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舞剧《牡丹亭》
http://www.cflac.org.cn    2008-09-19    作者:林力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根据明代汤显祖同名戏曲名作改编的四幕舞剧《牡丹亭》,是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继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令人注目的大小新作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大型力作。近日,该剧在中国剧院连演9场,给京城观众带来了难得的艺术享受。

    为了对该剧做进一步的评析与推敲,以求达到艺术上的日臻完善,中国舞协邀请了在京的十余位资深舞评专家,会同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联合主办了大型舞剧《牡丹厅》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在热烈的气氛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坦诚的建议。

    我认为该剧的改编,充满了诗画般的意境。全剧情节跌宕、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体现了编导较深的艺术功底。音乐、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的创作和运用与全剧相得益彰,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剧中人物的命运,魂牵梦系般地畅游到400年来人鬼情未了的梦境之中……

    该剧运用舞蹈特定的思维与手段,写意般地描绘了少女杜丽娘不甘闺中寂寞,更无意领教腐儒塾师陈最良那刻板的戒训,不甘被“拘束身心”。当读了《诗经·关雎》的诗篇后,长期压抑在丽娘心底的郁闷与忧愁,才逐渐得以宣泄,遂与丫鬟私赴花园游玩,引出了脍炙人口的“游园惊梦”典故。舞蹈编排手法张驰有序,清丽洒脱。既有含情脉脉的流淌,又有热烈相拥的赤情。在一段情意绵绵的双人舞中,恋人合掌相依对视,含蓄而缠绵,耐人寻味,体现了东方情韵的审美特征。

    《牡丹亭》表现“情”与“理”的矛盾是舞剧冲突的基调。在封建礼教“存天理灭人欲”甚于宋元的明代,丽娘对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只能在无边的梦境中寻觅意中人,独自忍受着心灵的痛苦与煎熬。剧中呈现给人们的丽娘,是个封建时代普遍受到礼教压抑的闺中少女,在春闺幽怨中虽然温柔娴雅,然而一旦觉醒,即奋力冲破一切束缚,历经磨难,逾越生死,终而不悔。在封建礼教与浪漫爱情间,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转化为舞蹈语汇所显现出来的个性张力,倾注了对追求自由爱情的呼唤,彰显了对人性与生命的讴歌。

    曾有“《牡丹亭》一出,几令《西厢》减价”的美誉,体现了原作《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较之《梁祝》、《红楼梦》更为深远。而舞剧的改编,由于肢体语言的感性叙述方式,赋予了更为直观的视觉感染力。尤其在“惊梦”之后,杜丽娘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简洁的古典舞语汇阐述,人物形象鲜明,情感表达充沛。辅以江南民间舞素材对群舞的写意铺陈,不难看出编导力求将二者融于一体而通贯全剧。综观各幕之间,在“序幕+四幕+尾声”场景的时空调度上,略感仍有驰骋的余地可拓展,从而赋予观众更大的遐想空间。总之,全剧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反叛精神及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蕴,与缠绵凄艳、超越生死的写意抒情性互为衬托,体现了独具的艺术价值与品位,此是《牡丹亭》舞剧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