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资讯

悼念范正明

时间:2021年05月10日 来源: 作者:
0

  引文(范正明简介)

2010年范正明获文化部从事文艺工作六十周年纪念章

  范正明同志1929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史、论学者、杰出的戏剧活动家。曾任湖南省剧协主席,湖南省文联执行主席。他一生创作、改编、整理了近三十部戏剧作品。其中有历史剧、现代戏;有湘剧、湘昆、歌剧、花鼓戏;还有电影、电视剧作品。最著代表性的有湘剧《百花公主》、《琵琶记》、《白兔记》,湘昆《荆钗记》与电影《国歌》。先后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田汉戏剧文学奖、夏衍电影剧本文学奖。在戏剧史、论研究领域也先后撰写出版了《湘剧高腔十大记》、《湘剧剧目探微》、《含英咀华》、《湘剧史话》、《湘剧名伶录》、《梨园英华》、《新时期戏剧史论》、《湖南地方戏剧目提要》等一批极具史学价值的著作,对湖南戏剧(尤其是湘剧)的历史与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对指导湖南的戏曲艺术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在其历任多个剧团领导与省剧协主席,文联执行主席期间,组织举办了许多全省、全国性的大型戏剧文化活动。影响最大的当属“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戏剧,特别是戏曲很不景气的严峻形势下,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看到了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生机。热情辅导、策划、组织举办了多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从省内发展到全国,成为有文化部艺术局、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参与联办的我国唯一全国性民间戏剧节。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与壮大。

  2020年4月,范正明同志因病辞世,享年92岁。因疫情原因,没有举办追悼会与告别仪式。诸多同事与好友闻讯后为他写下了一批饱含深情的缅怀、悼念文章,并于周年忌日集结成册,题名《艺海泛舟》。这里选载由剧作家,原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鸣泰等执笔撰写的三文,以表达对范正明同志的怀念与哀思。

范正明部分著作书影

德艺双馨·播惠流芳

刘鸣泰(一级作家、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范正明先生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长兄与挚友。我与他相识相交于七十年代中期。那时,他刚从下放地的邵阳调回长沙,在省文艺工作室工作,我在省文工团湘剧队任编剧。第一次见面是在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范老夫人)的宿舍,他沉稳儒雅,和蔼可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第一次深交是合作创作大型湘剧现代戏《郭亮》。当时,他四十多岁,已是省内知名的剧作家,五十年代创作的《郭亮带兵抓郭亮》,曾被多个剧团排演,广为流传。而我那时只有二十几岁,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编剧。我们一起去铜官,到韶山,上北京,下桂林,赴上海,走访大革命时期与郭亮相处过的老干和工人,查阅历史档案与资料,每天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记得好几次在他家研究剧本,一到饭点,他总是亲自下厨为我下面或做饭。他是个非常严谨而细致的人,不仅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他摘红菜苔时,把菜摘成长短几乎完全一致的小段,每根苔梗上都留有一片叶子,他告诉我,这叫“旗枪”,炒出来味道更佳,生活中,他如兄长,工作中他是老师。他谦虚宽厚,待人诚恳,热心扶持后学,剧本题纲拟定后,他提出要我执笔写《郭亮》的下半场,他自已写前半场。后半场是全剧的高潮与结局,按理应由他亲自捉刀,他却执意要我来完成,这不仅是对我的充份信任,更是对轻年后学者的鞭策与扶持,如此高风亮节,令我终身难忘。后来,为了集思广益,他又邀请谢让尧先生一同参与《郭亮》的修改。《郭亮》一剧由省湘剧团排演,在红色剧院连演一月有余,坐无虚席,为一时盛事。

  八十年代初,省文化厅派我到中国戏曲学院编剧系进修。先生得闻后,非常高兴地找到我,说他在北京有一位恩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郭汉城,是当代的戏剧大师。要我去拜访他,向他求教,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为我认真地写了一封给郭老的推荐信,还附上我新近创作发表的剧作《张骞西行》,请郭老给予指导。到京后,我拜见了郭老,郭老看了先生的推荐信,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说他也会到中戏的编剧进修班讲课。还要我常到他家来,学习上,生活上有什么问题或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助我。在北京学习的那些日子里,郭老在戏剧创作和戏剧理论上给了我许多教诲和指导,生活上也给了我许多关心与帮助,好多个星期天他都邀我去他家吃饭,改善伙食。寒暑假回长沙的火车票也是他亲自托人为我购买。郭老还介绍我认识了曹禺、张庚、冯牧、吴祖光、冯其庸、范钧宏、徐晓钟等一大批中国文艺界的大家名流,使我眼界大开,受益匪浅,这一切都得益于正明先生的热心推荐。

