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琴寻路——第四届鼓浪屿钢琴节名家访谈后记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26    作者:李菲    来源:中国艺术报

    钢琴,这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乐器之王”,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地绽放着艺术的光辉。1789年1月,当莫扎特和克莱门蒂在维也纳举行世界上第一次钢琴演奏比赛时,没有人会想到,在200多年后的今天,在世界的东方——中国,有数以千万的孩子学钢琴、爱钢琴,为钢琴痴迷。

    历时7天的第四届鼓浪屿钢琴节已圆满地落下了帷幕,笔者荣幸地采访到了担任本届钢琴节比赛评委的几位专家,他们也从几个方面入手,针对在不同的学琴阶段中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培 养

    在“钢琴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很多家长恨不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开始学钢琴,但学琴很早,却未必是件好事。那么,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角度出发,什么时候学琴才比较合适呢?笔者首先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著名钢琴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铭孙教授。

    周铭孙教授表示,开始学琴的年龄是因人而异的——这跟孩子的性情有关,要看他能否安静得下来、能否在钢琴旁坐得住、能否和老师好好配合。对于大多数的孩子而言,4、5岁开始学琴比较适合,而且希望孩子处在放松、快乐、易于接受的情况下。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毕竟郎朗只有一个,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努力才走到了今天”。如果一味地望子成龙,不仅有可能“欲速则不达”,还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培养出了李云迪、陈萨等青年演奏家的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学琴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应是他们自身的音乐天赋,就像一个运动员必须有很好的身体素质一样,对音乐的敏感度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刻苦程度、个人品德等方面也是参照的指标和条件。

    在谈到国内外孩子的学琴情况对比时,著名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说,国内外主要存在的是教学体制方面的不同。国内基本沿用的是前苏联的教学体制,从附小、附中到大学——可能附小四年级的孩子就已经是专业水平的了。但像美国这种没有体制传统的国家来说,学琴的孩子大部分是半业余甚至是完全业余的,他们只是为了兴趣才学。可一旦有真正弹得好的孩子,他们往往是不读书,而是完全练琴的。

    当然,我们无法评价到底哪种学琴方式更好,不过也许还是应了那句老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 学

    随着学琴程度的不断加深,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老师在教学中起到的引导作用,也越发显示出来,而钢琴教师的个体教学方式也是差别很大的。“能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方向,这些是很具体的内容。同时,家庭环境和学校等社会环境也是学生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倘若一个人能走出来,那绝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综合努力的结果。”但昭义教授如是说。

    当钢琴教学逐渐发展成一种方法论时,市面上也有多种版本的钢琴教学法相关书籍在售卖,良莠不齐。在看得读者眼花缭乱的同时,笔者不禁要问:钢琴教学究竟有无定“法”可循?

    但昭义教授说道:“钢琴教学中的确有些规律性的东西,但更多地与钢琴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思维方式有关。在基本原理上,我们可以寻求优秀的规律,但在教学时绝不可教条地运用,一定要从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正所谓科学思维,辨证施教。

    经过初级阶段的钢琴学习后,学生不能再单纯追求技术性的指上功夫,对音乐的处理和对作品的理解成为新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但由于受年龄、阅历等条件限制,学生有时无法准确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对此,吴迎教授表示,这不仅是中国琴童会面临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琴童都会面临的问题。对于国内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是语言或对音乐语汇的理解偏差造成的。但在信息高度发达、音乐资料完备的今天,学生通过自己的文化学习、文化了解和文化理解,再加上自身生活的体验,相信这不会成为什么问题的。

    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既要有上好的材料,又要有优秀的能工巧匠。如果两者都具备了,那么,就往前冲吧!

    比 赛

    鼓浪屿钢琴节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地举办了4届,至今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赛事之一。

    作为本届钢琴节评委会主任之一的周铭孙教授说:“本届钢琴节规模十分宏大,既有专业组的青少年钢琴比赛,又有业余组的考级选手展演,这两个活动又是在一块儿进行,是厦门规模空前的比赛。专业组的水平相当不错,业余组的比赛举办也十分有意义,活动是十分成功的。特别是在评委的公正性和比赛的风纪方面,组委会的要求很严格,比如采取了评委回避、评委会集体审议等制度,这在国内是很难得的。”周铭孙教授表示,中国音协能够举办这样的活动,又加上厦门鼓浪屿当地的大力支持,对广大的学琴学生来说,是特别好的锻炼机会,毕竟国内的正规比赛太少了。一旦有了比赛的机会,学生们会为比赛积极努力准备;有了努力的目标,积极性也随之大大提高。同时,比赛必然会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也会更多、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收获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

    另一位评委会主任,著名钢琴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杨峻教授表示,整个活动搞得很好,最有特点的是把考级展演比赛容纳进来,以至活动搞得很大,有1000多人参加。在配套活动的组织方面,也安排得很丰富,基本上每晚都有音乐会。从组委会来讲,工作非常辛苦,更为难得的是,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态度都非常谦虚。说到这里,杨峻教授略微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在比赛过程中,我提了不少意见,但一提出,就能得到组委会的及时采纳。大赛善于吸收不同的声音来改进比赛的工作,做得很好。”

    吴迎教授说道:“比赛提供给了年轻选手一个展示的机会。把音乐作为一种竞技也是目前一个比较流行的做法。好些青年人也是通过比赛涌现出来的,这对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上都有很好的促进。专业组的比赛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量和规模,对曲目的要求也接近国际比赛的程度。对选手而言,要在大赛中不断积累曲目和收获经验。”

    在谈到专业组选手的评判标准时,杨峻教授表示,无论是半决赛的独奏曲还是决赛的协奏曲,对于评委来说,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在教学中,专业音乐学院里的学生们也是独奏、重奏、协奏都要涉及的。能和乐队合作演奏协奏曲,对选手来说是提高自身能力非常好的机会,当然,和乐队的配合也很重要。杨峻教授呼吁说,希望能在今后的比赛中继续保留这样的赛制。

    舞 台

    比赛是有限的,但对于选手来说,舞台的延伸却是无限的。在谈到钢琴节对于选手的意义时,杨峻教授表示,比赛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新人、发现新人。一些国际性比赛之所以备受欢迎,就是因为在比赛后可以给选手提供很多演出机会和演出合同,这也是国际目前流行的运作方式。对于选手来说,奖金固然诱人,但演出机会更重要。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参照国际赛事、逐渐把比赛制度健全起来,给选手更多的演出机会。

    但昭义教授也表示,要更好地发挥比赛的功效,可以给选手更多的社会实践和锻炼机会。之所以一些国际性的大比赛获得成功,原因便在于此,毕竟得奖的是少数。能否通过一些方式,把落选孩子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呢?

    中国音协理事、本届钢琴节委约作曲家章绍同的一席话,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考:“对于选手来说,基本功是最基本的,它能够保证选手完整、准确地演奏作品;选手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内在的音乐语言,在一定的自由度和范围内,表现出富有创造性和灵气的音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舞台,通向舞台中央的路,或崎岖,或灰暗,或坦荡,或平直——携琴寻路,只需点亮心灯,梦想在望,一切刚刚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