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音乐评论

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时代重大主题的音乐回响

时间:2020年12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童声演唱与合唱《桐子花开》

《苗寨的故事》的高度、深度、温度、精度

黄中骏

      一、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提炼的高度

  包括音乐在内的文艺作品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所以,一般而言,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简洁的素材和生动的事件;一个是独特的创意和明晰的主题思想。音乐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素材和事件的“反映”层面,而应当对“简洁的素材”和“生动的事件”进行“拓展” 。而所谓“独特的创意和明晰的主题思想” ,则是对作品表现对象(素材和事件)进行思维、判断、升华的结晶。新时代的音乐创作,尤其应当从仅仅书写“场上之曲”走向对时代的认知和人类的关怀,从音乐叙事技巧层面转向人类文化与思想的构建。组歌《苗寨的故事》的主创,以见证历史的“在场”姿态,从“一斑”窥“全豹” ,从“个别”到“一般” ,从“特殊”到“普遍” ,从“小视角”到“大情怀” ,对湘西苗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生动素材和感人故事,进行了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的高度提炼。通过对作品的聆听、赏析,我联想到这部作品呼应了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记录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艰辛历程,反映了古老苗寨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历史巨变,讴歌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伟大成就,彰显了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全球减贫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揭示了扶贫开发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发挥的重要作用,宣传了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和多项得力举措,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友善互助核心价值观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精神……得力于这部作品的主创者对作品表现对象的存在情境及时代特质的有力刻画,对扶贫开发所蕴含时代主题的高度提炼,使这部作品凸显出民族复兴、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消除贫困、脱贫致富、福荫人民、慈济天下的宏大历史画卷。

  二、对扶贫开发现实生活体验的深度

  包括歌曲在内的音乐(文艺)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体化、“主观性”特征,作品的产生往往要经历“物至——心动——情现——乐生”的过程,扶贫开发题材的音乐创作也概莫能外。这要求扶贫开发题材音乐作品的创作者,既要有对扶贫开发题材的“感性”“主观性”认知,更要有对扶贫开发题材的“理性”“客观性”升华。这也要求扶贫开发题材音乐作品的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的现实生活具有深切的体验。因为“没有理性的感性”不深刻,“没有感性的理性”不感人,在文艺(音乐)创作中,感性与理性,是相互交织、难以绝对分割的。 《苗寨的故事》的主创者,在文艺创作中,正确处理了个体与群体、感性与理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将创作之根深深植入到扶贫开发现实生活之中。从各类媒体所介绍的材料看,这部作品的主创者做到了深入作品表现对象的生活,能从作品表现对象那里挖掘创作“宝藏” ,能将创作者的个体体验融入到作品表现对象的群体意识之中:既能将作品表现对象群体性的意志——脱贫奔小康进行创作者个体性的深切体验;也能将作品表现对象群体性的题材——脱贫奔小康进行创作者个体化的艺术表达。正因为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现实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才有了前文所提到的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的高度提炼,才有了对扶贫开发情感的温情表达,从而使这部作品成为创作者深入扶贫开发现实生活的心血结晶,成为有心之歌、有根之曲,成为感人的艺术佳作。

  三、对扶贫开发群体性情感表达的温度

  音乐是擅长抒情的。中国古代乐论认为,“乐者,情之不可变者也” ,“唯乐不可以为伪” 。这启示从事音乐作品创作者,在从事音乐作品创作的时候,要在对客观世界认识唯真、求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精神世界认识的崇善、求美问题,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扶贫开发题材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温度,来源于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所产生的真情实感。从对《苗寨的故事》这部作品的聆听、赏析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创作者贯注于作品中的炽热、多样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作为三个乐章引子的围着火塘唱苗歌的形式,和《洁白的云雾》等歌曲中,体悟到思古之幽情;从《石板小路弯又弯》等歌曲中,体悟到对于贫穷、困苦境况的颤颤悲情;从《千年苗鼓咚咚响》等歌曲中,体悟到不同时期基层民众为摆脱贫困窘况而战天斗地之豪情;从《美丽的小阿妹》等歌曲中,体悟到脱贫致富进程中的甜甜爱情;从《桐子花开》等歌曲中,体悟到乡村振兴进程中的戚戚亲情;从《鸟儿飞回来了》 《悬崖上的修路号子》 《黄桃花开一片海》等歌曲中,体悟到人民群众广开思路、门路,聚力扶贫开发的热情;从《春风从田野上吹起》 《快乐的花喜鹊》 《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等歌曲中,体悟到扶贫开发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活激情……凡此被这部作品召唤出的情感体悟,均为作品创作者对扶贫开发群体性情感表达的炽热温度所使然,从而使这部作品引起听(观)众的共鸣,获得民众的认可。

  四、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进行艺术表达的精度

  包括音乐作品创作在内的任何艺术作品创作,都要求其创作者,依据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依据人民和社会的需求,依据人民大众的审美情趣,尽可能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精准地进行艺术表达。在对扶贫开发时代主题进行精准艺术表达方面, 《苗寨的故事》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三点突出印象:一是这部作品展现出富有深意的结构布局。整部作品由“云雾深处”“春风吹来”“太阳升起”三个乐章组成,这三个乐章寓意着作品表现对象的过去、当代、未来,使这部作品既有时间层面(历史纵向)的展现,更有空间层面(现实横向)的呈现。作品第二乐章在内容方面的丰盈和时长方面的突出,与相对均衡的第一、第三乐章形成对比,体现出创作者“立足当代、承接历史、面向未来”的深意。二是这部作品展现出富有创意的音乐表现形式。整部作品的17首歌曲,运用了独唱(男声、女声) ,重唱(男女声二重唱) ,齐唱,合唱(领唱与合唱、童声与合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 ,以及作为三个乐章引子的围着火塘唱苗歌原生形态等丰富多彩的声乐表现形式。不同的表现形式与作品各段落不同的表现内容相互融合、映衬,体现出创作者追求将传统形式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创意。三是这部作品展现出富有新意的音乐表现语言。整部作品注重运用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作品的音乐主题,源自于湘西的苗族传统音调(具体源自湘西花垣县麻栗场苗族高腔、苗族平腔、巴代音乐等) 。作品反复使用了湘西苗族民歌的代表性衬词(“嗨咿哦”)。作品采用了浓郁的湘西苗族的原生性民族和声,同时借鉴西方和声手法,提高了作品的文化融入度。作品运用了多种湘西苗族乐器(苗鼓、苗锣、竹柝、银铃,以及用于击节的湘西苗寨河滩的鹅卵石等),增添了音色的表现力……作品创作者在音乐表现语言方面体现出来的新意,使人们能从这部作品中体悟出不同于滇、黔、桂、川、渝、鄂等地苗族音调的、具有独特韵味的湘西苗族传统音调风格,从而从文化层面实现音乐的民族性、地域性的双重认同。正是作品创作者这些有深意、创意、新意的艺术表达,使人们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赏析、评鉴,进而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历史巨变而惊叹,为扶贫开发事业的发展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欢呼!