  八十年代末,我调省文联工作,又有幸与先生一起共事。当时,他是省文联的主席团五位执行主席之一,我任党组副书记,主席团成员,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他是前任文联秘书长,对文联的人事、业务和行政都熟透于心,为我做好文联工作,倾心尽力地给予了许多指导与帮助,让我在文联的那两三年,得以尽快打开局面顺利开展工作。

  九十年代初,我调省委宣传部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组织成立“省重大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领导小组”与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咨询小组”。特邀请先生作为这两个小组的成员,对全省的影、视、剧重点项目进行把关与指导。这是一项任务繁重却没有报酬的工作,先生却非常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审看剧本,提出意见与建议,为我省影、视、剧重点项目的创作生产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无私奉献。

  九十年代末,我离开宣传部到省出版局工作,与先生在一起工作的时间少了,但他对我的关心与帮助,却从未停止。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他几次建议把我曾经演出和发表过的剧作结集出版,并亲自为我挑选剧目,编辑整理,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在先生的关心与帮助下,《刘鸣泰剧作选》得以在出版社顺利出版。后来,我参与《湖湘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先生又老骥伏枥,出手相助。以年近九十的高龄,认真编写了百余万字的《湖南地方戏曲剧目提要》,为《湖湘文库》增添了湖南地方戏剧的宝贵内容与丰富资料。

  范正明先生是著名剧作家,他一生创作、改编、整理了近三十部戏剧作品。其中有历史剧、现代戏;有湘剧、湘昆、歌剧、花鼓戏,还有电影、电视剧作品。最著代表性的有湘剧《百花公主》、《琵琶记》、《白兔记》,湘昆《荆钗记》与电影《国歌》。这些作品,有的获文化部“文华”编剧奖,有的获田汉戏剧文学奖,有的获夏衍电影剧本文学奖,有的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成就斐然,硕果累累。

五十年代初湘剧著名演员徐绍清与彭俐侬(范正明夫人)合演《琵琶上路》

  范正明先生又是优秀的戏剧史学家与戏剧理论家。他先后撰写出版《湘剧高腔十大记》、《湘剧剧目探微》、《含英咀华》、《湘剧史话》、《湘剧名伶录》、《梨园英华》、《新时期戏剧史论》、《湖南 地方戏剧目提要》等一批极具史学价值的著作,对湖南戏剧(尤其是湘剧)的历史与艺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对指导湖南的戏曲艺术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范正明先生还是杰出的戏剧活动家。他曾当任过长沙市多剧团的领导与省剧协主席,文联执行主席,是戏剧界不可多得的领导者,组织者与活动家。他担任剧协主席期间,组织举办了“田汉诞生95周年纪念研讨会”、“湖南民间京剧戏剧节”等许多全省、全国性的大型戏剧文化活动。影响最大的当属“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戏剧很不景气的严峻形势下,在一些国家剧团都难以为继,甚至被迫解散的氛圍中,先生从长沙南区文化馆“戏窝子”现象中,看到了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生机。并深入调查研究,历时六个月,走访了十几个基层民间职业剧团,观看演出五十多场,召开坐谈会无数,写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民间职业剧团考察与思考》等极富远见的论文。他同时与南区文化馆馆长刘瑞琪同志一道,策划、组织了“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从省内发展到全国,连续举办了三届。并应文化部邀请,赴京汇报演出,好评如潮,盛况空前,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与壮大。得到了文化部与省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与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庚子初春,先生以九十二岁高龄驾鹤西去。他走得那么从容,那么淡定,那么平静………

  因疫情原因,没有追悼会,没有告别仪式。然而先生的同事与好友闻讯后却为他写下了一批饱含深情的怀念文章。这些文章或追忆与先生相处相交的往事,或抒发对先生的感激与崇敬,或褒奖先生的功业与成就,或颂扬先生的道德与精神,深深地表达了对先生的怀念与哀思。

