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中国文艺的重要母题
http://www.cflac.org.cn    2008-12-05    作者:吴月玲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乡裔城族’和‘乡土新族’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农民族类,时代给我们提出了表现原创性新生活新人物的历史任务。”这是在由本报与吉林省文联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研讨会上,陕西省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提出的看法。

    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30年来农村文艺题材文艺作品取得的丰硕成果。大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倾听农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精品佳作,真实反映了农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热情讴歌了农民群众的崭新精神风貌,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全面反映农村改革进程

    专家们深情地说,农村是一个任何人提起来都充满感情的词,它象征着土地、象征着母亲,是中国当代文艺创作最主要的、最具活力的母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说,只有认识了农村,才能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因此中国电影也不能忽视农村电影的发展。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中国农村电影创作十分活跃,乡村景观成为电影的重要表现对象,出现了一大批农民和城里观众都喜爱的电影,如《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等。这一时期电影的兴旺与农村题材电影的繁荣和改革开放是同步的。

    新时期以来,文艺家总能敏锐地把握农村的变迁,反映农民的喜怒哀乐,述说农村在奔小康路上的一串串故事。从小说《陈奂生进城》、《平凡的世界》到电影《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从话剧《棋盘岭传》、《龙眼树下》到电视剧《美丽的田野》、《喜耕田的故事》,都展现了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风貌,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农民形象。文艺评论家牛玉秋说,改革开放后,农村题材文学作品虽然面临诸多因素的挤压,但还是吸纳了各种营养,在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名单中,都能看到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身影,上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全部由农村题材作品获得,优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更是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观念不断创新。中国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继承建国以来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在新时期勇敢地探索着艺术与现实结合、与受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结合的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文艺评论家刘彦君认为,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给农村题材戏剧创作带来很大的自由度和想像空间。内容上,农村题材戏剧作品从以表现事件为主到以表现人物为主,在人物动机的处理和人物关系的梳理上都有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往的概念化动机。形式上,各种戏剧形式之间甚至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挪用、渗透、借鉴、借用比较圆熟,舞台呈现也不完全是写实的做法,借鉴了一些西方现代派的手法。

    深入农村才能出好作品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30年,广大农村也在变革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在城里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符合农村实际、受到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的。因此,创作者首先要认清现在农村的实际,除了深入生活别无他法。肖云儒认为,作家艺术家应该和农村原生生活建立深层的关系,真正参与到当下农村历史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去,走进农村生活和农民内心世界,由熟悉到贴近,由不隔到融入,再到深度打开,真正建立作家艺术家与农村的精神联系。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把那种优越的、俯视的“悲悯情怀”和底层关怀,那种站在树梢上的“草根秀”转化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民间立场和民间情怀。

    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总经理毕述林说,即使作者已经有了丰厚的农村生活经验,但在创作新剧时,还必须在新的视点、新的故事上体验生活,不断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是创作者源源不断的源泉。他谈到,“田野三部曲”的编剧冯延飞每两年写一部戏,可每写一部戏他就坚持到农村走访三个月甚至半年。其实按冯延飞对农村的了解程度来说,连着写几部戏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冯延飞认为,自己不能写想像中的农民,必须写农民的想像。

    与会专家认为,目前从事农村题材创作的市场风险还较大,这需要作家艺术家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原吉林省作协副主席朱晶、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理论研究主任程革和作家、诗人薛卫民认为,作家艺术家在面对“三农”的复杂问题时,应该勇于面对一些当下存在的尖锐问题,反映出农民的真实处境和生存危机,提出一些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杜绝一些以猎奇的心理表现农村、农民,以成就掩盖问题的做法。

    整合资源再上新台阶

    针对目前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难点重点,专家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当前大量农村题材电影拍的是真人真事,如近期的《山乡书记》、《马背上的法庭》、《香巴拉信使》等,这类电影在艺术上首先要解决的是可信感的问题。因为真人真事的复杂程度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一旦处理不当,就会被观众理解为不真实。有的电影呈现出整体上的虚假和苍白。他认为,当前农村题材电影要努力克服平浅和幼稚化的问题,在叙事策略的丰富性上进行深入的开拓,加强对商业美学的研究,考虑观众内在的欣赏需求,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本土文化的表现,把乡村的平凡人写出特有光辉和色彩。在他看来,历史是由怀抱信念的平凡人创造的。

    吉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推出了“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轰动了全国。近年来,吉林又连续推出了《刘老根》、《圣水湖畔》、《希望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这些电视剧在把握时代脉博的同时,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其中,多数优秀之作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八套黄金时段,富于吉林特色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吉林电视剧现象”。毕述林说,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并不是吉林一枝独秀,吉林省影视集团还有其他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继续创作真实、生动地记录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农村生活和农民兄弟的喜怒哀乐的电视剧时,出路只有一条,认真学习别人创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经验,吸取营养,当好学生;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不断超越自我,向农村火热的生活要素材,要故事。此外,要继续整合资源,吸纳全省知名的电视剧制片人,采取联合制作的方式、灵活的体制机制,与一流的影视企业合作。

    政府为促进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推出一系列举措。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李庆辉介绍说,今年7月5日,按照中央领导指示,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了长影中国农村题材创作基地,而且明确为全国性的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生产、播放调度的运营平台。长影在今后主要致力于中国农村题材影片的创作,每年要生产上百部电影(其中包含数字电影)。基地成立后,国家和吉林省共同投资一个亿设立基金,作为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金。现在他们正在开展“大地杯”全国剧本征集和评奖活动,以百万元重金征集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剧本。可以期待,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将迎来繁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