  期待这部作品在交响性、器乐化上再精益求精,更进一步丰富考量,使之臻于完善,更精细地处理乐队与声乐间的关系;更注重在发挥功能性和声的基础上突显民族性、地域性的和声色彩表现,更精心地突显作品的亮点、精彩点、高潮点,努力在“高原”上攀登新“高峰”。

生活的浪花最美丽

刘乐权

《苗寨的故事》是湖南当代音乐创作的丰硕成果,是湖南音乐创作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而产生的精品力作,是湖湘音乐开拓新局面再创新辉煌的经典之作。

  《苗寨的故事》的成功,再一次启示我们,音乐创作要出精品,必须深入生活。生活是音乐创作唯一的源头活水,音乐创作有生活才生动。生活的浪花最美丽。 《苗寨的故事》是一部表现重大的时代主题、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史诗。为了真实反映古老苗寨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历史巨变,讴歌新时代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精神,词曲作者可谓是下足了生活功。词作者金沙出生在湘西南的大山之中,是农民的儿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十分熟悉。曾在湘西的张家界工作生活了15年。2016年以来,每年都10余次到湘西结对扶贫,仅2019年就多达14次,在苗寨过苗年、过春节,吃在苗家,住在苗家。曲作者孟勇曾在湘西度过童年,在湖南省歌舞剧院工作期间经常到湘西体验生活,这一次为了创作《苗寨的故事》又专程4次到湘西,几乎跑遍了花垣县所有乡镇。而十八洞村,词曲作者去得就更多了,以致于村民都认得他们两位了,一到村里,苗寨村民都“金老师”“孟老师”地叫得很是亲密。

  ——到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苗寨的故事》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说苗寨脱贫攻坚的故事,一个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一个素材,要讲好一个个故事就必须搜集到一个个素材。那么,这些素材在哪里?这个问题不仅牵涉到创作思想,还牵涉到创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 《苗寨的故事》词曲作者最可宝贵的做法就是,走出办公室,来到苗家寨,和苗族群众们一起吃住,在苗寨里了解苗寨的风土人情,在苗寨里倾听苗寨的扶贫故事,在苗寨里记录苗寨的沧桑巨变。 《苗寨的故事》第二乐章有十一首歌曲,前三首叙述苗寨在改革开放之后探索扶贫之路,后八首讲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所带来的苗寨巨变。第一首《春风从田野上吹起》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大规模扶贫的序幕;第二首《桐子花开》 ,述说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相互思念之情;第三首《缠树的老青藤》 ,讲述经历多年扶贫求索却未能彻底摆脱贫困的思考;第四首《金钥匙》 ,讲述扶贫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成员、全体村民在“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事迹;第五首《悬崖上的修路号子》 ,讲述苗寨村民在崇山峻岭的悬崖陡壁上开山凿石,修筑致富公路;第六首《黄桃花开一片海》 ,讲述苗寨致富能手带头开发种植黄桃产业;第七首《鸟儿飞回来了》 ,讲述苗寨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回乡广开种植、养殖、苗绣、旅游、餐饮等产业发展门路;第八首《外婆的木板房》 ,从外孙暑假来看外婆的角度,讲述苗寨住房及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第九首《美丽的小阿妹》 ,讲述苗寨光棍脱单的甜蜜爱情;第十首《苗寨客人来》 ,讲述苗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第十一首《我们圆了小康梦》 ,抒发苗寨村民脱贫、走上小康的喜悦之情,表达对党和政府、对扶贫工作者的感恩之心和感激之情。这十一首歌就是十一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苗寨脱贫攻坚、走上小康的历史巨变。这十一个故事不是凭空而来,既不是事先谁设定的,也不是作者在办公室主观臆断“想”出来的,而是作者在湘西苗寨一次又一次采风中被生活“撞”出来的。比如《桐子花开》 ,原本词作者金沙是想写板栗花的,但板栗带刺,与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温暖亲情不合。通过实地采风,作者发现桐子花是苗岭开得最多的花,一开就满树洁白,十分美丽,给人温情,而且“桐”与“童”谐音,于是作者推翻最初的想法,改写桐子花。这就是生活“撞击”的力量,是生活带来了创作的生机。

  ——到生活中提炼创作主题。《苗寨的故事》通过讲述美丽神秘而又贫穷偏僻的湘西苗寨,通过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故事,反映古老苗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历史巨变、讴歌新时代苗族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精神的主题。作为一件大型音乐作品, 《苗寨的故事》的主题只能在生活里提炼。因此,词曲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花垣县,来到十八洞村,沉到生活一线,与苗寨村民“同呼吸共患难” ,听他们讲故事,与他们交朋友,老老实实地记录他们的所思所想。在采风中思索主题,在生活中提炼主题,着力打造老百姓听得懂、看得进的真实可信的音乐作品。

