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吧,中国奥运电影第一棒
http://www.cflac.org.cn     2008-04-01     作者:王兴东     来源:《中国艺术报》

    随着2008北京奥运圣火点燃并一路传递到北京,全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中国。如何用文艺的形式为奥运加油,如何让自己的文艺创作在与奥运精神的契合中得以升华,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的思考与追求。根据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拍摄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为创作这部电影,编剧王兴东费时三年,呕心沥血。从昨天中国运动员的单刀赴会,到今天中国举办奥运盛会,影片的创作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复兴的脚步,感受到中国的崛起,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编 者     

从生活开始第一棒

    如果把一部电影工程比作4×400米的接力赛,编剧就是跑第一棒的。这是从生活底层开始的跋涉,在茫茫人海中去感受去挖掘去搜集去采撷。无论后来接力者跑的速度和成绩如何,编剧总是第一个要完成从无到有的寻找,最早地付出激情,最大地付出时光,将这一棒向制片人传递,依次再传给导演、演员,最后向银幕冲刺,向观众眼球撞线。

    电影的一切从剧本开始,剧本的一切则是从生活开始。《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再现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也是中国第一部表现奥运会的故事片。早在1984年中国第一次奥运夺金的时候,一位大连亲戚对我说起,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选手是我们大连人刘长春,他曾经是玻璃厂的工人,由于跑得特快,被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破格录取,他的百米成绩是10秒8,是当时的全国冠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让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出席1932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被他毅然拒绝。为戳穿日本侵略者的阴谋,表达中国人民企盼和平的愿望,他决心代表中国去参赛,张学良资助他8000银元。他坐船在海上漂了23天,只身到了美国。然而,他在100米和200米的预赛中就被淘汰了,输得挺惨。这个悲壮的故事从此在我的脑海里盘旋,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坚定了我把这段故事演绎成一部电影的信心。

    刘长春在1983年去世,无法采访他本人了。可喜的是我在《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70期中,找到了刘长春写的回忆录《我国首次正式参加奥运会始末》,30页的亲历回忆文章为电影创作提供了真实有力的支点。

    2004年春天,我来到刘长春生前供职的大连理工大学,时任校党委书记的林安西热情接待了我,讲述了刘长春曾教过他体育课的事。为让我更多地了解刘长春的性格,他召集了学校熟悉刘长春教授的同事一起座谈,我结识了刘长春的助手邹继豪教授,他是刘长春的学生,后来担任刘长春的秘书和助手,对刘长春很熟悉,特别是刘长春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后,他陪同刘长春参加政协会议,作为工作和生活秘书,参与了那篇回忆录的整理工作。邹继豪教授为我讲述了很多刘长春感人的生活细节。在大连高尔基路的刘长春故居,我拜访了刘长春的四子刘宏图教授,了解了先生的晚年生活,特别是当国际奥委会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他十分关注我国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情况,不顾高龄,主动请缨要为培养少年田径运动员担当教练。循着刘长春回忆录的记载,我又来到刘长春的出生地旅顺小平岛,参观了旅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在沈阳,我还去过刘长春的母校,看到了张学良1929年修建的“汉卿体育场”,刘长春曾在这里同德国、日本的一流选手比赛。我不是运动员,但必须找到选手参加奥运会的真实感觉,于是我又到国家体育总局田径中心拜访了罗超毅主任,听他详述了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激动人心的经历。罗超毅说,当时五星红旗在他身上揣了7天,中国队在田径场上还没得到一块金牌,他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指望着刘翔最后的决赛了。为了让刘翔睡好觉,他和教练早晨不敢在屋内上厕所,怕冲水声影响刘翔休息,都到楼外找厕所方便。最后决赛时,刘翔不负众望,夺得冠军,罗超毅把备好的国旗给他,自己松了一口气,找一片静谧的绿地躺下,就在这时又传来了邢惠娜得了一万米金牌的消息。罗超毅讲述这段激动人心的往事时,泪水止不住溢出来,我被深深感染,激动落泪,从一个剧作家的视角渐渐地触摸着奥林匹克,感受着神圣的赛事活动。在罗超毅介绍下,我和制片人王浙滨专门去沈阳拜访了5000米奥运冠军王军霞。被誉为“东方神鹿”的王军霞,她传奇的故事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长篇影视剧,也许因为同是大连老乡,我们谈得很放松很广泛,她时间很宝贵,仍耐心地接受我们长时间的采访。我们还将全部采访录像保存。她奔跑的历史,大写了另外一个奥林匹克的故事,一个乡间中学女生,因为家与学校的距离,天天上学要跑步去,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女孩,经历了马家军的训练,成为世界体坛一颗耀眼的明星。王军霞讲到进入起跑线时的感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她说:“运动员进入跑道,最关键的是气势,不要让对方镇住,要镇住对方。”这种英雄气概让我至今都存敬慕之心,对于写作刘长春,特别是他第一次与外国强手交锋时,会有特别真切的感受。

