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官方电影:奥运精神的精彩见证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07    作者:单万里 贺幸辉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08年,第22部奥运官方电影将由中国人自己拍摄,这是一百年来中国人第一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中央代表全世界用电影胶片铭刻奥运历史。这部影片将不仅记录下2008年奥运盛事的精彩瞬间和重要赛事,还将从人文的角度展示世界各地运动员通往2008年奥运会摘取梦想的过程,以电影的方式传递“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理念。这部影片是全世界关心奥运会的人们的眼睛,将记录下最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奥林匹克精神和美好的人性得到最直接的展现和传承。国际奥委会以及北京奥组委对2008北京奥运官方电影寄予极大希望与支持,本片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奥运官方电影。

    奥运官方电影(IOC official film)是由国际奥委会委托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奥组委制作的记录本届奥运会的电影,它的使命是对该届奥运会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呈现最激动人心的体育赛事和赛事背后的感人故事,它所包含的历史影像资料在奥运会之后仍被各大媒体长期地反复播放。全世界热爱和平和体育的人们,常常被那些熟悉的画面感动。此外,历届奥运官方电影都由坐落在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是奥运会的历史档案和文化财富,是奥运精神的精彩见证,永久流传。

    唯一性、权威性、艺术性

    奥运官方电影与其他奥运电影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点:

    从法律的角度看,奥运官方电影具有唯一性。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必须得到国际奥委会授权,而且每一届奥运会只有一部官方电影,并作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关于该届奥运会的权威影像资料保存在奥运博物馆。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规定:“对于每一届奥运会,我们要运用图片摄影及影视摄影手段记录下来,使奥运历史得以保留,使奥运文化得以传承。”对于每届奥运会,国际奥委会都与举办国奥委会及奥组委签订《主办城市合同》(Host City Contract),合同对奥运官方电影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如下:“如果奥组委被国际奥委会委托制作奥运官方电影,奥组委或/和国家奥委会有权分享一部分由这部影片在赛后四年间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收益。”根据这个规定,奥运官方电影的版权最终属于国际奥委会,但在本届奥运会结束和下届奥运会开幕的四年间,国家奥委会和奥组委有权使用这部影片的内容。

    从文献的角度看,奥运官方电影具有权威性。纪录奥运电影都有文献性,文献性是纪录电影的最基本特性,但与其他奥运电影相比,奥运官方电影具有权威性,这是因为奥组委往往选取优秀的摄制机构进行拍摄并给予方便的拍摄条件,这些方便的条件是其他摄制机构无法得到的。自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诞生第一部官方电影以来,每一届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都指定专门影视机构制作奥运官方电影,奥运官方电影的文献价值不仅在于全面、真实、权威地记录奥运赛事,更在于国际奥委会长期以来已将拍摄奥运官方电影作为必须遵循的传统,即连续不断地记录每一届奥运会的盛况,为后代子孙留下无法再现的宝贵的奥运影像资料。

    从制作的角度看,奥运官方电影更具艺术性。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奥运官方电影就已经超越新闻片而达到了纪录片应有的艺术性。后来,电视转播技术的不断成熟使人们对奥运影像不再陌生,但是奥运官方电影在艺术性方面仍然优于电视转播。首先,从时长上来说,奥运官方电影的时长一般控制在两三个小时左右,而奥运电视转播则持续十几天,因此奥运官方电影在拍摄阶段和后期制作阶段无不精益求精;其次,从表现的重点来说,奥运电视转播信号的设计建立在让观众看清比赛过程的基础上,叙事线索只能跟随体育比赛自身的程序,而奥运官方电影关注的重心除了比赛本身,还非常关注参赛运动员的故事,放大那些被电视转播忽略的细节,最终呈现出一个有别于电视转播的奥运赛场。

