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如何为传统戏曲艺术育新人——来自艺术高招热中的思考(一)
http://www.cflac.org.cn    2008-04-08    作者:高峰 张薇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年一度的艺术高招正在进行中,在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中,地方戏曲的招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这不仅在于它招生上的困难,还在于它的招生方式与诸如影视、戏剧专业的不同。这正是传统戏曲艺术在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情况。近日,记者就地方戏曲的招生状况进行了采访。

    现实状况:招生困难人才稀缺

    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一个地区的特色不仅在于标志性的建筑,还在于它标志性的文化,地方戏曲就是标志性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地区文化特色的消亡。而现在地方戏曲人才的短缺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茅善玉说,目前,沪剧人才状况不容乐观,在20多年前她是一个沪剧新星,到了今天她仍然是最年轻的一代沪剧明星,这点连她自己都觉得很惶恐。这种状况不仅仅存在于沪剧中,其它地方戏曲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有很强的局限性,包括语言及所运用音乐形式都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就沪剧来说,演出用上海方言,而这一方言仅集中在上海、江苏等少数地区,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这些地区的方言也在逐渐受到冲击。这种局限性就影响到地方戏曲的招生,继而影响到人才的后续培养。

    地方戏曲人才的稀缺,更预示着一个剧种逐渐走向式微,甚至于面临消亡。北京曲剧团团长凌金玉说,后备人才培养难是目前戏剧院团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地方剧种单一剧团的人才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对此,国家其实应该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因为和大剧种相比,许多小的地方剧种一个剧团的生存就等于一个剧种的生存,失易复难。

    联合培养:现代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新思路

    招生的困难带来剧团生存上的压力,如何培养后备军成为当务之急。与影视、戏剧专业在各大学校相继开课不同,地方戏曲的教育在这些学校中几乎没有。而另一方面,各种地方戏曲学馆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进行正规的教育,获得相关的文凭也是每个学员所向往的。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地方戏曲剧团与艺术学校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得以出现。

    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主任张景义介绍,学院常年招收地方剧种表演专业的学生,但大部分都是黄梅戏表演,至于泗州戏、徽剧、庐剧等小剧种的招生则多应剧团委培的要求,以前是不在课程设置之内的。前两年曾为泗州戏委培招生30人,2006年为徽剧委培招收了40名学员。后因为庐剧申遗成功,2007年又特为该剧招收了40名委培生。培养过程中,以学校教学为主,唱、念等剧种专业课则由剧团自己承担。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影视戏剧系主任余汉东表示,这一情况同样存在于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东粤剧在该校的培养,都是来自广东一些粤剧团的需求。不仅在粤剧表演方面,在粤剧编剧这一制约粤剧发展的关键环节,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应粤剧团的要求,在2004年与广东省剧协、中山大学研究生院联合举办粤剧编剧研究生课程班,针对愿意学习编剧的青年演员或其他爱好者进行培养。目前已经毕业一届,他们在学习期间创作的作品被结集成册《广东粤剧编剧研究生作品集》,《蛾眉古难全》等十几个作品被搬上舞台,获得好评。

    茅善玉说,在上海沪剧院,除了她这一班的演员,之后到剧院的演员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的。上海沪剧院跟上海戏剧学校联合办学已有多年的历史,由沪剧院自己招生,然后委托上海戏剧学校进行培养。表演专业的教学老师则是剧院的演员或退休后的老艺术家。如今剧院里已经有3批联合办学毕业的学员,年龄分别在30多岁、20多岁和10多岁。这样的招生基本上每10年一次,根据院团需要,学员年龄有时在十七八岁,有时在十二三岁。开学后的半年即进行一次淘汰,不适宜学习沪剧的可以及时离开,另谋他路。一年之后又有一次淘汰,与此同时也会有新的学员加入其中。这样,经过五年学习,毕业后的演员回到剧院参加舞台实践,通过实践、观察,符合要求的学员将获得与剧院签约的机会。

