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弦乐发展的早期历史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24    作者:梁茂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今年是中国交响音乐发展空前兴盛的一年,有两个大型的交响音乐活动在同时进行。一个是由国家大剧院牵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演出活动,在4月到6月的一个半月中,有全国37个交响乐团,登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奏具有各团特色的交响音乐会。另一个重要的交响音乐活动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将从5月到10月间,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香港等各大城市举行“展演音乐会”,共有20多个著名乐团演出30余场音乐会,曲目全部是中国交响音乐作品。这真是中国交响乐的史无前例的一次盛会。

    讲到“中国交响乐的世纪回顾”,2008年的确是纪念中国交响乐一百周年的特别日子。因为中国交响音乐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确实是发生在1908年的。

    一个事情是天津的“直隶学务公所附设音乐体操传习所”于1908年2月成立,这是我国近代官办的最早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教育机构。该传习所负责人李侨曾留学日本东京音乐学校多年。传习所还聘请了日本音乐教员,开设的音乐课程有乐理、和声、唱歌、风琴、洋弦等。学习乐器的学生每周合奏一次。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管弦乐合奏课了。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张直隶学务公所音乐体操传习所师生的合影,摄于1908年。照片上共有穿制服的学生60多人,中间坐着的8人像是教员。照片的前排有大提琴两把,小提琴多把,还有各类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小军鼓多种,标准谱架30余个。俨然是一个管弦乐队的架势。这应该是当时北方地区学生乐队中最为完整的管弦乐队建制。

    另一个事件是,音乐家曾志忞于1908年创办了“上海贫儿院”,经过筹备,约在1910至1912年间组织了一个“上海贫儿院乐队”,演奏人员有近40人,都是从贫苦的儿童中培养起来的。由曾志忞任指挥,这也是由中国人创办和指挥的最早的管弦乐队之一。

    第三个事件是:1908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一个正规的管弦乐队。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哈尔滨很快成为东北的交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俄国移民骤增,俄国军队亦进驻哈尔滨。这年4月,俄国的阿穆尔铁路第二营管弦乐队被调入哈尔滨,成立了“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交响乐团”,即后来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哈响”)。

    不过中国的交响乐队并不是在1908年才开始出现的,管弦乐队,特别是铜管乐队的出现比1908年要早。例如,上海的管弦乐队的出现就要比哈尔滨略早一些:最早是1879年成立的一个铜管乐队,叫“上海公共乐队”,后来由德国音乐家布克就任乐队指挥,在1907年就将乐队扩充为管弦乐队了,即后来著名的“上海工部局乐队”。

    1916年对中国管弦乐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年份,这一年萧友梅在德留学时谱写了一首军乐合奏《在暴风雪中前进》,这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军乐作品;同一年萧友梅还创作了管弦乐《哀悼进行曲》,这是中国作曲家谱写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中国的管弦乐创作从此开始起步了。萧友梅在学毕回到中国后,于1923年组建了“北京大学管弦乐队”,队员只有15人,萧友梅任指挥。这个乐队曾经演奏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许多交响曲,听众主要是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知识分子群。1923年12月,萧友梅新创作的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由这个乐队首演。这属于20年代中国交响音乐的一件重要事件。

    20年代末,唐学咏在法国里昂音乐院学习时创作了管弦乐曲《忆母》(1929),黄自于1929年在美国创作了管弦乐《怀旧》,获得了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的学士学位。回国之后,黄自又于1935年创作了管弦乐《都市风光幻想曲》。1937年5月,燕京大学音乐系学生许勇三举办“毕业作品音乐会”,清华大学管弦乐队演奏了他的管弦乐组曲《三五良宵》,这部组曲由《清歌》、《夜影》和《舞姿》三个乐章组成,它创作、首演于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不久后日军向中国大举进攻,中国的管弦乐事业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出生于台湾的作曲家江文也是30年代创作管弦乐最多的作曲家之一,他谱写了管弦乐《台湾舞曲》、《白鹭的幻想》(均1934)、《田园诗曲》(1938)等,这些乐曲的艺术水平都相当高。

    在极其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中国的管弦乐队还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且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勇气。1940年6月在重庆成立了“中华交响乐团”,先后由马思聪、吴伯超、郑志声任指挥。这个乐团曾演奏过马思聪的管弦乐曲《思乡曲》和《塞外舞曲》,贺绿汀的《晚会》等中国作曲家谱写的管弦乐作品。1941年3月5、6两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了在重庆的三大乐团(即中华交响乐团、实验剧院交响乐团和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的联合演奏,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最隆重和最具规模的一次交响乐盛会。联合乐队共有62名演奏员,全部都是中国音乐家。除了演奏贝多芬、莫扎特、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外,还演奏了马思聪谱写的中国作品。这是中国交响音乐的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会。

    40年代冼星海在苏联谱写许多大型器乐作品,1941年春,他完成了对《黄河大合唱》的管弦乐伴奏,使之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交响乐大合唱。同时他还谱写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1941),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1941),第四组曲《满江红》(1943),《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1943)和《中国狂想曲》(1945)等管弦乐曲。这众多的作品表现了冼星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抒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法西斯敌人的仇恨。冼星海的创作,是中国交响音乐创作发展初期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培养建立交响乐队的后备人才,吴伯超在教育部长的支持下,在重庆青木关办起了一个“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招收了100来名学生,有些学生是从战时的难童中选拔出来的,开始进行专业的训练。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在各个交响乐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到延安访问和采访的各方人士逐渐增多,周恩来等领导人觉得需要建立一支管弦乐队,他说:“交响乐就是个花钱的事业。”于是立即指示人到北京去购买管弦乐器,并让叶剑英负责经费问题。到1946年7月,隶属于中央办公厅的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正式成立,贺绿汀任团长,金紫光、张贞黻任副团长,李德伦任指挥。这时,贺绿汀重新编配了管弦乐《晚会》的曲谱,又新创作了《森吉德玛》、《胜利进行曲》、《新民主进行曲》等管弦乐小曲,这些都是中央管弦乐团经常演奏的曲目。

    不久,胡宗南的20万军队进攻边区,中央管弦乐团撤离延安,经过陕北、山西、河北,1948年7月,在石家庄与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合并,改名“华北人民文工团”。1949年9月,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期间,贺绿汀指挥华北人民文工团管弦乐队演奏了他改编的《东方红》、《新民主进行曲》、《晚会》和《森吉德玛》,连成一套管弦乐合奏曲目,为政协会议代表演奏。这实际上揭开了中国当代管弦乐发展的序幕。从延安“中央管弦乐团”走出来的音乐家,如贺绿汀、金紫光、李德伦等人,都为后来的中国当代交响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