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资讯

属于德奥音乐的一场完美旅程

时间:2020年01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竹 由
0

  1月8日,指挥家张艺携手中国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交响音乐会,以极高的艺术水准分别呈现了莫扎特与瓦格纳两位音乐巨匠的杰作。尽管乐迷们都知道这样的曲目安排注定了当晚演出的“德奥气质”,但两部作品超过一百年的诞生时间距离也足以令我们对艺术家在风格转换间的游刃有余表示敬意。

  完成于1775年的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与作曲家的大部分早期器乐协奏曲一样,是为个人的音乐表演而作,因此在现场演出效果上极具感染力。担任作品独奏的是杰出的华人小提琴演奏家黄滨,从首乐章坚定有力的齐奏主题开始,她便与乐团第一提琴声部的演奏家们共同演奏,这一显然由作品诞生年代延续至今的演奏传统令其接近“室内乐”的亲切感呼之欲出。在随后的第一主题独奏呈示中,黄滨让小提琴在高音区保持着既富穿透力又歌唱性十足的动人音色,克制的揉弦幅度让她的演奏不但格调超然,而且拥有如古乐般的清新特质。中国交响乐团弦乐声部的演奏家们也始终呈现出一种兼具轻盈与圆融质感的声音,这样的组合在质朴隽永的行板乐章中营造出静谧梦幻的氛围,乐章尾段的渐弱令人遐思无限。而第三乐章中,指挥家张艺通过精心构建两个主题间的速度变化令回旋曲的乐段结构分野明晰,典雅怡然的宫廷舞步和戏剧性十足的顿挫跌宕相互交织,黄滨在全曲收束前的华彩中展现了扎实全面的技术功底,收获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庞大的乐团编制让听众意识到自己将在下半场聆听到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鸿篇巨作”,荷兰作曲家、打击乐演奏家亨克·德·弗列格根据德国音乐巨匠瓦格纳完成于1882年的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进行改编浓缩的“无词版”在音乐会上演。值得一提的是,指挥家张艺此前已与中国交响乐团奉献了备受业内外赞誉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纽伦堡的名歌手》“无词版”演绎,这不但为国内听众走近瓦格纳音乐世界提供了一个更为理想的入口,也展现出曾经留学德国的张艺对于管弦乐团音响塑造上坚定的美学追求和高超的实践能力。

  “前奏曲”在小提琴与大提琴绵延醇厚的线条中徐徐展开,铜管乐的加入没有任何的“棱角”,宛如一片散发着暖光的雾霭,为整个管弦乐织体的外沿镀上了一层迷人的光泽。一个漫长的乐句中,伴随次第上升音阶的是幅度极为一致的内部张力变化。被“断开”的乐句间并没有真正的分离,即使是留白,仍然要在上一个乐句的残响中捕捉独特的呼吸感,这在当晚的演奏中被艺术家们诠释得相当精妙。曼妙多情的“花妖”乐段中,乐团首席赵坤宇用纤细漂亮的小提琴独奏还原了原剧中女声合唱的缥缈乐思,竖琴的拨奏与长笛的穿梭令人想到瓦格纳在歌剧《唐豪瑟》中勾勒出绚烂妖冶的维纳斯堡。在堪称整部歌剧核心的“圣星期五的魔力”乐段,张艺过人的结构意识再次彰显,开篇的铜管齐奏他为乐团设定了更加果决明快的行进速度,而在弦乐开始了上行的攀爬后逐步渐慢、在顶点到来前进行几乎难以察觉的延宕,随后释放出全部的力量,这种处理带来的“高级感”也许只能用德彪西对瓦格纳的赞叹“瓦格纳的管弦乐配器法让人有一种管弦乐队‘被从后面照亮了的感觉’”才能恰切表达。

  如果说在《帕西法尔》中,瓦格纳回归了大道至简,那么在这样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后,观众们在被作品震撼与感动之余还会收获什么呢?对笔者而言,也许“演什么曲目,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声音”的高标准,在这里得到了完满的实现。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