    记录体育盛会 塑造国家形象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于法国巴黎。4个月之后,1896年4月6日至15日,现代奥运会诞生于希腊雅典。奥运与电影如同孪生姐妹,为20世纪的人类生活增添了乐趣和光彩。据说,在希腊雅典举办的首届奥运会期间,已经有摄影师用电影记录下了该届运动会的场面,后经英国学者泰勒·唐宁(Taylor Downing)考证,这一届奥运会的活动影像,实际上拍摄于10年后即1906年在雅典的同一体育场举行的“中间奥运会”。真正引起纪录电影制作者兴趣的是1908年伦敦奥运会,这届奥运会被以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记录下来。但是,这部奥运新闻纪录电影的时长很短,也没有统一的艺术构思,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奥运纪录电影。

    1912年,人们用正片长度的电影记录了斯德哥尔摩奥运会,虽然这部影片的拍摄角度是固定的,大量使用了广角镜头,摄影机也缺乏运动,不能算是一部上乘之作,但它开创了用正片长度的电影记录奥运会的先河,在形式上确立了奥运官方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因此被认为是第一部奥运官方电影。这届奥运会之后,无论是1920年安特利普奥运会、1924年巴黎奥运会、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还是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人们都制作了正片长度的奥运官方电影,这些电影的制作水平虽然在第一部奥运官方纪录电影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但都没有引起很大反响。这一时期的奥运官方电影的典型特征是对于拍摄体育运动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视听语言还不是很明确,还没有体育运动美学的意识,新闻性大于艺术性,只是用简单的报道新闻事件的思维来制作奥运官方电影。

    直到1936年柏林奥运会,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了长达3小时的《奥林匹亚》之后,奥运电影史上才出现了第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奥运官方电影,完成了奥运官方电影在品质上的飞跃,奥运官方电影的拍摄与制作进入规范化的时代。在早期的奥运官方电影的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德国导演里芬斯塔尔制作的《奥林匹亚》(1938),另一部是日本导演市川崑制作的《东京奥运会》(1965)。

    1936年,里芬斯塔尔对当时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说,她打算花两年时间剪辑柏林奥运官方电影,结果遭到这位宣传部长的嘲笑。因为1936年电视已经出现,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电视得知奥运赛场的最新信息,谁会去看一部两年后才能上映的奥运电影呢?但是结果证明这位宣传部长错了,《奥林匹亚》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之一。为什么人们会在奥运会结束两年后依旧兴致勃勃地观看这部奥运纪录片?显然它的魅力并不只在于展现奥运赛事本身,同时也在于导演对奥运赛事的艺术处理。从小受过舞蹈教育的里芬斯塔尔,对展现健美的人体、力量与和谐始终怀有一种迷恋情结,《奥林匹亚》的拍摄无疑为她实现这一情结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为此,她将这部影片定位于“充分展现健美的躯体与精神”,一心要把影片拍成“一部史无前例的文献,一部对运动健美的赞歌”。在影片中,她通过精美的构图、富于动感的造型、考究的用光,充分展现出了运动员健美的体魄与动作,并且将运动员的胜利展现为“超人之举”。

    在这部影片中,里芬斯塔尔还建立了一系列拍摄运动画面的规范以及许多拍摄运动的方法,这些规范和方法直到今天依旧是体育转播和体育纪录片的标准拍摄手法。里芬斯塔尔通过对于运动摄影法则的开拓,将影片的重点从新闻性转向了艺术性,以便使观众在关注奥运比赛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运动人体的美感。以运动之美陶冶人的情操,这也正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目标。

    1964年奥运会第一次来到亚洲,这一届奥运会的官方电影由日本导演市川崑执导,这也是奥运官方电影史上第一次由亚洲人出任导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这一部奥运官方电影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美学与文化特征。在美学上,这部影片用心理层面代替现实层面,开拓了纪实的表现空间。

    市川崑是日本战后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他的电影作品深受青年时期经历的战争的影响,并且充满东方情味和细腻的美感。市川崑在导演东京奥运官方电影时,没有局限于从现实层面上对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展示,而是利用生动的声画手段反映运动员和观众的内心世界,通过看似客观的记录反映人的主观感受。在画面设计上,市川崑大量使用近景和特写,这类景别很好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状态;在声音设计上,他经常通过放大同期声等手段凸显运动员的心理情绪。正是市川崑的这一做法,使得这部影片“并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单纯的体育比赛上,而是放在赛场内外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状态上,这样就使这部电影具有了很高的历史价值”。这种轻视奥运金牌而注重弘扬奥运精神的做法,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肯定,而关注奥运赛场计分牌之外的东西,也成为日后奥运官方电影的一个重要创作原则。