    为了找到当时刘长春参加奥运前后,中国运动员对于奥运会的向往和理解,一个英国奥运冠军埃里克·利迪尔进入了我的调查计划。他1902年出生在中国天津,父母均是英国人,5岁随父母回国,1924年在巴黎参加第八届奥运会,以47秒的成绩打破男子400米奥运会纪录,夺得了金牌。作为奥运冠军,当时英国开出了许多优厚的条件和待遇,但是利迪尔在1925年毅然返回出生地中国,在天津新学书院(即现在的天津市第十七中学)执教,当一位化学教师。1943年3月,利迪尔与在天津的其他外国侨民一起,被日本侵略军集中囚往山东潍坊的一座集中营,战争结束前3个月,他在集中营里病逝了。奥斯卡得奖影片《火的战车》再现了利迪尔在巴黎夺冠的故事。我听人说起1931年的华北运动会期间,刘长春曾经见到过利迪尔,正是这一线索让我去顺藤摸瓜,于是我去了天津十七中学调查,看到了一些档案资料,埃里克·利迪尔的形象进入了我的素材库里。

    编剧深入生活是需要费用的,非常感谢我就职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对于我深入生活的要求总是能够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生活不等于是艺术,但艺术创作必须感受生活。我用一年多时间采访调查,研究人物,消化资料,一切为了找到当年刘长春的内心感受,再现人物的性格。

从人物内心性格起跑

    创造出人物性格永远是剧作家的最高目标之一,也是编剧的珠峰登顶之举。讲述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是容易的,而真正地刻画出我国奥运第一人的个性,才是一个大课题。在我之前,1984年上海曾拍摄过3集电视剧,有人写过一部电视电影,最近有人写了长篇电视剧。尽管这个题材有很多人写过,但超越这些都不是难点。难的是当今体育题材的电影,几乎没有一部在影院打响。直接原因是电视媒体对于体育赛事和体育人物的直接介入,其真实其悬念其激烈都比电影引人入胜,使得体育赛事表演的内容在电影中不再有魅力了。要写好刘长春的奔跑,只有在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挣扎上下功夫,才能打响。《阿甘正传》、《罗拉快跑》、《火的战车》给我的启示就是,让刘长春跑出中国人的性格来,在奔跑中写人物,而不是表现人物的奔跑。

    编剧最终拼的是人物性格塑造。这个题材真正要写出刘长春的性格,非下功夫不可。当我在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雕像前时,我一次次与他无语地对望,一遍遍地重温他如何成长为一个短跑名将。父亲是一个修鞋匠,母亲在他9岁时病逝,他16岁结婚,很早就在日本人开的工厂做工,养家糊口。后来被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破格录取为体育系学生,受训于德国教练,“九·一八”事变后学校被占失学。这些经历在他内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日本人的重金高官收买,为什么他会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赛?家庭在大连,就在日本人的掌控下,他就不怕得罪了日本人遭到报复吗?他性格里这部分因素来自哪里?是代表伪满洲国还是代表中国,在两难选择时他没有犹豫过吗?他父亲曾在日本人逼迫下写信劝他服从日本人的要求,面对父亲的态度,他又是如何拒绝的?

    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我先把主人公推到为谁出征的焦点之中,他选择什么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一面是强大的占领军和他们掌控下的妻儿家小,一面是国破山河碎、饱受战火摧残的祖国,选择什么标志着他是什么样性格的人,他选择的过程是揭示这位东北男人性格特征的关键情节。

    面对雕像,我一次次在揣摩,刘长春当年23岁,没有去过美国,没有参加过奥运大赛,单刀赴会的胆魄何来?一个人坐船从上海码头起航,漂泊23天,面对茫茫大海他在思考什么?孤独吗?自信吗?想没想到,如果此行失败如何回来面对江东父老,如何面对寄予厚望的中国同胞,如何面对日本人的迫害?

