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北京西颐小学京剧进课堂
http://www.cflac.org.cn    2008-04-08    作者:肖建宇    来源:中国艺术报

    西颐小学作为北京海淀区的普通小学,一群6到11岁的小孩子能喜欢京剧吗?能懂京剧吗?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令许多国外友人为之赞叹。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京剧应该走进校园、走进音乐课堂。我们早在2004年就进行了将京剧引入音乐课堂的尝试,进行4年来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西颐小学京剧进课堂的目的有三:普及京剧知识,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全面发展;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校还提出了“少儿京剧架桥梁,国际教育进课堂”的构想。

    孩子年龄小,兴趣是小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因此老师们在一起研究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先让孩子喜欢京剧。为此老师们采取了一讲、二画、三唱的课堂结构设计。

    一讲就是讲故事。孩子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更爱听,因此孩子学习京剧的第一课就是《打龙袍》选段《报灯名》,老师先把每一个灯名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从“一团和气灯”到“十面埋伏灯”,每个故事都栩栩如生,听故事的同时孩子们学习了很多历史典故,知晓了许多历史人物,寓教于故事中。这段念白在发音上也接近学生平时说话,语言生动、幽默,又富有哲理,通过报灯名的形式告诉孩子要与人为善,要善待他人等等。现在全校学生都学会了这一段,不仅中国孩子会,在学校就读的来自委内瑞拉的赫塞也学会了,并且还经常上台表演。孩子通过学习了解了京剧中丑行的人物特点。

    二画就是画脸谱。京剧的脸谱艺术以精巧的构图、绚丽的色彩、细腻的线条、勾揉抹的手法创造出众多性格鲜明又神态各异的艺术形像。从设色的五彩缤纷、构图的千姿百态上显示贵与贱、美与丑、善与恶、忠与奸,与素洁的俊扮形成了对比,生发出强烈的戏剧审美效果。生旦净丑各式脸谱多姿多彩,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紫色的天王、绿色的魔鬼、金色的猴王、银色的妖怪、灰色的精灵……不同的颜色演绎着不同的人物性格,孩子在绘制脸谱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角色的性格和剧情。

    三唱就是唱京剧。在音乐课上,教师口传心授,一句一句地范唱,孩子听得认真,学得仔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草原英雄小姐妹》、《卖水》等已经成为孩子最喜欢的剧目。通过简单的普及,孩子们开始喜欢京剧了,甚至有的孩子开始爱看戏曲频道的节目了。

    通过京剧基本知识和简单唱段的普及,有一部分学生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发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立了“海淀少年京昆艺术团”,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丰富了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效果很明显,海淀少年京昆艺术团的学生们连续4年7人次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大赛“小梅花”金奖,2人获得银奖,一名同学在2008年CCTV第三届京剧票友大赛中获得金奖。2006年12月30日西颐小学作为全国唯一 一所小学参加了在中南海的新年京剧演出,学生们在舞台上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回校后高兴地说:“我第一次这么近地看见胡锦涛总书记,原来都是在电视里,太高兴了”。看着孩子们欣喜若狂的样子,老师们欣慰地笑了。今年6月京昆艺术团的孩子们还将赴日本参加亚洲文化节的演出。

    西颐小学成为首批试点学校,给学校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领导说,在过去的几年,学校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和现在《京剧进课堂》的标准比起来还差很多,特别是在教材选材上、知识的系统上、理论的研究上、上课的形式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加强研究。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传递者,提高教师的京剧艺术修养迫在眉睫,学校尽量为教师的学习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特别是在京剧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一路绿灯,鼓励教师多学习,和专家交流,观看专场演出。

    同时,学校在管理上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到四精三多:精心教研、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总结,多一点探讨、多一点交流、多一点反思。还要完善小学音乐学科评价体系,对原有体系进一步补充,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会几个简单的唱段,要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的文化功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使少年儿童受到京剧艺术的陶冶和滋养,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校园文化体系,体现当代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让少年儿童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者系北京海淀区西颐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