  组歌采用先抑后扬的情绪基调,以一种新旧对比的逻辑结构来揭示主题。第一乐章第一首《洁白的云雾》描绘云雾中的美丽苗寨和古老的农耕生活景象,第二首《石板小路弯又弯》诉说了苗寨同胞生活的艰辛,第三首《千年苗鼓咚咚响》描述苗寨同胞千百年来与水灾、旱灾、冰灾、疾病、战乱、匪患搏斗,与贫穷落后搏斗的拼搏精神,通过三首歌曲讲了苗寨过去的故事,描绘了三幅风俗画,展现了一个美得让人心醉、穷得令人心酸的古老苗寨。第三乐章情感色彩明显亮丽起来,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主题得到彻底显现。第一首《快乐的花喜鹊》 ,作者借“吉祥鸟”之称的喜鹊,热情赞美绿水青山中的美丽幸福新家园。第二首《奔驰在祖国大地上》 ,讲述脱贫致富后的苗寨村民乘坐高铁旅游,通过向列车窗外眺望的独特视角,描绘祖国新时代的壮丽画卷,抒发与全国人民一道追求“中国梦”的壮志豪情。第三首《太阳正在升起》 ,昭示苗寨今日的蓬勃活力,预示苗寨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前景。

  ——到生活中捕捉创作灵感。音乐创作需要灵感,但灵感不在办公室,而在火热的生产一线,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创作灵感,只有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才能激发。 《苗寨的故事》第三乐章有一首《快乐的花喜鹊》 ,创作时最先是准备用“喳喳喳”这个传统的喜鹊叫声的。因为喜鹊的叫声一直都是“喳喳喳”的,这是世人尽知的生活常识。然而这次为了创作《苗寨的故事》 ,词曲作者在湘西大夯来村采风时,村里一位苗族阿婆说,喜鹊的叫声是“啊嘎嘎炯嘎嘎” ,作者惊讶之余喜出望外、如获至宝。在《快乐的花喜鹊》一歌创作中,就采用了“啊嘎嘎炯嘎嘎” ,写出了湘西苗寨与众不同的却更为逼真传神的喜鹊。为了突出这个新衬词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作者在谱曲时有意把“啊嘎嘎炯嘎嘎”进行了强化处理,不仅从开头用到结尾,而且在主旋律、副旋律中还进行了交替使用,风味别致,煞是新颖,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像这样富有创新性的灵动之举,在《苗寨的故事》创作实践中还有不少。如曲作者孟勇在雅酉镇扪岱村古苗寨采风时,发现和采集了古民居木门转动发出的声音。再如词曲作者在湘西边城镇采风,偶然中发现清水江的鹅卵石发出的声音特别清亮悦耳,与一般河里的石头很不一样,曲作者孟勇灵机一动,一个奇特的想法突然降临,把鹅卵石引进交响乐队,让鹅卵石为神秘“苗寨”增光添彩。为此, 8月5日至8日, 《苗寨的故事》排演团队代表去花垣县边城镇采风时,词曲作者特意来到清水江,在河里挑选了大大小小一篮子鹅卵石,以备首演之用。首演中,我特别留心观察了,在《外婆的木板房》和《苗寨客人来》两首歌曲演奏时,清水江的鹅卵石就堂堂正正地登上舞台,做了伴奏乐器,独特的配器为整台演出增色不少。在中外交响乐团演出中,用鹅卵石做乐器,恐怕还是头一回。

  正因为组歌大量采用最接地气的民族民间元素、最有湘味的音乐素材, 《苗寨的故事》才如此绚丽夺目,成为我国新时代音乐作品的“这一个” 。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评协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会长)

《苗寨的故事》的创作积淀与审美接受

王少明

一部音乐作品的成功,从创作主体的角度看,不外乎“三个积淀” :历史积淀、生活积淀和艺术积淀。词作家金沙和作曲家孟勇所创作的《苗寨的故事》 ,是“三种积淀”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果。评价一部具有交响性的音乐作品是不是优秀作品,一是要从音乐形态上看,交响性强不强;二是要从艺术形态上看,综合性强不强;三是要看有没有史诗性;四是要看时代性突不突出。 《苗寨的故事》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上好的表现。

  美学的维度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立美” ,第二个是“审美” 。立美是指在实践中创造美的形式或建立美的结构,也就是说,立美是一个创造过程,是立美者或作者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生命本质对象化过程,它为审美者的审美提供对象。组歌《苗寨的故事》体现了二位作者双重的创造:一是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由湖南文联组织创作的反映“精准扶贫”首倡地“首倡之为”的大型组歌,是我国第一部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大型交响叙事组歌。国内反映“精准扶贫”的文艺作品很多,但以组歌的形式来反映的则属空白。这首先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突破。况且该组歌从文学形态上看,歌词优美,恰到好处地运用赋比兴修辞手法。如: 《美丽的小阿妹》中“太阳太阳当镜子,映红阿妹的俏脸庞。月亮月亮作项链,绕在那阿妹的脖子上” ;在《缠树的老青藤》中写道,“天上下雨满天洒,哪个岩石就不想开花,缠着你的枝丫丫,缠着你的贫困就像缠树的老青藤,在你泥土中深深把根扎。天上下雨满天洒,总有岩石它开不出花,缠着你的腿巴巴,缠着你的贫困就像缠树的老青藤,在你心窝窝把根扎” ……歌词形象生动,既具有诗的韵律之美,也深具哲理。从音乐形态上看,曲作者能充分运用西方和声与复调思维,使交响性具有一种张力感。同时也尽可能挖掘和发挥湘西苗族传统的二度和声的功能,利用苗族民间音乐元素,使作品的音乐形态不失其地方风格与特色。特别如果是从臻美的角度看,臻美即作品的群体效应,或各个立美主体聚合成的一个群体的行为。该作品作为组歌的形式,把各种唱法融为一体,有领唱与合唱、齐唱、独唱、男女合唱、无伴奏合唱、男声独唱、女生独唱、男女声二重唱等等,这些不同的演唱形式能够有机形成一个整体,能给听众一种和谐美好的整体效应。