    算起来写剧本30多年了,窍门不多,旧法一个,那就是把自己与主人公换位,将心比心地去思考去面对去琢磨,琢磨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这个人物的角色。当我把自己当做23岁的刘长春,且有了两个孩子,如何拒绝日本人的要求?正是因为刘长春长期在侵略者的压迫下,看过无数中国人被日本人欺压,骨子里埋下了反抗的情绪,在面对抉择之时,民族的本能记忆以最朴素的正义感从内心最本质最深层的地方强有力地爆发出来了,正是这个刺激,成为一次推动,激起了他要为中国人出口气,要代表中国去参加奥运会的意愿,这样一个在戏剧中被认为是最高需求的目标出现了。于是,主人公开始采取了行动,为了中国东北沦陷的父老,“豁出去了!”

    “豁出去了!”大有荆轲出征一去不返的豪气。我庆幸找到人物性格内心世界中具有支配意义的思想,他不留后路,不留余地,不瞻前顾后,这是他长期奔跑多次参赛磨练而成的,短跑运动就是闻枪而动,一往无前,绝不犹豫,行为果决,义无反顾。找到性格的核心就有了结构人物性格的焦点,用“糖球粘芝麻”的方法,将一切对性格有作用的生活细节,如同芝麻一样粘在糖核上,粘不上的一律不用。比如表现刘长春在船上吃不惯西餐的细节,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对于再现人物性格大有作用,他爱吃大连的咸鱼饼子,因为是大连海边居民的普通饭菜,不仅联结了夫妻烧火做咸鱼饼子的情感戏,也在异国他乡牵动了人物的故土之情。另外,在剧本里我有意赋予了刘长春“闻枪而动”的习惯动作,这是源于刘长春的起跑动作特别快,即使在他失利的奥运赛场上,他开始起跑都是在前边的,邹继豪教授向我解释,刘长春的起跑是经过德国教练训练过的,爆发力很强。所以我有意地重复这个“闻枪而动”,会给观众留下特别的印象,使人物鲜活起来。

    常见评论文章讥讽影视人物的“一根筋”,其实最出色最受观众喜欢的电影人物就是“一根筋”的,好的剧本就是表现主人公确定他的需求后,为追求自己的目标,不惜一切手段,不顾一切干扰,沿着一个确定的需求一根筋地发起动作,观众始终看到他不可能达到目标,而主人公却绝不放弃,一根筋地向前挣扎。也许是由于电影局限原理的特点,银幕上表现“一根筋”人物形象的电影,大都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因为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构成好看的最具悬念的人物性格。

    剧本确定了刘长春的需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一根筋”的方向有了,能不能去成?怎么去?期待成了剧本的悬念,如何把故事讲得好看,引人入胜,让我颇费心机。从刘长春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危机开始笼罩,关东军一路追杀,人物陷入矛盾的痛苦挣扎中,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等着他,都没有阻挡他的追求,即使去美国的路费有了问题,船上吃住不适,海上遇到暴风,航期耽误了就参加不了开幕式……这样的不可抗拒的天然灾难,都没有减弱他的意志,一个危机接着一个危机,最后走向赛场失败,无颜回国,这是他最大的危机。当我把主人公摆进这个灵魂残酷挣扎的漩涡中,我为这位中国男人而潸然泪下,危机越来越大,情节走向高潮。三年时间的琢磨,为了一个人,一部电影,一种精神,一种至今激励着我克服困境追求最高最强的意志,最终让我完成了这部剧本。

    一个人代表一个民族,万里奔波,历经险阻,向着人类和平、友谊、公正、进步的奥林匹克圣坛奔去。他不甘屈辱、不畏强手的气节让我感动,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他不留后路、一去不返、单刀赴会的英雄气概让我震撼。76年前的夏天,在洛杉矶第十届奥运会上终于看到 —— 中国人来了!

    我和导演都认为这是影片中最令人振奋的场面。当刘长春与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人开始追赶世界奥运的征程,是由他承担了中华民族第一棒的起跑,拳拳之心跃然在竞争跑道上,成为一个民族的脊梁,凭一身热血,凭一腔忠诚,把中国人不甘落后的誓言大写在世界赛场上,其悲壮的结局,更发人沉思,引人怀想,“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这一理念是由他带回到有着古老文明的中国大地的。

一部电影表达了一个民族的敬意

    奥运造就英雄,英雄创造精神。刘长春单刀赴会,创造了刘长春精神,一个人在民族存亡之际,毅然代表了这个民族,不甘屈辱,勇于竞争,身怀大义,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像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海内外华人的关注,正是这种精神像迅雷闪电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抛到太平洋,正是这种精神像暗夜里的火炬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奥运征程。

    一个人代表了一个民族,这就是刘长春精神的核心。

    2008年是中国奥运年,我有幸因为宣传这部电影,飞越太平洋来到美国洛杉矶,我的第一愿望就是看一下曾举办过两届奥运会的南加州大学纪念体育场。站在那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空旷的体育场内,四周一片寂静,导游说,到洛杉矶的人很多,少有人来这里。最近只有中国游客提出到此观光。这是中国人难忘的地方,在这里中国人实现了两个奥运梦想,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了奥运会,为中国人敲开奥运之门。1984年中国人在这里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我久久不愿离开,内心感叹,如果写剧本时能来感受一下,对于人物会有更加真切的理解,会设计更多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那多好啊!

