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试论晚会舞蹈
http://www.cflac.org.cn    2008-02-29    作者:梁戈逻    来源:中国艺术报

    目前的中国可谓是歌舞升平,由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呈现稳定繁荣的局面,相关文化产业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继影视业的繁荣之后,剧场以及大型歌舞晚会等现场演出业成为新的热点。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市场上每年有数百台大、中型晚会和上千台各种演出。而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就是舞蹈界的各类人才。但是目前这个巨大的市场呈现给中国舞蹈界的却是一个尴尬的局面——那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绝大部分的晚会舞蹈成为一种程式化相当严重、毫无创造性甚至缺乏观赏性的演出。更有甚者,晚会舞蹈基本沦落为一种电视转播功能上的道具,而美感、艺术性则完全无从谈起。形成这个局面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晚会设计者的漠视以及电视转播思路的陈旧所造成,目前大部分的情况是晚会设计者在极短的时间内采用拼凑的方式来结构晚会,只注重填满摄像机画面,而完全没有把其中的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进行考虑,当然也就是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舞相同了。缺乏了起码的创造性,使得晚会的舞蹈千篇一律令人麻木。另外一方面,从舞蹈从业者本身来说,对晚会舞蹈的应付心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舞蹈编导把大型晚会俗称为“行活儿”,什么是“行活儿”呢?“行活儿”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可以不动脑筋,照搬别人的作品也可以,照搬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反正电视转播会将所有的结构切换得七零八落,所以用点人海战术,用点队形变幻也就足以应付交差。如果说电视行业的很多弊端我们无法在短时期内去改变的话,我们认为我们的舞蹈编导还是应该从专业的敬业的角度来面对电视晚会舞蹈,只有每一个环节做认真,做好了,才有可能形成最后全局全面的完美。

    我认为有两个方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其一是转变思路,为镜头编舞。其实电视舞蹈在国际上早就是一种全新的交融艺术形式。不再是为传统的舞台进行创作,我们的舞蹈编导应该更多地学习镜头语言,学习如何和摄像机进行配合,这样积极主动的探索,必将使得我们在晚会上的舞蹈呈现提升一个档次。在现代社会,影视比剧场拥有更大的传播量和传播广度,我们的舞蹈事业要发展,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个平台。同时我们也应该爱惜舞蹈行业在公众面前的每一次亮相,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可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其二是使所谓“行活儿”更加专业化和程序化,我们应该通过经验的积累,创造出适合这种具体现实的创作生产方式。我认为晚会舞蹈流水线化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式,从节目的设计到演员的排练到各工种的配合,我们的舞蹈编导都应该更加专业化,只有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从轻车熟路中获得游刃有余的创造空间。

    最后提醒我们的晚会舞蹈演员,应当珍惜每一次站在舞台上的机会,你们的精神面貌很有可能代表了整个行业在大众心目中的位置。但愿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得晚会舞蹈成为舞蹈与大众沟通的一个全新平台,而不再是一个让我们爱恨交加、欲罢不能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