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音乐>热点推荐

82家乐团协同发展,展现中国交响乐的集体力量

时间:2019年01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 悦
0

82家乐团协同发展,展现中国交响乐的集体力量

——全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座谈会再观察

  中国交响乐团的“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已成为推广华人作曲家优秀作品的著名品牌,图为该团团长、指挥家张艺执棒演出 卢业勇 摄

  一场精彩音乐会的呈现,离不开创作者的辛勤耕耘,离不开乐手精湛的演奏,更离不开一个交响乐团幕后职业化的管理。近日,在由中国音协主办的全国交响乐创作与发展座谈会上,不仅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们纷纷建言献策,更有来自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四川交响乐团、河南交响乐团、陕西爱乐乐团、长沙交响乐团、沈阳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长沙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等乐团的团长或相关负责人各抒己见。

  面对新时代,全国现有的82家交响乐团的发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让乐团更有效地运行,如何让乐团更好地促进城市的文化生态,如何在演出季中平衡古典曲目与现代新作品之间的关系,如何推动中国交响乐作品的创作以及发挥其在传播中的作用等都成为此次座谈会上热议的话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抱团取暖、齐心协力,使得中国的交响乐团在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顺畅,越走越远,成为与会交响乐团团长们共同的心声。

  1879年,不仅是中国交响乐起步的原点,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诞生元年,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古老的交响乐团登上舞台,也由此翻开了绵延140年的中国交响诗篇。而后的140年间,上海交响乐团最早广泛地把交响乐介绍给中国观众、最早演奏中国管弦乐作品、最早培养中国的音乐人才、最早实行跨年度音乐季……无数个“第一”由上海交响乐团开创。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感慨,近些年来出国巡演的步伐加大,她关注到一个很新的现象,“比较早的时候,大家觉得乐团走出去很不容易,能出去就不错,就能起到对外交流的目的。但是近年来,情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各个乐团都非常关注‘走出去’的质量,要到最主流的场馆,在国际上的艺术重地这样的标志性场馆去演出。而现在,可能除了关注是否去主流场馆演出之外,是不是应该走到主流观众群当中,你带去的演出是不是进入到当地的音乐季当中。因为主流音乐季当中,都是当地的主流观众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国家实力的增强,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这是个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过程。”

  大团有大团的做法,小团也有小团的特色。成立于2010年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由原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与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整合而来,作为云南唯一的、拥有独立建制的交响乐团,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从自身情况出发,把交响音乐民族化作为己任,组织创作了大量云南原创交响乐作品。该团艺术总监黄屹表示,乐团在音乐季的设置过程中,特别注重通过乐团的委约作品推动曲目的常演常新,“因为云南省是多民族的大省,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传播和推广民族交响乐的发展,去年委约的著名作曲家邹野改编的《阿诗玛》演出效果就很好,既是向经典致敬,也向国际传播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把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通过这样的形式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我们作为祖国边陲乐团的期望。”作为乐团首席指挥的他还特别提出,“对于一个作品来讲,可听性是传播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让大家最容易了解并最容易记住的,希望作曲家能够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多进行创作。不少地方乐团确实也有局限性,如演奏员的演奏艺术水准以及专业技能并不能跟某些大团相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根据不同乐团的情况和水平创作适合这个乐团的作品,也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国家队”的中国交响乐团,除了在演绎西方经典作品方面拥有大量保留曲目外,对当代作曲家新近创作的现代音乐也有着令人信服的诠释能力。同时,乐团十分注重中国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由乐团创作并首演,指挥大师严良堃执棒的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也早已成为该作品的权威范本。近年来,乐团坚持推出“龙声华韵”系列音乐会,为推广和弘扬杰出的华人作曲家及优秀作品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交响乐团原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关峡从实际出发,特别谈到了音乐季演出从曲目设置上“双轮驱动”的成功做法,他认为作为一个交响乐团的管理者,“首先最重要的一个轮子,要把西方古典曲目的基本技术这一套给它转好了,否则即使你要演中国作品,也不是那个味儿。演奏西方作品是乐团的基本功,就跟我们练练身、健健体,汲取营养是一样的。”在关峡看来,除了德、奥经典作品,还应该演奏一些法国和俄罗斯的作品,其对音乐精细度、配合度的要求很高,而法国乐派在很大程度上被中国乐团所忽视。他认为,在曲目设置上,80%是外国的各种流派,再拿出20%好好做中国作品的演奏,这是个比较可取的办法。有的地方政府要求高,要求多多上演中国新作品,“你拿出30%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50%,中国作品对乐队要求很高,而作曲家本身初始技术也还是有很多局限。需要保证乐团在一年一提高技术含量和音乐高度上寻求突破,在这个基础上再说中国作品。”

  一个交响乐团的存在离不开它所在的城市,应当为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构建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发展发挥作用。国内的交响乐团大多发展时间不长,一直以来各乐团的重点都是如何提升乐团的演奏技术水平,但一个乐团在注重自己业务、技术、艺术水平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与所在的城市、城市里的居民建立更紧密的关联。不少一线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交响乐团不仅要担负起推广古典音乐、提升观众音乐品位的责任,还要培育观众、拓展市场,引领大众改变文化消费的习惯和方式,并通过和城市观众建立的关系,来提升市民对乐团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乐团为市民所喜爱并引以为荣。

  北京交响乐团近些年的做法一方面和本地市民发生关联,另一方面还起到了友好大使的重要作用。据了解,自2016年起,北京交响乐团的“首都市民音乐厅”品牌通过进校园、下基层、进社区等公益演出行动,在北京公共文化惠民活动推广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北京交响乐团团长孟海东介绍道,为共同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对接,2018年北京交响乐团还把“首都市民音乐厅”带到天津、河北,以三地交叉演出的形式,与津、冀的乐团联动,在文化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同时,让更多的百姓欣赏到高水准乐团演奏的交响音乐会。此外,北京交响乐团还发起“北京国际友好城市交响乐团联盟”的模式,希冀形成一个北京国际友好城市音乐节或者类似这样的形式和机制。

  孟海东特别在座谈会上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交响乐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这个统一的声音可以使得现有的全国82家交响乐团能够协同发展。“大家各自都有不同的诉求、有不同的经验,也有不同的问题,但是在制定某些支持政策的环节上,如果有一个统一的声音,就会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性的、建设性的意见,这样更有利于中国交响乐的整体发展。这种声音或者说这种力量是站在交响乐前沿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我们要形成中国交响乐的一支集体的力量来解决我们各自的问题。国家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这里面应该有中国交响乐的声音。”孟海东说。

(编辑:王少杰)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