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八路到著名作曲家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22    作者:张岚    来源:中国艺术报

    曾任广州军区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组副组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中国音协广东分会第二、三届副主席的著名作曲家肖民,今年81岁,军旅生涯69年,却依然头脑清晰、思路敏捷。他儒雅、谦和、达观,一生勤奋好学、执着追求。肖民生于1927年,2007年是我军建军80周年,同时也是肖民的八十寿辰,中国音协为他颁发了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该奖参评条件:必须是80岁以上成就卓著者。这表明了:获奖者经历过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在国难当头、民族危难之际,一批像肖民这样的“小八路”被卷入了战争的浪潮,战斗在抗敌前线。他们用音乐表达抗日军民的心声,鼓舞斗志,发动群众,瓦解敌人。肖民感慨地说:“是历史锻造了我们这一代人。这个奖是对我们这一代音乐工作者在民族危难时刻有所作为的一种肯定,我因此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感到幸运!我所得到的这份荣誉,应当属于我们这一批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音乐家们!”肖民获奖后,尘封多年的往事又浮现在脑海里。

    1944年,泰石公路以北地区解放后,肖民为此谱写过一曲具有山东风味的歌——《泰石公路北》,曾刊登在由根据地出版的《大众歌声》上。肖民回忆说:“1946年,我们夜行军从临沂到龙口,途中要穿过敌人铁路封锁线。在分不清所在区域时,突闻远处村庄传来悠扬的女声,仔细一听,唱的是《泰石公路北》。抗战时期,惟有革命根据地才会处处有歌声,敌占区却是死寂一片。我的这首歌居然成为判断敌占区或解放区的标志了!顿时内心充满欣慰。”

    1945年,八路军准备解放鲁南重镇临沂城,盘踞临沂城的伪军司令王洪久部打出国民党旗号固守。攻城前夕,领导派肖民和傅泉去做瓦解敌军的工作。他俩来到城墙边,趴在护城河外的屋脊上,高声喊道:“日本鬼子马上就要完蛋了,你们不要再替他们卖命了!沂河两岸的人民受尽欺凌,八路军即将攻城解救临沂的百姓,你们朝天开枪就算还有中国人的良心。现在,我用小提琴拉一曲《沂蒙山小调》给大家听。”于是,肖民便躺在屋脊上拉了起来。先是晓之以理,后是动之以情。临走,听到喊话的伪军朝天放了数枪,算是对他俩的回应。那一年,肖民刚好18岁,正是他青春绽放的年代。

    1946年,肖民随山东军区政治部30多名干部走海路向东北进发。到达龙口港,他们换上便衣,扮成商人,按上级规定,必须将带有八路军标志的物件清除掉。当小船驶入渤海主航道时,敌舰向他们驶来,领队的陈沂同志下令:谁身上还带有八路军标志的东西?赶紧丢掉!他只好将身上仅存的两份歌谱和一条心爱的皮带丢入了茫茫渤海。那一刻,一种悲壮感油然而生。从此便养成了不存底稿的习惯,他相信:是好作品自然就会在群众中流传。

    肖民是山东单县人,原名叫张爱民,父亲以教书为业,是我党的一位地下党员,早年在战争中牺牲。1939年,小爱民12岁就参加了八路军115师,成为一名小宣传队员。他体现出的第一个才干就是为连队教唱歌。于是,在行军的路上,在打仗和演出之余,在战斗的间隙,在房东老大娘的炕头上,他开始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写作。1944年,他终于成功地创作出第一首部队歌曲《群众是我们的靠山》,并以“肖民”为笔名发表在报纸上。这首歌一经教唱很快流传。从此,他便与do、re、mi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下决心要将写好部队歌曲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