  从审美的维度看,组歌给人的审美感非常丰富。审美是从观众的认知和接受角度而言的,审美的过程就是一个欣赏接受美、拒斥丑的过程。我把对这部作品的审美感总结为“五感” :一是快感,即由于作品的节奏、旋律和振动的频率基本接近人体经络、血液细胞和脉象的频率而使人产生快感,因而说,如果能经常欣赏到这种音乐,可以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二是快乐感。快乐感是从心理的角度而言的。该作品的第二、第三乐章的歌曲都是令人感到快乐的。三是灵性感。该作品能激发欣赏者的丰富想象力,触发其联觉效应。四是美感。这里的美感包括优美感和壮美感。优美感是指作品的歌词的文学形态和乐曲的音乐形态能给欣赏者一种审美的体验,培养欣赏者的审美品位和提高审美能力。具有壮美感的作品有《千年苗鼓咚咚响》 《悬崖上的修路号子》以及《奔驰在祖国大地上》等,都具有一种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最后是该作品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所谓幸福感一定是灵魂意义上的。用一句哲人的话说:幸福感是灵魂的歌唱。幸福感本身有两种:一是自在的幸福感,一是自为的幸福感。自在的幸福感是一种天然的或上天赐予的,不一定要经历苦难而形成的。自为的幸福感则不然,它是由苦难感升华而来的。我们在组歌的第一乐章的四首曲子中可以听到苗族苦难的历史过往,从而产生一种苦难感,仿佛自己的灵魂同苗家人一起受难。而当我们听到最后一个乐章《太阳升起》时,通过音乐,又把这种苦难感升华为一种幸福感,为苗家人的幸福而幸福。

  尽管该作品不失为一部优秀之作,但在我看来仍然具有可以提升的空间。湘西苗族神秘而多情,建议在器乐中多一些具有神秘感的音乐元素,最好能通过大提琴和苗族打击乐来表现。在第一乐章中增多一些苗族原生态歌曲,并最好用苗语歌唱,因为方言是文化的密码,如此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星海音乐学院教授)

风自苗寨起 歌从大地来

李丽

《苗寨的故事》大型交响叙事组歌一经上演,叫好一片。演出震撼人心,值得品味,经得起推敲,是难得的既有高雅艺术品格又不失大众审美情趣的听觉视觉盛宴。

  风自苗寨起,歌从大地来。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在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具有“地标”性意义。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昔日偏远闭塞的深度贫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苗寨焕发出崭新风采。有感于十八洞村通过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动人故事,词作家金沙和作曲家孟勇合作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部反映脱贫攻坚主题的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 。演出组歌由“云雾深处”“春风吹来”“太阳升起” 3个乐章、 17首歌曲组成,是湖南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交响组歌音乐会,共有400余名演员上台表演。

  把根扎在民间,把心扑向大地的创作姿态,来自对人民的诚挚热爱,对时代的由衷感怀,也体现出创作者对艺术的敬畏之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而文艺创作的成功要靠不断的打磨提升,一定意义上说,文艺创作需要艺术的积淀,也需要时间的沉淀。组歌创作始于2017年12月,完稿于2020年5月,历时近3年。为了创作组歌,词作者金沙先后16次、 81天,曲作者孟勇4次、 25天专程深入湘西十八洞村等苗寨体验生活,几乎跑遍了花垣县所有乡镇。向生活深处挖掘艺术宝藏,从人民中间探寻创作源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是作品成功的保证。

  湘西苗寨新时代的新景象,苗族人民新生活的新风貌,让创作者感到惊叹兴奋,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由此激发。在对现实资源和素材的艺术加工处理上,创作者没有浮于表层急于表现苗寨的新变化,而是对湘西苗寨的发展巨变倾注了理性的观照和思索。叙事组歌不仅是对现实苗寨的记录呈现,也有对历史苗寨的思考探索,更有对未来苗寨的期待向往,作品讲述的既是十八洞村的故事,又不仅仅是十八洞村的故事,是全国苗寨乃至整个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历史缩影。深沉的历史格调和鲜活的时代风貌融汇一体,使作品兼具艺术的灵动性和厚重感。

  组歌创作彰显了文艺家追求大美气象的艺术情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作品讴歌了新时代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精神,主题宏大,气势恢宏,彰显了文艺家自觉的时代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意识。整部作品构思精巧,结构精妙,词作生动形象、质朴自然、真切感人,曲作形式多样、表现丰富、变化多姿,组歌作品整体呈现出扎实的文艺充实之美,从而成就了作品光辉的大气派。

  组歌作品的充实之美渗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呈现于歌词曲谱、音乐旋律、歌唱演绎和作品的情感境界上。

  组歌歌词以简洁精炼、生动鲜活、具有浓郁地方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歌曲语言实现了小细节透视大变化的张力美。词作家金沙采取细节化、生活化、形象化的创作原则,在深入体验、广泛挖掘的基础上,筛选提炼出最能表现湘西苗寨历史巨变的元素符号,艺术化、生动化地表现出苗寨的生活场景和风俗风情。弯弯的石板路摇曳着苗寨过往的沧桑,连接着苗寨未来的辉煌;千年苗鼓敲出了苗族人民的执着信仰,敲出了苗族人民的拼搏不屈;快乐的花喜鹊唱响新苗寨的新景象,唱响苗家人的新生活。修路号子砸开致富大道,打工人回来酿造甜蜜生活,黄桃花开果香满山,游人如织欢笑一片,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都展现出苗寨新时代的伟大巨变。歌词中其它意象,如火塘、桐子花、老青藤、木板房、小阿妹等,都是极具湘西苗族特色的符号。简单日常的事物、情景、现象被文艺家发现挖掘,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提炼加工成艺术中的“这一个” ,简单的意象便彰显出丰富的蕴涵和情致。组歌以“云雾”“春风”“太阳”三个关键词结构篇章,意寓云雾深处藏在深山人不识的古老苗寨在改革春风吹拂下,在新时代精准扶贫政策的阳光照耀下,正向着太阳走在致富大道上。“洁白的云雾”象征着苗寨的圣洁神秘、美丽自在,也意寓着云雾深处的偏远闭塞。“弯弯”的石板小路、“弯弯”地走的女人和汉子极致地描绘出过去苗寨的落后贫穷和苗寨人民的艰辛酸苦。“缠树的老青藤”像是贫穷的魔咒,缠住了苗寨人民致富的腿脚,缠住他们脱贫致富的渴望。精准扶贫给苗寨人民送来了打开穷锁链打开新家园的“金钥匙” ,“外婆的木板房”既是苗寨新变化的表现,也是展现苗寨变化的一个窗口。以细节展现广阔的生活景象,使得叙事歌曲既有故事性又有艺术性,让宏大主题的主旋律作品呈现温润心灵的生动之美。

