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戏曲编剧迫在眉睫
http://www.cflac.org.cn    2008-06-13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中国戏曲学院主办了首届全国戏曲编剧高峰论坛。论坛上汇聚了包括魏明伦、盛和煜、曹路生、周长赋、邹忆青、齐致翔、罗怀臻等在内的18位戏曲编剧,他们被称为戏曲编剧界的“十八棵青松”。然而,考虑到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于40岁到60岁之间,“青松”这一称呼多少透露了戏曲编剧界后继乏人的无奈。罗怀臻是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小的,在知名戏曲编剧的队伍里,这个纪录他已经保持了20多年。这其中反映出的戏曲编剧后继乏人的现状令人堪忧。

    实际上,戏曲剧本创作是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盛和煜将它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母语在面临异化危机时的补救。他说,创作戏曲剧本要懂得古诗词,这一表达方式传承了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精髓。然而,与戏曲剧本创作本身的艰难相比,戏曲编剧却没有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同,这成为制约戏曲编剧界发展的重要问题。盛和煜作为编剧的名声大都是由创作《走向共和》、《夜宴》等影视剧本带来的。如果不被介绍为电视剧《西游记》的编剧,作为戏曲编剧,邹忆青也不会令初识她的人眼前一亮。当然,他们依然在坚持戏曲剧本创作,但个中冷暖,体会颇深。实际上,这一状况由来已久。现在覆盖戏曲创作的是影视创作,在此之前则是话剧。

    魏明伦从追溯宋元时期以来戏曲编剧地位的变化来谈这个问题。宋元时期的“关马郑白”至今仍具有影响,而同时期的演员则不为人知。清朝中叶之后,编剧逐渐退居幕后,戏曲界中,人们只记得“四大名旦”,剧目编剧却默默无闻,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戏曲编剧的主体地位依然不被人们认可,甚至不被当成作家来看待。罗怀臻说,戏曲编剧加入剧协容易,加入作协却很困难。

    而上述种种状况正给戏曲剧本创作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一些戏曲编剧作家意识的丧失,戏曲编剧仅仅被看作是一种技巧、技能。论坛中,编剧们对此多有诚恳的反思。罗怀臻表示,面对戏曲编剧的困境,不要过多埋怨,要更多地去自省,我们应该跟作家一样去思考时代和生命,承担对时代、对生命的责任。周长赋同样表示,对生活理解得不够深入制约了戏曲剧本创作,我们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缺乏深度,创作就不能引人入胜。

    提高戏曲编剧的作家意识,就是提高戏曲编剧对生活和生命的感知与认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葵认为,以前流传下来的剧本之所以还让人感觉新鲜,就是因为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现在的剧作也应与时代相呼应,从更广泛的视角和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大时代的特点。将这些感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时代精神的肌理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剧本就会获得成功。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张先同样认为,我们应思考社会历史,不仅要追求社会历史的真相,而且要追求人的情感的真相,每一个生命背后有不同的情感样式,表现不出这些情感就无法打动别人。盛和煜则认为,戏曲编剧应该是一个思想家,他谈起湘剧《山鬼》的创作时说,《山鬼》是他对人生永恒价值的追寻和对生命的感悟,是多年来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曹路生曾将《玉卿嫂》、《九三年》等小说改编为戏曲,他表示,自己对于改编剧本的标准在于,有没有表现人性,有没有当代价值。

    现在很多剧作家重回创作领域,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不仅仅局限于戏剧领域,而且属于中国文学史的一页,是当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戏剧界对剧本文学价值的日益看重和戏曲编剧对作家身份的自觉认同将不断把编剧们推向前台。罗怀臻说:“希望下一届论坛里年龄最小的不再是我。”这或许会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