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钢琴教育的心灵“雷达”
http://www.cflac.org.cn    2008-11-11    作者:韦柳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钢琴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少数人拥有到进入了平民百姓家。由于钢琴的表演环境比较窄,它只限于家庭、音乐厅;范围比较小,欣赏钢琴音乐需要较高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涵养,因而钢琴的普及并不说明国民整体的欣赏水平的提高。如何让钢琴学生与广大公众对钢琴音乐文化由理解产生热爱,又从热爱进一步加深理解,如何开启欣赏钢琴音乐文化的心灵雷达,提高审美的眼光和敏锐的感觉,将之内化为个人美学修养,成为蕴藏在演奏时举手投足的品位、神韵——这是钢琴教育非常关键的问题。

    一首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内心体验的再现,只有理解和掌握了作品内含的感情,并用熟练的技巧来表现,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怎样理解作品,怎样成功地演奏,都要引导学生从分析作品入手,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创作意图,充分发挥钢琴艺术的表现力。

    在演奏一首乐曲时,一定要有准备的过程,一首乐曲会有高潮、有低潮;旋律是怎样发展、变化而达到高潮的;从整体到细节,怎样合理设计演奏的格局,依据音乐的形象、来龙去脉以及情感的转换,确定好指法和踏板、速度和风格,这是非常重要的。

    钢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对乐句、音色的感觉有如画家对线条、色彩的感觉。要学会处理乐句,要了解句子的抑扬起伏与气息,不懂得钢琴的句法是弹不好琴的。钢琴音乐的语言如处理得恰当,就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现在学习钢琴的条件比过去优越得多,各时期作品的音响范本基本都能找到,对于国内外钢琴家所演奏的作品,可以学习,但却不能模仿。因为每个人的技术和音乐的修养及对作品的理解都不一样,钢琴演奏应该有演奏者自己的见解和特点,不能认为只有某种弹法、处理才是对的,别的都不对或不予承认。对作品的处理,既要尊重作者原意,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在掌握原作的风格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奏特点和才能。

    此外,在钢琴教学中引导学生汲取其他艺术作品营养也是很重要的。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只是死练琴,对其他姊妹艺术缺乏了解,常识性的艺术话题一问三不知,这类学生的演奏往往缺乏想像力,不生动。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各种作品是很重要的。学生没有条件,老师要帮助他们创造条件,多花心思让他们去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品种,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比如组织他们看歌剧录像、给他们介绍剧情和人物,领略声部部分如什么是咏叹调、宣叙调、各种重唱、合唱等,器乐部分由乐队序曲、间奏曲、舞曲等组成;同时,了解歌剧的各种组成元素,包括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灯光等。把这些介绍给学生们认识,对他们的弹奏很有好处。因为很多钢琴曲都是从歌剧、舞剧、交响乐改编的,看了这些歌剧后对加强乐曲的理解很有帮助。同样,舞曲的介绍也相当重要,现在很多学生对舞曲的感觉欠缺,如小步舞、加伏特、萨拉班德、阿勒曼德、库朗、基格、波洛涅兹等。对19世纪后流行的是圆舞曲、波尔卡等都很陌生,至于意大利的塔兰泰拉,西班牙的鲍莱罗,匈牙利的查尔达什,波兰的玛祖卡,俄罗斯的卡玛林斯卡亚、戈帕克,拉丁美洲的探戈、伦巴、桑巴以及我国的秧歌等更是一无所知。通过生动可见的感受形式,让他们能看到这些舞蹈场景和介绍这些舞蹈的特点,弹起来才会更有感觉。因为这些舞曲都是以人们的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等为主要描写对象,抒发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综上可见,在钢琴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很重要。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通过各种的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注意鼓励和发挥学生在音乐理解及表现上的独创性,需要听大量的名家名作,更重要的是大量赏析其他乐器乃至声乐作品。特别是交响乐作品与歌剧作品,其鸿篇巨制与丰富的音乐层次和声音色彩,对于丰富钢琴的表现力有极好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们享受音乐的习惯,告诉他们不论钢琴技术多么纯熟,没有心灵的欢愉,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钢琴家,因为真正的音乐都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钢琴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