  在组歌曲作上,作曲家孟勇将湘西苗族原生态的音乐元素和形式与现代交响乐完美糅合,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契合、立体多面、复合完整的旋律艺术体系,使组歌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情,又有高雅的西方艺术美感,呈现出丰富多姿的音乐复合美。这部作品音乐旋律最大的亮点就是对湘西苗族音乐元素的充分挖掘和运用。苗族高腔、平腔、巴代等独特的音乐结构和节奏的运用,使音乐旋律充满鲜明的湘西苗族风格与个性。湘西苗歌传统的“嗨咿哦”“呜哦咿”“呜哦嗨”等衬词以及从湘西苗语中发现挖掘出来的表现喜鹊叫的“啊嘎嘎炯嘎嘎”拟声衬词的使用,鲜活地表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气息和情趣。组歌每个乐章由极具湘西苗族特色的围着火塘唱苗歌做引子,表现了苗族人民把生活过成歌,以歌来唱生活的民族风情,加强了观众对湘西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沉浸式感受。组歌所用演奏乐器,除了交响乐团传统的管弦乐器之外,还将苗鼓、苗锣、竹柝、银铃等湘西苗族特有的乐器搬上舞台,增强了音乐的原生态效果,让艺术欣赏产生出具有冲击力的惊喜感。

  《苗寨的故事》大型交响叙事组歌的创作者怀着对文艺的敬畏之心、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对时代的自豪之感,把文艺创作之根深深扎在坚实的大地,为人民谱写,为时代放歌,创作出了集时代性、民族性、交响性、艺术性、群众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潇湘音画中的扶贫景象

朱依依

 表现精准扶贫首倡地“首倡之为”的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紧紧围绕着湘西人民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深入展现了精准扶贫开展前后湘西社会的点滴变化。作品平衡了交响的抽象化与叙事的具象性,呈现出一幅具有湖湘特色的音乐画卷。

  《苗寨的故事》是湖南文艺界继承湖湘文艺精神打造的又一力作,再次彰显了潇湘儿女深厚、敏锐的文艺情怀。词作者金沙和曲作者孟勇都是湖南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两人此前已经成功合作了交响组曲《通道转兵组歌》 ,此作曾在北京音乐厅演出,受到了多方好评。此次是两位再度合作, 《苗寨的故事》的创作始于2017年12月,完稿于2020年5月中旬。在“三年磨一剑”的过程中,两人多次前往湘西花垣县,也就是“精准扶贫”的始发地,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采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和素材,关注当地扶贫工作的成效和进展,以此作为观察全国扶贫工作成效的聚焦点。两位作者始终把“时代化”和“大众化”作为创作的圭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力图打造一部“根植于生活沃土”的叙事性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的“时代性”意味着既要围绕当下社会关注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题材,又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元素与当代音乐语汇紧密结合起来。“大众化”则意味着作品不能仅仅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还要积极地与社会大众产生共鸣, 《苗寨的故事》贯穿使用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原始的艺术符号,它们都是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湘西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对于湖南的观众而言,这些符号再熟悉不过了。将它们集中地呈现在一部音乐作品中,平衡了技术性与大众性,既抓住了观众的耳朵,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苗寨的故事》的叙事紧紧围绕当地人民的生活细节,歌词以“务实”为基准体现出扶贫工作的进展。火塘、石板路、苗鼓、桐子花、老青藤、木板房、小阿妹等都是极具湘西苗族特色的符号,而苗歌、苗鼓、劳动号子、喜鹊叫等湘西常见的声音符号不仅是音乐模仿和引用的元素,还直接地体现在分曲的标题和歌词之中,使得整部作品具有很强的音画感。此外,留守儿童、电商销售、回乡创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也出现在这部作品中,湘西传统的生活场景与当下社会的新风貌交织在一起,细节描绘中彰显了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强调了湘西百姓普通生活的点滴变迁。

  音乐语言之地域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表演模式和人员的多元组合,是《苗寨的故事》在音乐语汇上凸显“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主要手段。合唱组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从《黄河大合唱》到《长征组歌》等优秀作品证明了,合唱组曲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是快速而准确地传达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 《苗寨的故事》在合唱组曲的结构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演唱形态,合唱、重唱、齐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独唱、小组唱等形式齐聚一堂,各种形态相互配合、交替,使得组曲的整体结构丰富而具有层次感。三个乐章分别以《围着火塘唱苗歌》 《围着火塘唱新歌》 《围着火塘唱欢歌》三个同音乐主题的无伴奏合唱作为引子,每次出现的歌词则有所变化,“同中有异”统一了整体结构。为了使音乐更加贴近生活, 《苗寨的故事》的曲作者孟勇多次前往十八洞和麻栗场镇与当地老百姓、音乐传承人同吃同住,寻找当地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在与麻栗场镇苗族高腔民间传承人的接触过程中,他了解到当地苗族高腔和平腔的曲调,在深入分析了这些少数民族音乐的结构和律动之后,作曲家引申发展出一个具有湘西苗族风味的徵调式音乐主题,作为核心素材贯穿全曲,湘西民间音乐由此焕发出新姿。

