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湖湘文化 培养高师人才
http://www.cflac.org.cn    2008-05-13    作者:高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为第13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比赛的评委,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朱咏北一直以来关注合唱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曾主编《合唱与合唱指挥普修教程》,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在“3C”整合理念下进行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对音乐教育有多年持续的思考。近日,记者就音乐教育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他。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师范学院的音乐学院,学院的主要办学特色是什么?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的说法也一直存在,您如何看待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等师范音乐人才?

    朱咏北(以下简称“朱”):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特殊就特殊在它的双重性,师范性与专业性齐头并进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教育发展趋势的优秀人才。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学院,一定要给自己准确定位。我们的办学特色是在突出师范性的前提下,加强专业性。学院实行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以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培养高等师范人才主要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育理论方面,艺术类学生培养应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将实践教学纳入整个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利用师范大学的综合性和师范性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开设一定的艺术学交叉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其三,在更加微观的实践层面,则尽量采用“采、编、训、演、录”的实践教学机制,使实践教学制度化、体系化、成效化,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人才与专门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和表演的人才都有所区别,它更重视实践,特别是音乐教育实践。

    记:在音乐表演方面学院也培养出了很多人才,比如歌唱家李谷一、青年歌手刘一祯、丁丹、作曲家王佑贵,相声演员大兵等,学院是如何立足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特色又培养出这些表演人才的?

    朱:音乐学院要想在立足高等师范音乐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出优秀的表演人才,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要让每一个有天赋的学生都有发挥潜能的空间,还要尽全力为其创造各种艺术实践的机会。这当然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有效合作,从领导的思想重视、教师队伍的壮大到良好的学风,都是优秀表演人才脱颖而出的必要条件。而这些表演人才的榜样示范作用,又反过来激发了在校学生更大的学习激情,为更多表演人才的涌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力量源泉。

    记:您曾主编《合唱与合唱指挥普修教程》,您对目前合唱教育的现状如何认识?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在合唱这一领域的教学是怎样的?合唱在整个音乐教学当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怎样的?

    朱:合唱在音乐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平常非常强调合唱教学的质量。通过合唱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在音乐表现上获得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和表演人才都需要的一种基本素养,对此老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认识。我们院首先在合唱师资上下大力气,这是合唱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合唱在课程结构内容中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和很大的比重,尤其在保证合唱教学的课时方面,我们做得非常突出。这次由周跃峰教授带领的合唱队,在青歌赛上取得的成绩大家都已经看到了。

    记:您曾提出“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您能介绍一下这一模式吗?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和所获得的成效如何?

    朱:这是我们对于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提出来的一种综合性模式。“3C”,取课程资源中“课程”,湖湘文化中“文化”,综合实践(实习)中“综合”三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C,简称为“3C”。具体来讲,是指挖掘、整合湖南师范大学有利于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在已有专业课程基础上,开发文学中的艺术评价、哲学中的艺术哲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中的艺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等,整合进艺术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依托湖湘文化背景,充分挖掘湖湘文化艺术中优秀的资源,一方面整合那些优秀、适于课堂教学的艺术资源进入课程;另一方面,利用已有的湖湘文化资源形成若干艺术基地,供学生观摩、学习等。重视综合性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实习,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表演和表现能力、创新综合能力。

    “3C”整合理念下的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总结过去培养人才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侧重于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侧重于新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挖掘、整合、利用深厚的湖湘文化资源和综合性师范大学独有的课程资源为培养艺术类人才服务,更具独创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