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光:重视人才的艺德培养
http://www.cflac.org.cn    2008-10-14    作者: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著名作曲家王世光,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他手中曾诞生过歌曲《长江之歌》、歌剧《第一百个新娘》和《马可·波罗》等众多蜚声中国乐坛的作品。这位作曲家少年时代即尝试歌曲创作并获奖,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曾担任中央歌剧院院长13年之久。丰富的艺术经历使得王世光虽未曾登上音乐教育的讲坛,却对音乐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近日,本刊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今天回过头来再看,您感觉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从自身经历出发,您觉得年轻人在校期间应该怎样学习?

    王世光(以下简称“王”):虽然是中学时代开始尝试歌曲创作,但我的初高中教育并不是在艺术院校附中——而是在普通中学完成的,那时我所上的学校直到现在还是山东省的重点中学。这样的教育经历为我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并且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偏科、知识框架相对比较全面,而且形成了逻辑的、开放的思维方式。大学期间,老师不是手把手地教你,很多知识要靠自学。中学时代养成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在这个阶段发挥了它的作用,使我在自学时视野更开阔,会去自觉补充、涉猎其他专业比如美学、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并寻找它们与我所学专业之间的关联。记得我念大学的时候,西单有很多旧书店,中央音乐学院离西单很近,我经常会去那里淘旧书,中外文学、历史、美学……事实上,艺术创造绝非单纯的技艺,艺术工作者更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他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他艺术表达的质量与水平。在我们所熟知的作曲大师中,有许多是一边学习音乐,一边到大学里去攻读哲学、历史甚至自然科学的。所以我觉得,对目前还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不能因为自己学习的是艺术专业就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尽可能利用课外时间多涉猎其他门类的知识,并将这种学习习惯长久的保持下去,对将来一定会大有裨益。

    记:读书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却未必能有出色表现,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曾有13年担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结合这些年的管理经验,您觉得年轻人步入工作岗位后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王:第一,对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步入工作岗位后,如何尽快融入社会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眼光要放得长远,摆正位置和心态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养成团队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更好地协调自己与周围的关系。单位的事业靠一种合力,一个人的懈怠往往会造成集体的重大损失,但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这一点。在参与集体性排练、演出时不够积极,时常处于矛盾和焦虑中,急于站在舞台的中心……这些都是年轻人经常会出现的问题。说到这些,看似已经超出艺术教育的范畴,但这其实是一个艺德问题,也是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艺术事业理解深度的问题。艺德方面的教育非常重要,在学校期间就应该逐渐培养,步入社会后更要不断加强,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未来的艺术发展前途,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和回报的人是永远无法成才的。第二,就是就业后的再深造问题。过去对出国留学的规定是很严格的,但在我任职期间,年轻人只要考取,我就一定会尽力支持他们深造,因为机会实在难得。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国际性很强的行业,想要保持世界级水平,就一定要先了解世界,国外的音乐演出交流相对较多,对年轻人来说,无论是提高技艺还是开阔眼界,都是很有好处的。从短期来看,这些年轻人走出去,在国外学习、拿奖,可以提高国际知名度,为国争光;从长远来看,当他们学成归来,回国任教,对国内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件好事。

    记:作为一位创作过众多优秀作品的知名作曲家,您认为年轻人成才最需要具备的是什么?天分、底蕴、阅历,还是其他?

    王:坚持是最重要的。艺术创造仅凭灵感是不够的,必须要坚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艺术感觉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技艺熟练的基础之上,而技艺若想熟练,必须不断学习、训练和创作实践。天分、阅历、底蕴……所有这些都要依靠坚持不懈的创作才能最终凝结在一起。在担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的期间,我也创作过一些作品,但是繁杂的公务常使我不能够全情投入。不担任院长的职务后,开始专心作曲,但状态的转换很艰难,也很痛苦,感觉自己好像已经不会作曲了,不知该从哪里下笔,写了撕、撕了写,就这样整整一年,才慢慢调整过来。这中间如果我放弃了,就不会有后来的钢琴协奏曲《松花江上》、《长江交响曲》……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能随时为自己的懈怠找到充分的理由,但艺术创造是不能允许任何懈怠的,唯有坚持,才能使艺术工作者长期保持创作状态和创作思维,才能及时捕捉灵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