  此外,作曲家还将诸多湘西地区常见的少数民族乐器引入到管弦乐队。在第十曲《鸟儿飞回来了》和第十二曲《美丽的小阿妹》中,湘西妇女特有的银饰被当成打击乐器,第十一曲《外婆的木板房》则将竹筒和鹅卵石加入进来,第十五曲《快乐的花喜鹊》把苗鼓、苗锣、竹柝、竹筒组合而成的湘西特色打击乐合奏作为打击乐声部的主角。这些乐器的加入提高了作品的新颖度,“活化”了传统管弦乐队的打击乐音色模式,使得湘西风情“活灵活现” 。此外,将“衬词”提升为重要的音乐结构元素也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湘西音乐中常见的衬词频繁出现,不同的衬词在不同旋律的指引下展现出不同的情绪,形成了语音化的主题。引入湘西地区的生活器物、特色乐器以及特殊音响无疑是作曲家建构“亲民性”的手段,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元素被编织进音乐作品,实现了艺术音乐与生活音响的融会,普通生活的趣味得以艺术化呈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这场演出不仅有国内高水准的职业音乐家和乐队参与,还汇聚了本地九个合唱团联合组成合唱声部,包括湖南知青艺术团、湖南省老干部大学合唱团、长沙市直机关星辰合唱团、红枫童声合唱团等,他们多数是业余的合唱团体。同时,来自湘西的苗家人组合、湘西“苗歌王”蝶当久也作为主演参与其中。庞大的表演团队集结了各个年龄层、各种职业的人士,演出团队的多元性也彰显了此次活动的“群众性” ,普通百姓、湘西群众可谓真正地参与到了大型文艺项目制作之中,这对于城市文化凝聚力的增强,以及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作者系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师,艺术学博士)

苗寨故事的智慧表达

肖舞

10月21日晚,在音乐界有着“黄金搭档”之美誉的“金孟组合”一级编剧金沙、一级作曲孟勇作词作曲的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在长沙音乐厅成功首演。笔者择其词章作一试探性的浅析与评价,认为词作者金沙先生的独创性思维与创新性技巧,即讲述苗寨“战贫”故事的“智慧的高级表达” ,可谓标新立异,值得称道。

  其一,高“战”位,低深入。近年来,关于扶贫题材的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遗憾的是大多数歌曲成了“哑炮” ,既没有“高峰”之作,更没有高质量的大型音乐作品。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少有词曲作者长时间深入偏远贫困乡村采风创作,信息来源主要是新闻媒体,看到的听到的仅仅是皮毛,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与蝶变过程、百姓感受知之甚少。

  然而,曾在湘西大地工作生活长达15年之久的湖南歌词界执牛耳者金沙,独辟蹊径,自觉而勇敢地率先进入“战时”状态,并将自己置于高纬度的“战位” ,突破种种条件的制约,16次81天深入湘西苗寨体验生活,“零距离”感受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农民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并将其变化像凸透镜一样收入眼底、藏入脑海。然后,“择其一点,不及其余” ,深度聚焦精准扶贫的“首倡地”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用近3年的时间与心力为苗寨创作了17首歌词即《苗寨的故事》词作,数十次修改打磨,精益求精,按照时间逻辑顺序分为“云雾深处”“春风吹来”“太阳升起”三大乐章,以讲故事的方式完整地呈现苗寨过去的穷与苦、现在的富与美、未来的强与新。最终,以高品质而富有“战”力的大型音乐作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贫困、圆梦小康”的伟大壮举与精神伟力。

  其二,大“战”事,小切入。组歌描绘的对象是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千年苗寨,讲述的故事是一部宏大而具有传奇色彩的苗寨蝶变史。从其三大乐章所内在的时间跨越而言,可以粗略概括为苗寨历经的三个时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时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逐步战胜贫穷的时代、开启小康生活新征程的时代。当然,从其三大乐章的篇幅(即第一、三乐章分别为3首歌、共6首歌,第二乐章为11首歌)结构安排上,可见重点在第二乐章,主要讲述漫长而短暂的“战贫”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故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青壮年外出打工而孩子留守在家、摆脱贫困的艰难跋涉,再到精准扶贫政策下大量村民回家乡修路,发展种植养殖业、苗绣手工业、旅游业,开启直播带货、建新房、兴教育及光棍脱单等小康模式。整个故事构思巧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加上三大乐章之前均安排了一个引子,更是一部相当完整而详尽、宏大而有趣的“战贫”叙事。

  而匠心独运的是,从三大乐章到17首歌词的切入点既独特又微小,犹如微型摄像头一般体积微小、功能强大。宏观上,三个乐章的题目“云雾深处”“春风吹来”“太阳升起”分别以云雾、春风、太阳为切入点、为支柱,层层递进,建立起整个宏大叙事的组织架构,逻辑清晰,引人遐思,可谓小视角,大格局。中观上,三个乐章的引子即《围着火塘唱苗歌》 《围着火塘唱新歌》 《围着火塘唱欢歌》 ,分别以苗歌、新歌、欢歌为切入点、为引线,引领听众一步跨入苗寨,步步前进,慢慢升华,通过不同的情绪感受苗寨的变化、苗寨人的变化;同时,引子又如一幅小小的素描,牵引出各个乐章的高度浓缩了的核心内容即“穷山窝”“暖山窝”“金银窝” 。微观上,第一乐章3首歌词《洁白的云雾》 《石板小路弯又弯》《千年苗鼓咚咚响》分别选取云雾、石板小路、苗鼓为切入点、为支点,有点到线,由线到面,描绘出一个古老美丽神奇、偏远贫穷落后而生生不息的千年苗寨。第二、三乐章的歌词也大多如此,首首切入点小,立意奇高,在叙事抒情中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与效果。