    我是参加由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广电局等单位发起的“缘——北京·洛杉矶奥运寻梦之旅”的电影推介活动而来洛城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宣传片沟通了两国人民的情谊,在好莱坞环球影城举办活动,共同回望历史的脚步。应邀嘉宾有刘长春的三儿子、76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鸿亮及其夫人,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得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管理中心主任许海峰。刘鸿亮教授看到银幕上放映由李兆林饰演的刘长春冲进了奥运赛场的情节,眼里溢出泪水,仿佛看到了父亲又来到了洛杉矶。特别是华侨们看后异常振奋,美洲华侨总会联谊会秘书长黄金泉激动地说:“如今,国家昌盛了,在美国举行这么有中国特色的推介活动,我们华侨感到特别自豪。”美国南加州华人联合会会长、爱国将领张治中的女儿张素久希望这部电影能在美国放映,到时候组织华人一起观看。

    刘长春1983年去世,他没有看到一年后中国人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冠的场面实在太遗憾。我从内心崇敬刘长春,他把自己首闯奥运会的经历,写成文史资料存贮在全国政协文史库里,现在各种媒体对于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的宣传都源于这篇珍贵史料。因为当时没有随团记者,没有更多的史料。我认真拜读这些亲历亲见,字里行间真实无虚。邹继豪教授曾对我说过,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期间,驻地有一个美国姑娘爱上了他,还要跟他来中国。后来刘长春告诉这个姑娘,他已经结婚有孩子了。在回忆录中刘先生没有回避这段情节,略作暗示,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于中国人的感情。这些对于我后来编写一位美国姑娘与他的接触是有依据的。我有责任将这份宝贵资源投放在银幕上,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中。从30页的文字资料演变成3000多米的电影胶片,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点燃13亿人的民族激情,这是我应该做也值得做的事情。

    很多人问我,你写了这么多的主旋律影片,现在是商业市场、娱乐时代,这些电影有人看吗?我记得影评家肖尔斯的鼓励之言:“即使电影《蒋筑英》只有一个人看,也比那些打打杀杀的影片拥有众多观众更有价值。岳母只给岳飞一个人刺上‘精忠报国’,岳飞却带起了千军万马。从长远的意义来看,一部电影的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这个注入了满腔责任感的评论,深深地刻入我的心坎,灯塔一样照耀着我创作的方向。我们都生在这个时代,感受到了时代的温度,饱受苦难的中华民族,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伟大社会改革,一个在艰难爬坡的人,需要营养,需要力量。一个向前发展奋争的民族,需要的是进步的鼓声,需要照亮心灵的阳光。而以刘长春为代表的爱国精神是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旗帜。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没有宣传和张扬英雄作为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冲锋陷阵的人、抗击外寇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这是中国的脊梁,他们崇高的精神和气节,已经成为鼓舞人民建设国家的精神号角。所以我写刘长春这样的奥运英雄。

    时下各种文化涌来,刺激的、麻痹的、消沉的,特别是一些带有娱乐色彩的“精神摇头丸”,不断地渗透在青少年中间,麻醉人们的理想,消磨人们的意志,但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清楚地知道,百花齐放,牡丹为魁;百鸟争鸣,凤凰领唱。时代主旋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唯有这样,才能万众一心、向前奋进。主旋律是人民的心声,国家的意志,民族的理想。

    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影片就会与观众见面,历史在这一瞬间与我们拉近,昨天中国运动员单枪匹马悲壮赴会,今天中国奥运军团士气豪壮在家门口参加奥运盛会,历史在这里见证了一个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当刘长春以奔跑的身影从银幕上来到我们中间,每一位被感动的中国人都会问自己,我们还有他那种孤胆雄心,为了民族的尊严,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报效我们的国家吗?

中国音乐专刊
中国舞蹈专刊
中国民间文艺专刊
中国书法学报专刊
重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