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奥运官方电影的代表人物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7    作者:贺幸辉 刘玉奇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世纪80年代,奥运官方电影制作出现了新态势和新趋势,形成了用体育故事代替体育项目,凸显奥运会参赛运动员人生命运和个人价值的叙事风格,并且形成了奥运官方电影在人物选择、项目甄别、叙述手法、拍摄技巧等在内的一整套全新的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的重要奠基人就是美国导演巴德·格林斯潘。自1984年到2004年,格林斯潘包揽了除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以外的历届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奥运官方电影,开创了奥运官方电影史上影响深远的“格林斯潘时代”。

    系列电影充满温情

    在奥运会开始走向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奥运官方电影也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资金运作问题,因此奥运官方电影的定位开始从精英阶层转向普通民众,从艺术性转向通俗性。这一转变集中反映在国际奥委会对奥运官方电影的要求上。1980年之前为了体现奥林匹克运动公平公正的原则,国际奥委会规定奥运官方电影必须包含奥运会所有的竞赛项目,但是在1980年之后,这一规定开始被打破,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奥运项目和奥运人物,正是这种改变为格林斯潘重新诠释和演绎奥林匹克运动创造了机会。

    格林斯潘对奥运会的关注视角同其他导演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在格林斯潘早期的职业生涯中,最被世人所称道的是在墨西哥城奥运会上所拍摄的马拉松比赛。当时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别人都收起机器准备离开时,他却记录下了坦桑尼亚选手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带伤跑完全程的感人场面。当格林斯潘问阿赫瓦里为什么要坚持跑完全程时,阿赫瓦里答道:“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正是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他制作的体育纪录电影充满了温情,能够发掘奥运会电视转播所不能看到的环节。

    讲述运动员的动人故事

    “讲述运动员的故事”是格林斯潘电影最大的特点。格林斯潘将好莱坞的叙事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了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中,从而使得奥运官方电影不再局限于表现体育比赛本身,而是去挖掘体育人物背后的故事,用充满戏剧冲突的叙事手法表现不同个性的运动员,让人们通过这些运动员的故事去感受奥林匹克精神。

    从影片结构来看,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用体育人物代替了体育项目。无论是开山之作《光荣的16天》还是奥运百年的献礼作《奥林匹克之光照耀亚特兰大》,格林斯潘沿用了传统的奥运官方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即圣火传递加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所不同的是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中间的核心部分。

    原来的奥运官方电影都是以体育项目为电影的主体结构,整体构架是一个体育项目接另一个体育项目,着力表现的是体育赛事本身;而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却是以体育人物为主体,整体构架是一个体育人物接另一个体育人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撑起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奥林匹克之光照耀亚特兰大》中,导演将卡尔·刘易斯、李东华、亚历山大·波波夫、小加里·霍尔、让妮·隆戈、雷德格雷夫等16个鲜活的人物融入到12个故事中,各个故事之间相对独立。在圣火传递、奥运会开幕式这两部分固定内容结束之后,影片采用快节奏的剪辑介绍田径赛场的情况,而后重点介绍第一个故事人物——卡尔·刘易斯。随后又是一连串的体操赛场镜头,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故事人物——李东华……格林斯潘是在表现参赛的选手而不是表现比赛的情况。这就将以往的官方纪录电影由项目接项目转变为人物接人物,故事接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人们看到的是刘易斯的毅力、李东华的坚持、让妮·隆戈的不屈、雷德格雷夫的责任。这些人物的故事令人或心酸,或喜悦,或充满泪水,或满脸笑靥,但总归一点都是在表现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追求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尽管各个故事相对独立,互不相干,但是都是在表现一个主题——奥林匹克精神。这也使得整部影片显得更为紧凑。

    从影片的组成元素来看,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在对人物和项目选择上有着极为显著的西方体育价值观念。首先是在主体人物的选择上,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格林斯潘有着“轻东重西”的倾向,欧美选手占据主流,东方面孔或者说是亚非拉运动员只是边缘族群。在人物性别选择上,男性居多,女性较少。以《奥林匹克之光照耀亚特兰大》为例,在这部影片所涉及的16个主要人物中,女性只有5位,而这部影片是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涉及到女性最多的影片。这也可以看出在他的心中,女性依旧是体育竞技项目的边缘。其次在项目选择上,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格林斯潘对于项目的选择大多集中在欧美人喜欢和擅长的田径、游泳、举重等传统项目上。

    从叙事手法上看,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运用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技巧讲述了一个个奥运英雄的传奇故事。作为9次奥运官方纪录电影的导演,一方面格林斯潘是一个标准的美国人,在他身上有着强烈的美国精神的影子:不断追求、奋力拼搏、永不言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格林斯潘对于体育人物的故事表现;另一方面,作为深受好莱坞电影叙事理论影响的导演,格林斯潘非常熟悉好莱坞的叙事技巧,他将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了奥运官方电影中。

    格林斯潘在选择运动员的时候同样也关注金牌,夺金热门人物是格林斯潘系列电影选择人物的标准,但是格林斯潘的超人之处就在于他着重表现的不是热门人物的夺金瞬间,也不是获得金牌的成绩,而是争夺金牌的过程和夺金热门人物背后的故事。他将这个夺取金牌的过程按照好莱坞经典的“复原型三幕剧”来进行重新结构。第一幕,介绍人物和前提;第二幕,遭遇危机及抗争;第三幕,解除在前提中呈现的危机。每一幕都分别用各种铺陈剧情的技巧,以强化冲突并推展剧情。这样就扩充了影片的表现空间。

    例如在《奥林匹克之光照耀亚特兰大》一片中,格林斯潘开篇就介绍了田径传奇人物卡尔·刘易斯。首先是介绍了第四次站在奥运赛场上的刘易斯此前三届奥运会的辉煌战绩,让人们期待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刘易斯的表现;然后就将问题抛出: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前,刘易斯受伤病困扰状态下滑,先后落选100米和200米美国国家队,最后仅以资格赛第三的成绩进入美国奥运跳远队;接着继续抛出一系列的问题:实力下降、受伤、发挥得相当不理想,甚至垫底;最后在奥运会赛场上,并不占优势的刘易斯在对手受伤、犯规的条件下,凭借丰富的大赛经验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奥运会跳远四连冠,创造了奥运会历史。通过经典的“复原型三幕剧”,格林斯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式英雄和偶像。

    对北京奥运官方电影的启示

    对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格林斯潘电影以及奥运官方电影的一些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对北京奥运官方纪录电影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整体上说,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在20多年的发展中更加国际化和全球化。从体育项目的选择上,格氏电影以及奥运官方电影逐渐在突破以三大项为主的传统,开始出现自行车、棒球、垒球、击剑、马术等项目和集体项目。个人英雄主义逐渐被团队精神取代,在现今追求团队合作精神的时代大潮下,通过体育竞赛弘扬这种精神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此北京奥运官方电影可以适当增加集体项目,表现群体形象对于北京奥运会以及北京城市赛后的宣传将非常有利。

    另一方面,格林斯潘系列奥运官方电影常根据主办国的情况,适当调整选择的人物和项目。《悉尼2000》所选择的7个故事中,选择了铁人三项的米·琼斯、游泳名将索普以及澳大利亚马术;《光荣的奥运故事》中选择了希腊举重名将迪马斯。这样在北京奥运官方记录电影中,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中国人尤其是东方人的优势项目和典型性的人物。例如乒乓球、羽毛球、体操、举重、跳水等项目和相关的代表性人物,更多地融入东方视角,表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对于体育运动、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诠释东方人的体育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