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观念转变开拓就业新空间
http://www.cflac.org.cn    2008-07-08    作者:张 引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值7月,大部分高校已完成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批就业派遣工作。随着近年来“艺考热”的不断升温,社会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其中不少人持忧虑态度。那么,今年的艺术生就业状况究竟如何?艺术生就业形势是否因“高招热”而有趋紧现象?本刊记者特走访了部分高校及毕业生。

    就业状况整体稳定 “灵活就业”比例攀升

    据了解,今年北京地区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相比往年变化不大。北京电影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卓力老师说,就目前的粗略统计,今年该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与往年基本持平,虽然留京签约率略有下降,但合同聘用、灵活就业、京外就业等比例都比往年有所上升,所以整体就业率反而略高于往年。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传媒大学,依照第一批派遣的统计数据,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与往年基本一致。据中国戏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渠岩反映,近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比较稳定,最高值与最低值的上下浮动不超过5个百分点。他认为,艺术类专业就业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与普通专业相比,艺术专业的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元,就业率往往并不随着整体就业形势的“大盘”波动。

    “灵活就业”比例较高,是艺术生就业的一大特色,且近些年有不断攀升的趋势。今年,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约占总体的4至5成,北京电影学院占6成左右,中国传媒大学也占5成以上。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一般多为影视表、导演,戏剧影视文学,动画,以及MIDI、数码影像等艺术设计类专业。郑卓力认为,以灵活的个体组合方式从事阶段性的艺术创作,比较符合艺术专业,尤其是影视艺术专业的就业特点。一方面收入会更加可观;另一方面,参与各类创作的机会更多,发展空间也更大。中国传媒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林林说,“户口”意识的逐渐淡化,使得“自由职业”、“灵活就业”等新的就业形式越来越成为应届毕业生、尤其是本专科生的主要就业形式。

    京外就业热情提高 政策引导初见成效

    刘伊青是文化交流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在北京读书的她,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不断前往上海联络就业单位,先后有三四家单位向她提出了签约意向,由于上海的就业落实时间尚未截止,目前她还在考虑和选择中。刘伊青说,虽然北京的文化环境是全国最好的,但目前人才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且今年的就业形势又不乐观,与其留在北京挤破头,不如早早地到其它地区寻找机会,或许将来发展空间更大。刘伊青的这种就业心态在今年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中非常有代表性。据渠岩介绍,今年毕业生京外就业的热情明显比往年提高很多,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回原籍或到其它省市就业的人数约是去年的两倍。郑卓力也认为,选择京外就业是今年毕业生就业观念的一个重要转变,无论这种选择是出于主动或被动,对于整体就业形势的发展都是一种好的现象。事实上,京外很多省市都非常需要文化艺术类人才,学生们如果到当地就业,往往更能够发挥专长。每年都有大批京外的文化单位到北京招募艺术人才,很多地方高校都愿意为北京的艺术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待遇。林林说,学校一直在积极宣传当前国家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比如到西部、基层去,今年已明显看出了成效。

    今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开始实施,这对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无疑具有深远的推动意义。但在短期内,由于用工成本提高,用人单位招聘比以往更加谨慎,难免为本就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冲击,加上为配合奥运会的召开,北京地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间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今年就业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区域差异、就业期待与现实需求差等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就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而“灵活就业”与“京外就业”比例的上升恰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类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这样的就业压力下,艺术生的就业状况能够基本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正确认识现实条件 积极调整择业观念

    作曲专业的李芸是去年留京的。硕士学位的她毕业时只签在了北京的一个区级文化单位,经过一年的努力,如今她已经有了新的发展机会。据她介绍,和她同班毕业的同学当年基本全部留京,很多都去了中学当老师,现在也都工作得很好。李芸说,择业想要成功,摆正心态很重要,找工作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待值,高学历也要从低处做起才行。对此,渠岩认为,并不是跨进了艺校的大门,将来就一定能够成名,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在正确认识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参考客观的就业环境,不断调整就业观念,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郑卓力说,调整择业观念,摆脱盲从心理,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也要靠学校的正确引导,同时,学校也应该针对人才需求市场不断调整教学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培养模式的转变,扩招已经成为高校招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不仅仅针对于艺术专业。对于如何更好地协调艺术专业招生、培养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音乐家王世光说,从某个角度来说,“艺考热”其实是好现象,说明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的现实状况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文化艺术产生兴趣。许多原来没有艺术专业的院校也因此开设了艺术专业。实际上,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在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和市场的自然调节下,艺术专业毕业生们会慢慢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对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