自己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京剧高度的假定性给戏剧提供了非常大的舞台,自己以前作为话剧导演,就常常借鉴京剧的很多手法。他的上一部获得广泛好评的作品、大型原生态方言话剧《郭双印连他乡党》,就大量借用了京剧的一些元素,这次就更是抱着向传统戏曲学习的态度进行导演。

    《天地人心》表现的是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生活,作为现代京剧,既要充分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心理,又要保留“唱做念打”与“手眼身法步”等戏剧美感。王小琮对京剧等传统戏曲的程式十分推崇,他认为“唱做念打”与“手眼身法步”等各种程式是京剧的灵魂,是京剧审美形式最主要的构成,在现代京剧里也不能削弱。近几十年来中国京剧的现代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成果,像《红灯记》等,就在音乐唱腔、手眼程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自己在排戏中力图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以及近年来京剧新的研究成果。当然,各方面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不断磨合。但传统戏曲的程式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不顾规定情境、规定情节和人物性格,僵在那儿为角儿服务,拖沓,不紧凑,逻辑不强。现在要考虑观众的审美欣赏习惯,使戏剧程式不脱离具体情境、情节和人物性格。当然,现代京剧不能为照顾当代观众口味而削弱传统戏曲程式,那样就仅是话剧加唱了,过分简单,把京剧的魂给丢了。

    目前,《天地人心》正在进一步打磨唱词、推敲对白,强化京剧特性和历史的准确性。王小琮说,原来过多着眼于强调农民的改革行动,强调他们与当时政策的冲突,对于来自高层的支持和推动这一方面着力太小,现在要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环境中人的各种关系的演变,避免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