    从1995年开始,北京曲剧团就开始联系中国戏曲学院协商开办北京曲剧表演本科班的事。第一届北京曲剧表演本科班决定在1999年开办。但是当时因为决定得较晚,已经错过了学院当年统一招生的时间,于是剧团亲自派了几个小分组分别在北京、天津、山西、山东以及东三省面试招生。这一次招生22名,第二年又招收了3个插班生。入学后,文化课与艺术公共课由学校负责,唱腔、台词、表演等专业课由剧团负责。2008年,北京曲剧团再次与中国戏曲学院携手举办第二届北京曲剧本科班,此次招生的准备工作就做得比较充分,列入中国戏曲学院2008年的统招计划,而且在学院完成正常招生程序之外,院团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予以配合,分组分赴各地进行面试初选工作。北京曲剧团2008年计划招生25人,共报名216人,其中有30多名是剧团自己面试初选来的。艺术专业考试后,在进入前25名的学生中,经过剧团自主面试的学生占21人,凌金玉说,由此可见剧团自主做面试工作很重要,必须亲自摸底,不能完全依赖学院,剧团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在这种联合培养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由于这种培养模式将供需关系结合在一起,一般而言毕业后的学员都能得到与剧团签约的机会。张景义说,每届委培班只要是能够按照学校规定正常毕业的学生,基本都能够被剧团录取,就业率不低于95%,由于委培生的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就业时也都签有一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所以一般不易出现流失现象。凌金玉表示,一定要保证这些人才学有所用。99届本科班学员毕业一回团就在不同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2004年他们投入《正红旗下》的排练,《正红旗下》是一部由新老演员组合演出的戏,这批青年演员在剧中担当了很多重要角色,如果没有他们,这部戏根本无法完成,更不可能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以及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今年5月15日至25日,北京曲剧团将在首都剧场上演年度大戏《北京人》,这是曹禺先生《北京人》的第一个戏曲版本,主要角色全部由99届本科班毕业的青年演员担纲,老演员甘做绿叶穿插陪衬,就是要倾全团之力打造北京曲剧的第五代力量,为这些青年演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多种探索:建立不同剧种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办学这一模式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传统戏曲培养方式的特殊性,一方面来自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综合素质的需求。凌金玉认为院校与剧团合作的模式是合理的,剧团要委托高校培养人才,尽量不要自办学习班,委托培养的人才文化基础好、受过专业系统的教育,综合素质高。

    而茅善玉则表示这一模式存在优势,也存在弊端。首先,就沪剧来说,每10年一次的招生频率显然不够。她说,一个学员要学习5年才能毕业,毕业后两三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才能担当主要角色,这样一个学员的培养大概需要8年到10年的时间。以前的学员中,基本上有七八个可以成才,而现在这一人数正在减少,每一届差不多只能有两三个。这实际上也说明联合培养是一件有利有弊的事情。有利的一点在于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可以学到全面的现代知识,学员们也可以拿到中专、大专或本科学历。而弊端则在于,这样的教学环境因为受到太多其它学科的牵制,使得戏曲学习不能专心致志。所以,茅善玉说起近年来的学员情况时,表示不很理想。每10年招生一届显然不能满足沪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剧院现在正在努力,希望在这一届毕业之前可以招收下一届的学员,让沪剧人才有一个良好的接续。

    除此之外,每一个地方戏曲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也在探索新的培养方式。凌金玉就表示,由于各个地方剧种特点不同,各个院团的人才培养方式难免也各有不同。针对各自剧种的需求和地域特点,从实际出发,不同剧种不同策略,可以一团一策,但不能一团无策。对于北京曲剧团来说,这一联合培养的模式获得了很大成功,而对于上海沪剧院来说,由于所用语言更具地方色彩,这一联合培养只能在上海、江苏等有限的几个地区招生,结果就不太理想。除了联合办学,茅善玉说,沪剧院也尝试过其它的培养方式,比如剧院选择有沪剧基础或对沪剧感兴趣的高中生来剧院进行自主培养。但是,这一方式并不如当时设想的那样便于实行,因为这些高中生面临着学业的压力,只能拿出周末的时间来进行培养,而且他们又不能得到剧院留下他们的确凿的保证,所以很难有稳定的心态来学习。对于沪剧院来说,如何更好地培养后续人才这一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着不同的受众和市场需求,培养模式也应该多种多样,而如何将学员对现代教育的需求与传统戏曲这种需要从孩童起就应开始培养的特殊性专业相结合,将是这些模式探索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