  受先生家人委托,我把这些文章编辑成册,以兹纪念。记得先生九十华诞之时,我为先生写了一幅中堂——“艺海泛舟”(因先生笔名范舟,泛舟有暗喻范舟之意),先生非常喜欢,故将这个集子名为《艺海泛舟》,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为湖南戏剧事业奉献一生

湖南省戏剧家协会(执笔丁楠)

  范正明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为湖南的文艺事业特别是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湖南乃至全国戏剧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八十年代初,范正明先生从潇湘电影制片厂调到省文联任秘书长,后又为省文联执行主席,省剧协主席。在任省剧协主席间,他老对湖南戏剧事业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是我省戏剧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省剧协为湖南的戏剧事业做了很多实事:

  一、设立“芙蓉奖”

  八十年代,中国戏剧事业面临很大的危机,剧场门庭零落,观众锐减。艺术院团和演职员都面临巨大压力,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把剧团撤消。面对这样严峻局面,戏剧界同仁们无不忧心如焚,却又无可奈何。范老却认为面对危机,我们戏剧工者越要迎难而上,做中流砥柱,办法还是“出人出戏”。此时正好省文化系统成功举办了首届“全省青年演员大奖赛”,极大地鼓舞了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的士气。范老便大胆提出了由省剧协来设立一个湖南戏剧大奖的创意,马上得到剧协全体同事们的热烈赞同。在省委、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省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戏曲“芙蓉奖”正式设立,成为湖南有史以来第一个常设戏剧大奖。实践正明,“芙蓉奖”的设立和颁发,极大地鼓舞了全省戏曲演员的士气,培养出了一大批戏剧新生力量,为振兴湖南的戏剧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创办发行全国的戏剧刊物《戏剧春秋》

  八十年代报刊是主要媒体,影响力巨大。在范老的力主下,省剧协创办了期刊专业《戏剧春秋》,并发行全国。在当时以地方名义创办并发行全国的戏剧刊物极为罕见,难度也极大,有赖于省剧协全体同志的不懈努力,终于把局面打开了。但当时剧协的经费十分可怜,一年仅二万元,刊物经费三万元。后来逐年递减,最后为零。为了刊物生存下去,为保住湖南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这块园地,身为剧协主席和常务副主席的范老和周峥嵘先生四处奔走,八方求援,先后和省演出公司、省会某企业合作,尽可能地延续了《戏剧春秋》的生存期。

  三、 编辑《田汉和湖南戏剧》暨举办“田汉诞辰95周年诞辰纪念研讨会”

  田汉先生不仅是国歌的词作者,更是二十世纪我国杰出的剧家,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的先驱,为我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在我国和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田汉先生是湖南长沙县东乡人,他与湖南戏曲,特别湘剧渊源极深。早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就回到长沙组织发动湘剧艺人成立了七个抗敌演剧队,与很多湘剧艺人感情极深,范老的父辈就是其中之一。范老和他的夫人湘剧大师彭俐侬也与田老交往甚多,感情深厚。因此在范老的领导下,省剧协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湖南纪念田汉诞辰95周年办公室,组织发动湖南戏剧界老同志撰写回忆田汉的文章,并集结出版了《田汉与湖南戏剧》一书,为举办全国性的田汉纪念会作好了思想准备。

  1993年3月全国性的“纪念田汉诞辰95周年研讨会”在长沙隆重举行。各地文艺界知名人士,研究田汉的专家、学者以及田汉先生的亲属、好友,省市有关领导数百人聚集一堂,怀念和回忆田老的丰功伟绩,研讨田老的学术和经历,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发来贺电,中国文艺界的老前辈夏衍、阳翰生、曹禺发来书面发言,盛况空前。会议期间还为全国第一尊田汉铜像在湖南剧院落成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京剧名家厉慧良先生和省湘剧院、省京剧团的艺术家还为会议演出了纪念专场,把湖南乃至全国的纪念田汉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四、联合举办“映山红”民间戏剧节