  其三,苗“战”片,细落入。组歌词章的一个最突出且最难得的特质是集形象、声音、动作、情感与细节于一体,结合上述大“战”事就像一部为湘西苗寨“私人订制”的“战贫”影片。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每首歌词题目的形象抓得精准而巧妙。比如《围着火塘唱苗歌》 《洁白的云雾》 《千年苗鼓咚咚响》《桐子花开》 《悬崖上的修路号子》 《快乐的花喜鹊》等,形声俱备,既凸显了浓郁的苗族特色,又突出了歌词艺术注重意象、注重音乐性的特质,更是体现出作者对细节的高度敏锐性与发掘力。

  第二,以题目的形象为切入点、为核心引擎,深入歌词主、副歌部分进行发散性思维与形象性创造,扩展成一个完整而深邃的意象世界,表达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内涵。比如第一乐章3首歌词《洁白的云雾》 《石板小路弯又弯》 《千年苗鼓咚咚响》中,云雾、弯、鼓分别以排比的手法贯穿全篇,每一句词里均有这三个意象词,所处位置大多居中或首端,犹如用线串起一颗颗珍珠,不仅在结构上独树一帜,而且在音乐上有了固定的节奏型,富有一定的艺术张力与可能性。又如《快乐的花喜鹊》 ,以“啊嘎嘎炯嘎嘎”的歌唱为开头,用排比的句式歌唱了苗寨的“青山、小河、蓝天、云朵、稻浪、花果、工坊、村落” ,构成了一幅美丽、幸福而兴旺的现代苗寨景观图。还有《太阳正在升起来》等词作概莫如此,美不可言。

  第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比如《金钥匙》中写的“拿起精准扶贫的金钥匙,打开千年的穷锁链”“拿起精准扶贫的金钥匙,打开富裕的新家园” ,将精准扶贫比喻成百姓日常生活中开门的“金钥匙” ; 《缠树的老青藤》中写的“贫困就像缠树的老青藤,缠着你的枝丫丫,缠着你的腰杆杆,在你泥土里深深地扎根。 ”将苗寨一代接一代传承下来的贫困比喻成树木林里扎根深厚的缠树老青藤; 《我们圆了小康梦》中写的“是你帮我们挖断了穷根子,是你帮我们甩掉了穷帽子。家家户户圆了小康梦,是你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将苗寨多年的贫穷比喻成“穷根子”“穷帽子” 。总之,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令人感到特别贴切、形象、鲜活及艺术生活化。

  第四,化无情为有情,从有情到深情。比如, 《桐子花开》中写的“桐子花开朵朵白,朵朵桐子花开漫山寨。去年花开去打工,今年花开还没回来。桐子树下一声喊,爸爸妈妈何时回家来?……”借桐子树开花来抒发改革开放初期留守儿童深切思念与期盼长年在外打工的父母之情,催人泪下; 《黄桃花开一片海》中“桃花红,桃花香……带头致富的大阿哥,笑容就像桃花开。 ”在描绘桃花盛开的基础上升华到农民迎来丰收的喜悦之情,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又如《我们圆了小康梦》中一连用了“感谢你”“记得你”“跟着你”等10个“你” ,将整个第二乐章的情绪推到“沸点” ,由苗寨人民扶贫致富、圆梦小康的无比兴奋与激动之情,升华到苗寨人民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你”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无比热爱与感激之情,既深切又真挚。

  第五,化有限为无限,从递进到跨越。根据三个乐章描述的对象与故事情节的设计,可以说,前面15首歌词写的都是苗寨之内的事,而且都是选择苗寨的某一细节或某一事物为突破口、切入点,循序渐进,全面而多维度地讲述脱贫致富的故事,但是,到了第16首歌词《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 ,作者笔锋一转,从苗寨跨越到三湘四水、跨越到全国各地,描述苗寨人民走出苗寨乘坐高铁,透过高铁窗户眺望祖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接着, 《太阳正在升起来》 ,从“云海、林海、花海、心海”升起来,“升起在新时代的苗寨,富起来美起来强起来……”描绘的视野、格局越来越大,境界、情绪越来越高,直至给人无限的美好的遐想空间。

  总而言之,思维决定成败。正是词作家金沙在四十余年文艺创作磨砺中炼就了上述这些独创性的“金氏思维”与智慧的表达方式,窃以为,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词作是其继成功创作大型声乐套曲《张家界大合唱》 、大型交响合唱《通道转兵组歌》歌词之后,又一部扎根本土、深植时代,集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于一体的大型音乐作品。

  (作者系中国评协、中国音协、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湖南省评协音乐评论委员会副会长,长沙市音协副主席)

撼人心魄的时代华章

尹晓星

  战胜贫穷,乃中华民族之千年夙愿。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在习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与悉心指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明确了努力方向,以一腔腔顽强拼搏的奋斗激情与一个个战天斗地的脱贫故事,犹如一串串铿锵的时代音符,在复兴路上奔小康的一曲曲激情赞歌,在华夏大地上唱响!大型交响叙事组歌《苗寨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部撼人心魄的时代华章!

  其一,《苗寨的故事》音乐旋律精魂,在于民族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的根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与母体文化共通的音乐语言,具有独一无二的气质与神采,这永远是我们音乐创作的精魂。特别是歌曲音乐创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时刻应以母语文化熏陶与滋养,以传统写当代,将传统表达极致,就具有当代意蕴。唯其如此,才能抒写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苗寨的故事》的音乐主题,是以花垣麻栗场苗族高腔为素材提炼而成:“5—5”“535—”这与贵州、广西等地苗族音乐风格截然不同,即便是与本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贺郎歌》《嫁女歌》与湘西凤凰的“叭咕腔”等苗族音乐风格亦差异迥然。用作曲家孟勇的话说:“只要深入进去,就能抓住核心,就能跳得出来。”他进去了也出来了,“化”用传统、活用传统,抓住湘西优秀传统苗歌音乐中个性化元素与特色因子为我所用,比如,他以“5—5”音型为旋律胚胎,贯穿整部组歌音乐之中,造就出新的气质、神采与形态。这些具有鲜活的湘西苗族地域色彩的苗歌音调,可谓标新立异,独具一格,“立足本来”、“面向未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人获得启悟与范引。特别是,伴奏中运用了苗鼓、苗锣、竹柝、木桶、银铃等苗族特色乐器与音响,唱词中大量运用苗歌中的衬词“嗨咿哦”,湘西苗语中表现喜鹊叫声的“阿嘎嘎炯嘎嘎”,等拟声衬词,表现出了新时代苗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情调与喜乐的浓郁情趣,令音乐个性突出,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同时,作曲家在配器织体写作中,匠心独运地采用了湘西苗族独特的和声语言与复调技法;其和声风格以西洋传统和声加以四五度叠置和声为主,并运用叠加音与外音,使之与民族和声浑然一体,相映生辉。作曲家为使和声语言与交响乐队绘制的音画,与苗歌韵致与情愫共同升华审美精神,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中华美学精神。