    抗美援朝期间,肖民写了舞剧音乐《母亲在召唤》、合唱《再见吧!阿妈妮》(与人合作),受到广大指战员的喜爱,曾流行一时。1953年,肖民担任战士歌舞团合唱指挥,工作之余,对创作难点(和声、配器)边学边用。1956—1958年,他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后,拓展了音乐知识,丰富了创作技巧,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峰期。男声小合唱《我们是无敌的夜老虎》,巧妙地运用了附点和休止符,形成了富有弹力的节奏,起伏而有内在力量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军战士在夜晚静悄悄的山谷中,机智、敏捷、隐蔽地插入敌人心脏的神奇行动。1960年春,肖民与词作者张永枚等同志到井冈山深入生活,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坚持战斗的事迹,激发了肖民的创作激情,一曲节奏鲜明的队列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蕴育而生,刊于《解放军歌曲》后在全国流传开来。1961年,它被军委总政治部列为全军必唱的13首歌曲之一。天道酬勤,1964年,肖民共有四部作品荣获全军第四届文艺汇演音乐创作奖:队列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女声表演唱《井冈山上采杨梅》、男声小合唱《我们是无敌的夜老虎》和舞剧音乐《将军补鞋》等。这就奠定了他的音乐创作在全国的地位。

    肖民的作品总是融汇了民间音调,展现出民族风格。《井冈山上采杨梅》采用了江西清新活泼的采茶调;《瑶岭夜歌》采用了粤北瑶族情歌素材;《月下话别》运用了粤东客家山歌的音乐素材;《火把节之夜》是以云南彝族民歌为素材。由肖民执笔创作的混声合唱《万山红遍》组歌(《韶山》、《井冈山》、《宝塔山》、《万山红遍》),是革命激情与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的佳作,它展现了我国星火燎原的革命历程,给七十年代的青年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也是肖民本人喜爱的作品之一。歌曲《梅与樱》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交往的美好愿望。创作这首歌,肖民是运用我国五声音阶“徵调式”与日本的都节调式在音阶方面较亲近的关系创作而成。他将五声“徵调式”的二级音与六级音降低了半音,就与日本的都节调式相同了,有如欧洲的大小调之间那种亲近关系。这一音乐领域中的新发现,使肖民自己也感到惊叹不已!

    肖民坚信:“只有将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一首好的歌曲。音乐的本质是音乐之美和人之真情的二元架构。音乐之美,需要在情感的表达中才能展现;而情感的表达,唯有在音乐之美的范畴内才能得到升华。”肖民对音乐创作过程曾有个精彩的比拟——“绣十字布”:不同时代是十字布的纵线,它与各民族不同特色的横线构成了“十字布”,形成了作曲家创作的背景,他们用自己的彩线(创作实践)绣出了各自不同的精美图案。而图案的好坏就取决于你是否写出了“这一个”,它既不是别人的“那一个”,也不是自己的“另一个”。

    几十年来,肖民始终有意识地遵循着自己确定的创作理念,即使写队列歌曲,也使它富有民族的音调及旋律,他的代表作《人民军队忠于党》是一曲将抒情性与英雄性、时代性、民族性完美结合的创作精品。这首歌从诞生至今,48年过去了,它依然响彻祖国的大地,并在我军重大的庆典场合天安门广场多次奏响。

    肖民晚年深居简出。他有一张非常别致的名片令我过目难忘,正面写着:四忘居主人、二乐厅长者肖民。“四忘”即忘记名利、忘记成就与资历、忘记一生中的恩恩怨怨、忘记自己的年龄;“二乐”即自得其乐、与人同乐。背面写着:“走辽黑鄂粤之鲁汉兮,虽居东山而不起。弄宫商角徵以应需兮,且操金石与瓜皿。”仅四句话就总结了自己一生,体现出他幽默诙谐的开朗性格。晚年,他对音乐美学研究发生了兴趣,撰写了《音乐美学14题》、《对于民族调式“双宫音列”的发现、定名和论述》等专论,并与音乐界的朋友们一起进行探讨。69年来,肖民以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终于从一个“小八路”成长为一名深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著名作曲家。让我们衷心地感谢肖民等音乐界的老前辈,他们以自己毕生的精力,为我们写出了这么多好听的歌曲,唱出了我们伟大时代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