  范老一直认为戏剧源自民间,所以对于民间戏剧活动极为关注,他曾实地调研过十多个民间职业和业佘剧团,写出了多篇关于民间剧团的调查报告。1989年范老发现长沙市南区文化馆的业余戏剧演出十分活跃,他极为兴奋和重视,立即与南区文化馆馆长刘瑞琪商定,共同举办湖南省首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从9月23日至12月25日,共有15个民间职业剧团参赛,演出戏曲77场,参演剧目48个,涌现出了《镇长吃的农村粮》这样的优秀现代戏。1989年12月《镇》剧应中国剧协邀请进京演出,引起各界热烈的反响。全国人大、中顾委、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负责同志观看了演出。时任文化部部长贺敬之称赞说:“这个戏演得好、唱得好、编得也好。它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风尚、新气象。通过这个戏的演出,说明地方戏有强大的生命力,写现代生活大有作为。”《镇》剧是岳阳市民间职业剧团创作演出的,它的出现对于振兴湖南戏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的轰动效应,引起了文化部和湖南省委领导的重视。遵照“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要一届一届办下去,而且办得一届比一届好的指示。1993年9月23日,第三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在长沙市南区文化馆拉开了帷幕,这是民间戏剧的又一次盛会。为期三个月的时间,演出了70台剧目。其中创作的大型现代戏14台,优秀传统折子戏和现代小戏5台,参演者已不仅是我省民间剧团,共有省内外12个代表队共8个剧种了。1994年5月,应国家文化部艺术局的邀请,中国(湖南)第三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赴京汇报演出。演出团由湖南、河南、江西三省组成,从5月21日到30日在首都人民剧场连续演出了5台十场大戏,向首都人民和文艺界领导汇报,宣传社会办文化和企业办文化这一新生事物。演出期间,文化部艺术局邀请专家对“映山红”民间戏剧进行研讨,首都新闻界予以热情报道。

  五、湖南民间京剧戏剧节

  湖南各地有不少京剧爱好者。1991年长沙的一群业余京剧“戏迷们”,在范老师的支持下,邀请省内各地的京剧爱好者自筹资金举办了一次业余京剧会演。大家在一起自娱自乐,既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又弘扬了国粹艺术。这次演出被戏迷们定为“第一届民间京剧戏剧节。”

  1994年2月,范老去常德开会,常德市剧协的同志陪他参观了该市“戏迷茶馆”,那里每天聚焦一大批业余京剧戏迷,每人每月交一元钱会费,享受四张单价为三角钱的茶水优惠。范老对此赞赏不已,于是常德剧协和戏迷们提出,由他们申办“湖南第三届民间京剧戏剧节”。并以此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一百周年,范老当即表示全力支持。

  1994年10月,常德市剧协在常德市委、市政府和省剧协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湖南第二届京剧戏剧节。这次演出吸引了海内外的京剧爱好者,来自云南、贵州、深圳、南京和台湾、香港、新办坡、英国等地的戏迷们欢聚一堂,最小的11岁,最年长的已有70多岁,京剧大师梅葆玖和范老都亲临指导。

  民间京剧戏剧节的兴起和日益昌盛,对弘扬国粹,继承传统,培养新人起看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举办“举办中南五省戏剧振兴座谈会

  此外,当时的省剧协这个“清水衙门”还做了一些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事,如:与中国剧协合办“田汉戏剧研讨会”;牵头举办“中南五省戏剧振兴座谈会”;与岳阳市文化局合作承办经中国剧协授权的“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演出活动。还举办了多次戏剧讲座和中青年演员读书大赛等等。

  七、协助省文化厅和各戏剧院团推进湖南戏剧事业

  剧协是一个无权、无钱、无人的“清水衙门”,但范老却“不甘寂寞”,总是主动出击,利用他在省文化系统的老关系和他在各院团的影响力,带领剧协仅有的几位同志一起主动参与到所有的戏剧活动中去,配合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凡我省,甚至地、市、县的戏剧活动都有省剧协的身影。如全省的戏剧创作会,各院团的剧目创排,各级戏剧会演,省剧协都不仅仅是挂名,而是实实在在地参与组织策划,尽心尽力地为各级文化部门和戏剧院团服务,对于繁荣我省的戏剧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八、高风亮节

  范老不仅是省剧协主席,同时他还当任了省文联的执行主席,有繁重的行政工作压力。而且他还是一位极为挚着的剧作家,有自已的创作计划。且八十年代中期正置他痛失夫人的特殊时期。在这种情形下,他能带领省剧协同志们做出这样的亮丽成绩实属难得。

  范老为人低调,律已甚严。他九十大寿之前,文艺界的同事和学生们要给他祝寿的呼声很高,他严守党的纪律一一婉言谢绝。他老去世以后,家属遵循他生前一贯作风,作出:不开追悼会、不搞告别仪式、不收礼赠的三不决定,充份体现和继承了范老的高风亮节。

  范老去了天堂。我不知道天堂里有无剧团,有无热爱艺术的戏迷们,若是天堂和人间一样,我想范老仍会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和尽职的组织者、领导者。

  愿范老安息!

