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杂技也要讲“科学”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14    作者:小作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在第七届全国杂技比赛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表示,含有痛苦、残忍及其他不宜观看内容、明显低龄化的表演以及明显忽略安全措施的节目不得参赛。笔者不由联想自己曾经看过的某些杂技节目,的确有不忍卒睹的感觉。出台此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对积极、健康杂技节目的倡导,也是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杂技工作的具体表现。

    其实,早在解放之初,杂技工作者已经淘汰了一些诸如银枪刺喉、油锤灌顶等表演,实际上这些杂耍的技术含量极低。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杂技要给人类以享受,给人愉快的感受,不能用畸形与刺激来吸引观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杂技界走上了不断提高技艺之路。高难度技巧与艺术表演相结合,给人们带来美、新、奇的感受,也使中国杂技赶超发达国家,艺术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一批节目还在国际杂技大赛中屡获金奖。然而,近些年来,这些被杂技业内人士称为“里大腥”的杂耍又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之内。究其原因,一是这些“里大腥”借气功热复活,二是借现在一些地方在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之机重新登上舞台。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就是要以人为本,这是现代社会的趋势和潮流。杂技本身的不断进步,离不开杂技艺术工作者对自身技艺的不断挑战。观众观赏时,也对杂技演员们突破人类极限的艺术表现而惊叹。如果说,含有痛苦、残忍及其他不宜观看内容的杂技表演在旧社会还能有一些市场,在现在的社会已经很难引起人们观赏的兴趣了。观众从心底里就会排斥这些看起来有违人道、人性的杂技表演。而面对真正精彩的杂技节目时,观众也能理解节目的背后杂技演员艰苦的训练,进而敬佩这些用汗水为人们带来愉悦的演员。

    不光是杂技,我们曾经在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开展过甄选的工作,把一些品位低下以及僵化的作品剔除,也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但是,现在又有“沉渣泛起”的现象,一些曾经被剔除的文艺品种和作品又以“传统文化”的面目出现,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各地在挖掘传统文化时,不能照单全收,不妨借鉴一下文艺前辈们曾做过的甄选工作的淘汰原则,加上现代的人文取向和价值取向,更有选择性地恢复一些符合现代审美观的文化项目。继承绝不能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