    在文化上,市川崑一改西方导演直白的表达方式,而是采用了大量的象征性镜头,通过影像塑造了一个崛起日本的新形象。比如说全片的开头段落,导演首先用太阳作为第一个镜头,既含蓄地表明了日本主办国的地位,又象征了战后日本复苏的朝气和生命力。而接下来一组拆迁的镜头,则象征了日本在二战后为了奥运会,也为了本民族的振兴而进行的彻底的重建。通过短短20个带有象征意味的镜头,市川崑就把日本东京战后的重建和振兴以及日本为奥运会所做的筹备表现了出来。这样的具有象征性的镜头体现出了市川崑导演对于奥运官方电影的独特理解。奥运官方电影作为一届奥运会最权威的影像资料之一,它的历史价值和国际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借助于奥运官方电影可以向世界传播奥运会举办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奥运官方电影不仅仅只是关于一场体育盛会的记录,它也是用来塑造国家形象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创作的新态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受到奥运会运作模式商业化的影响,以及奥运电视转播的冲击,传统的奥运官方纪录电影的制作思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奥运官方电影制作出现了新态势,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位导演是美国的巴德·格林斯潘和西班牙的卡洛斯·绍拉。

    1984年,美国著名体育电影导演巴德·格林斯潘执导了洛杉矶奥运官方电影《光荣的16天》。在新的创作语境下,格林斯潘打破了国际奥委会要求官方电影必须记录所有运动项目的规定,不再以体育项目作为叙事线索,而是以奥运会参赛运动员为线索,进行故事化的叙事。而作为一个标准的美国人,巴德·格林斯潘身上有着强烈的美国精神的影子:不断追求、奋力拼搏、永不言败;另一方面,作为深受好莱坞电影叙事理论影响的导演,格林斯潘非常熟悉好莱坞的叙事技巧,他将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了奥运官方电影中。在《光荣的16天》中,格林斯潘将叙事重点从体育项目转向体育故事,凸显了奥运参赛运动员的人生命运和个人价值,共讲述了8位运动员的个人故事,虽然每个运动员的故事都独立成为一个段落,这些段落之间互不相干,但是都表现了格林斯潘这位美国导演对奥运精神的阐释。

    由于格林斯潘拍摄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官方电影的成功,奥运官方电影进入“格林斯潘时代”。从1984年至2004年,格林斯潘几乎包揽了所有奥运官方电影的制作,包括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以及1988年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1994年利力哈默尔冬季奥运会、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等,只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官方电影是例外。

    1992年奥运官方电影由西班牙导演卡洛斯·绍拉执导。绍拉以拍摄故事片见长,他的影片经常以西班牙舞蹈作为背景或主题,充满西班牙人的热情与奔放。绍拉的影片风格与布努艾尔颇为相似,喜欢将现实和怪异的超现实融为一体,多采用隐喻、象征的表现手法。但他在拍摄巴塞罗那奥运官方电影时,却采用了非常传统的手法,即传统纪录电影常用的画面加解说的手法。这种手法虽然有些老套,但是由于通俗易懂,获得国际奥委会的认可并被认为适合国际传播。

    绍拉以马拉松比赛结构全片,彰显了奥运比赛项目的内在节奏。同时,绍拉还别出心裁地将径赛中的赛跑当做一个不断加速的舞蹈贯穿全片。他将男子马拉松长跑作为主线贯穿全片,每一次出现男子马拉松镜头时,他都用字幕提示不断增加的比赛里程。此外,其他赛跑项目也按照不同赛程进行了非常有规律的排列,比如最先展现100米,然后是110米栏,接着是100米接力,100米过后展现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这些非常有规律的不同赛程的比赛与其他运动项目交叉剪辑在一起,整体看来赛跑运动就像一个不断推动影片前进的内在动力,在不知不觉中影片从表现人的速度极限转到表现人的耐力极限,以速度和节奏的差别表现了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爆发力和意志力的双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