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隆重纪念《康定情歌》采编者吴文季诞辰90周年
http://www.cflac.org.cn    2008-04-22    作者:王小白    来源:中国艺术报

    3月29日,由福建泉州市华光学院出资兴建的“吴文季音乐厅”在校园内落成,并在音乐厅举行纪念《康定情歌》采编者吴文季诞辰90周年活动,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国忠发表书面讲话,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范碧云、中国音协分党组副书记郑会林、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青、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立华、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宋长青等及泉州市、惠安县有关领导、吴文季先生亲属代表、生前好友、学生以及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师生近千人参加纪念活动。

    吴文季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家,他一生采集并整理改编民歌二百余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特别是他在1946年采编发表的《康定情歌》,几十年来广为传唱,家喻户晓,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民歌中最优秀的代表作。20世纪90年代,《康定情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首民歌之一,推荐给世界各国,被许多国家采纳为音乐教材。

    1918年3月31日,吴文季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洛阳镇,自幼喜爱音乐,才华横溢,一生追求光明与进步。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20岁的吴文季北上寻求抗日之路。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他在国民党部队担任了一名音乐教官。当时的西康省省会康定县(解放后为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地处通往西南的咽喉地带,内地物资经常通过这里流往西藏、印度等地。抗战期间曾是仅次于上海、天津的第三口岸。在那里,藏汉两族文化交流多,音乐素材积淀丰厚。吴文季教课之余常到寨子里、集市上、骡马会上去搜集、采编民歌,《康定情歌》就是这样采编到的。《康定情歌》以西康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溜溜调为素材,溜溜调和别的民歌一样,曲调较为简单,吴文季抓住它的主旋律,将其加以发展延伸,曲调在平稳中有起伏变化,充满动感。他还对原来的歌词加以补充,使康巴人的婚恋自由得到升华,体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吴文季在抗战胜利后继续学音乐。1947年,他将这首歌拿出来,请江定仙老师配乐,1948年,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将这首歌带到巴黎,《康定情歌》开始走向世界。

    1949年5月,他在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第二野战军战斗文工团、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和总政文工团的歌唱演员,曾领唱过《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肃反当中,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迫返回家乡,先后在洛阳镇文工队、惠安县高甲剧团、惠安县歌舞团、晋江专区歌剧团和泉州艺术学校工作,创作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闽南音乐作品。他精心地为舞剧《阿兰》、《丰收之夜》和歌剧《惠女颂》等作品谱曲,在北京和上海会演中受到了好评。

    吴文季一生饱经坎坷,卒时年仅48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辉煌而光彩夺目。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即使在人生低谷时,也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创作热情,以追求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充满鲜明民族性、时代性的艺术创作,实践了一条为人民服务的音乐道路,一生与光明同行、与音乐同行、与人民同行。

    唐国忠在书面讲话中号召大家要学习吴文季坚持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执著精神,更加坚定地高举旗帜,更加自觉地围绕大局,更加主动地服务人民,更加积极地改革创新,努力开拓文艺发展的新天地。

    郑会林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向大会表示祝贺。他希望广大音乐工作者以吴文季先生为楷模,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在继承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弘扬真善美,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新时代人民精神风貌的艺术精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为了缅怀吴文季这位杰出的音乐家,华光学院董事长吴其萃投巨资建造了面积达7700多平方米的吴文季音乐厅,内有设施一流的音乐厅、康定情歌馆、展厅等。音乐厅的落成圆了后人永远怀念这位前辈与恩师的梦想。

    一首好歌,可以唱响一座城市,唱响一段历史。“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这动听的旋律成为我们家喻户晓的“天籁之音”,吴文季终身为光明而歌唱的精神,也感召着当代音乐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时代脉动,把握社会变革,捕捉创作灵感,挖掘创作素材,用心思考、潜心创作,在继承传统中开辟新风,在博采众长中发扬光大,努力创作出既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又能够感召社会、激励人心、传之久远的音乐精品,唱响改革开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