  其二,《苗寨的故事》音乐让人动心,在于形象性。

  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尤其是音乐,乃性情与灵气的物态呈现,是可听、可感、可悟的音响。其根本的问题,是塑造好的音乐形象。只有鲜活、生动、准确、完美的音乐形象,才能魅力无穷,鼓舞人心,激扬人的热情,使歌者、听众动情动心。

  为了从生活中捕捉艺术形象,为使音乐语言做到物、理、情、境交融,现定居北京的作曲家孟勇,因创作这部组歌,他4次专程深入湘西苗寨生活25天,几乎跑遍了花垣县所有乡镇,一直关注湘西与湘西以外脱贫攻坚工作,亲眼目睹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他对每首歌词认真研析,特别对其歌词背后的许多故事,品味并感受精准生动的艺术形象,如火塘、石板路、苗鼓、满寨的桐子花、缠树的老青藤、木板房、小阿妹、阿嘎嘎炯嘎嘎歌唱的花喜鹊等等,他都是以形象性的音乐语言来生动地表情达意。比如,歌词作家金沙在十八洞村梨子寨傍晚散步时,看见有老青藤缠在古树上,忽然找到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形象:“贫穷就像缠树的老青藤!”于是,孟勇就以此塑造“千年贫穷”如“老青藤缠树”的音乐艺术形象。孟勇与金沙深入大夯来村时,打苗鼓的老婆婆和苗寨兄弟告诉孟勇,苗族人模拟喜鹊叫是“阿嘎嘎炯嘎嘎”,他觉得这是多么美妙的拟声词!金沙与孟勇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立即引入歌曲中做衬词,改变了传统的喜鹊“喳喳喳”叫声,多么形象多么鲜活生动呵!

  为了抒发留守儿童与外去打工父母的相互思念之情,歌词作家金沙与作曲家孟勇起初想藉用“板栗花”来体现,后觉得板栗球带刺形象不美亦乏寓意,后来改用湘西苗寨山山岭岭、屋前屋后开得最多的桐子花,且“桐”与儿童的童谐音,于是创作了《桐子花开》童声合唱乐章。

  童声合唱的音乐形象如何塑造?我认为,孟勇是以“童趣”作为激活少儿音乐形象的“兴奋剂”。而且我认为只有“奶”味与稚气,才能让少儿感受出有滋有味的意蕴来。孟勇在创作《桐子花开》这首童声合唱时,以一颗“不泯的童心”,运用“支声音乐”(亦称衬腔音乐),使整首童声合唱,生动感人,其音乐在同质异体性质前提下,既有主要曲调的派生,起到丰富、润饰、烘托的作用,又善于围绕主要曲调作华彩进行,或作简化形式,或作发展乐思,或起到活跃乐曲情绪等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让人动情动心!

  其三,《苗寨的故事》音乐出奇制胜,在于创新性。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想把握好审美脉搏,艺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做到如先贤所云:“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不光是“技巧”问题,更多地受到创作思想与创新态度的制约,必须守正创新。而且,创新的前提是坚守“独创性”。

  《苗寨的故事》音乐主题,是作曲家孟勇从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掘真而获得的宝藏,用孟勇自己的话说:“把苗家人民心声转化为时代音符。”如何“转化”也就是说如何“创新”?他将花垣县麻栗场的苗族平腔由 52 55 32·|21·|…… 发展为 26 22 6 2·|76 5·|……

  作曲家有意地创新出变宫,既增强了调式调性色彩,又丰富了旋法与音乐语汇。

  “千年苗鼓咚咚响”,自古以来,苗鼓常用的基本节奏是四四节拍的 咚咚 0咚 0咚 咚0|咚咚 0咚 0咚 咚0|……

  作曲家孟勇根据《苗寨的故事》内容需要,创新为四三节拍、四五节拍与四七节拍,特别是四七节拍,律动感更强悍,更热烈,遂使整个节奏极富新奇感:“咚咚 0咚 0咚 0咚 0咚 0咚 咚0”这样一创新,大大丰富了苗鼓声响的表现力与艺术色彩的张力。

  同时,苗歌衬词“嗨咿哦”、“咿呜呃”贯穿于整部组歌始终,巧就巧在相同的衬词用在不同旋法的音乐中,新颖的艺术效应提升了立美精神。

  特别是作曲家创造性地首次运用湘西苗寨描写花喜鹊叫声“阿嘎嘎炯嘎嘎”,匠心而生动地表现出苗寨人民,脱贫致富后对党感恩感德的喜乐心情。

  这部交响叙事组歌的混声合唱写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创造创新地变化发展,做到每个声部交替十分清晰,而且做到每个声部都具有独特完整的旋律,每个声部纵向和声对位规范,横向旋律织体讲究流畅性,都能充分体现出最理想的音色效果。可以说,在力求创新性前提下,乐队写作运用民族性、专业性、时代性、交响性先进理念的配器技法,一反同质化、模式化、雷同化的当下音乐创作的弊端,把握时代审美脉搏创新。

  概言之,《苗寨的故事》这部撼人心魄的时代华章,歌词作家金沙、作曲家孟勇,以及一、二度创作团队的全体艺术家们,致力于升华审美精神,与时代同频共振,一步步从高原向高峰迈进!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