《百花》绽放正光明

左大玢(湘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文华奖得主)

  突然得知恩师范正明先生仙逝,令人无法接受,他老不是十分健康吗?之前他和我及其他几位同他老一起探讨湘剧发展问题,那侃侃而谈的音容笑貌分明还历历在目……!如今竟连送他老最后一程的机会都被疫情耽搁,怎不令人痛心!现在我只得用自己并不擅长的笔墨来怀念恩师。

  若论范老九十二岁的高龄,应该算是龟龄鹤寿了,比起我师傅彭俐侬五十来岁早逝应无遗憾。但若以戏剧,特别我们湘剧来讲,他老的离去却是个极大的损失。首先是湘剧失去了最权威的专家,最执着的守护者,最勤奋多产的剧诈家、理论家、史料家。其次是据我所知,他老还正在全力撰写大部头的巜湘剧史》,此外他还计划写田汉与湘剧、吴绍芝传、徐绍清传等等,只可惜这一切都成了未竞。其三,失去这样一位博大精深的专家和指路人,对湘剧的发展影响至深。

  范老是四九年参加洞庭湘剧团的"老湘剧人"了,五十年代他又去了长沙市文教局搞戏改工作,在长沙湘、花、京、歌剧团都当过指导员、团长、书记等职务。因他出身梨园世家,故与艺人有着天然的感情,他理解和尊重艺人,所以无论他到哪里工作都深受艺人们欢迎和尊敬。我就是在那时认识范老的,当时我们几个拜彭老师为师学戏,经常出入他们家,故小小年纪就得以结识范老。那时的他年轻儒雅,但不苟言笑,有些令人生畏,所以只要他在家,我们就不敢去找师傅。后来听说是师傅跟他做了工作,他脸上才有了一丝"笑容",也跟我们说一些诸如好好学戏,好好练功,不要贪玩之类的老生长谈,时间长了,我们这些调皮的小鬼头常背地学他,“你要好好学戏--”,哈哈哈哈!文革的时候还听过他一个笑话:造反派说他不苟言笑是对群众没有感情,并罚他每次批斗会都要站在会场门口笑脸迎接革命群众,想必那一定是苦笑。

  范老对戏剧,特别是湘剧情有独钟。尽管他老五十年代一直做剧团行政工作,却长时间是行政业务一肩挑,即使行政工作再繁忙,他依然挤出时间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创作了《炊事员风波》、《郭亮带兵抓郭亮》、《郭亮》等大量湘、花、歌剧剧本,为戏剧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六十年代,他毅然放弃了正顺风顺水的仕途,到市戏工室做了一名专业编剧,这在当时一般人眼里是难以理解的,从中也不难看出范老对戏剧的执着和付出。

  六四年范老调省戏工室工作,从此他就专门为湘剧写剧本,第一个本子就是《百花公主》。这个戏是在湘剧传统折子戏《赠剑》和昆剧《斩巴》基础上改编的,还得到过田汉先生的鼓励。其时,正准备作为省湘剧院的重点剧目投入排演,却来了指示,传统戏被禁,此剧胎死腹中。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范老仍不改初衷,立马响应号召,改变立场,投入到现代戏的创作之中。六五年以他为首,为省湘剧院创作了反映农村抗旱题材的大型湘剧现代戏《山花颂》。同时他还参与了省话剧团反映萍乡煤矿工人闹革命的《地下火焰》,省花鼓戏剧院的《烘房飘香》等现代戏的创作,这些戏都参加了中南五省现代戏观摩演出活动,并获得好评。

  文革后期,范老又与刘鸣泰、谢让尧同志一道创作了为我量身定制的反映农业学大寨的大型现代戏《风雨征途》。粉碎四人帮后,范老重新焕发创作青春,很快创作了大型湘剧《郭亮》,并特别为我加写了一位“游击队长雷大嫂”的角色。此剧由当红老生演员彭汉兴饰演郭亮一角,连演几十场,受到广大观众追捧。

  不久传统戏开禁,范老马上把尘封十几年的心血之作《百花公主》整理出来,准备排演。范老指定我担纲演百花一角,但我已有十多年没演过传统戏,也没怎么练过功,一下子根本找不到感觉。那时,师傅彭老师己调戏校教学去了,爱莫能助。我正作急,范老就鼓励我说:.你师傅不是教过你们巜百花记》吗?另外,你还有个师傅呀,而且她是我们湘剧行巜赠剑》演得最好的,就是你母亲郑福秋呀!你着什么急咧?一席话,使我信心倍增。

  但是,还没开排,关于剧本的争议又浮上水面。传统《百花记》和剧作家刘回春先生的改编本都是百花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皆大欢喜结尾。而范老的巜百花公主》则重新构思了兵败剌目的结局,一时间很多人难以接受,我也无所适从,戏就搁浅了。但范老不急不燥,更没强行投排,而是耐心地讲道理,做工作。七九年广东粤剧院院长罗品超邀请我们赴广东观摩交流粤剧的《赠剑》、《斩巴》,范老也受邀去了。两个剧种就这个戏在广州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范老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改编思路。他说,传统皆大欢喜的结局第一是不符合当时敌强我弱的历史条件,第二是降低了戏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试想一个刚腹自用,又为情所惑自断臂膀而大败的人物,却轻易地东山再起了,这给观众留下什么呢?她这种性格和行为难道不应该被鞭挞?其三是使得戏剧冲突前后矛盾,前面的戏都在暗示她上当了,轻率了,其顺理成章的结局应该是失败,怎么会轻易东山再起?所以,传统本就有些俗套。范老入情入理的讲解,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理解和赞同。同时,他又利用大家同住一家宾馆的机会,多次跟带队院领导和我们几个主创人员耐心地、深入浅出地阐述他的改编思路,这样不但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也坚定了排好此戏的信心。同时,他又详细地为我们几个主演分析人物性格和心路历程,特别是对我这个百花公主的饰演者更加顷注心血,他告诉我,"剌目"是百花这个人物性格升华的戏核,且不像《赠剑》那样有传统模子可供模仿。百花从兵败被围的恐惧中终于盼来江陆云的救兵,她由惊转喜,紧接着明白真像后又由喜转痛,再由痛转恨,又由恨转悔直至刺目。要把握好这些递进的层次,才能把戏推上顶峰。这些谈话为我塑造百花这个人物确定了基调,是保证此戏成功的基石。

  回长后《百花公主》正式开排,并有幸请到了执导《杜鹃山》的中国京剧院名导周仲春先生,范老也经常亲临现场,配合周导排戏。他不厌其烦地为演员讲解剧本,还首次要求我们写人物小传,为我们戏曲演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模式。

  范老对艺术创作既严谨执着,又不固执己见。排戏中他不断地跟导演交流意见,并根据实排的需要随时修改剧本。比如周导发现全剧立起来后超过时长,压缩了演员的二度创作空间。范老马上舍弃了许多次要剧情,让导演和演员有充分的空间去塑造人物,从而保证了该剧的成功。八二年我们带着此剧赴武汉、郑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巡演获得一致好评。各地同行为该剧召开了多场研讨会,充分肯定了该剧的改编和排演成功。从此新编的《百花公主》成为湘剧的保留剧目长演不衰。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换了一代又一代演员,但它的魅力长在,成为湘剧的经典剧目,同时,它也成了范老戏剧创作中的代表作,还被京剧、粵剧移植。《百花公主》不仅包含了范老深厚的艺术功力,也浸透着他几十年的心血和努力,可以说《百花公主》是范老对湘剧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今天范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为湘剧留下的经典剧目《百花公主》却永远与湘剧和我们湘剧人同在!不久省湘剧院又将复排《百花公主》,全新一代的青年演员将担起传承重任。剧院请我担任艺术指导,我将毫无保留地把范老赐我的宝贵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让范老的才智和心血永远传承下去!

  《百花》绽放正光明,这是我对恩师,对为湘剧呕心呖血一辈子的范老发自内心的赞颂和思念。

  范老,您为戏剧,为湘剧劳累了一辈子,您安息吧!

(编辑:郝红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