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剧照

《那年我学开车》:从女性视角重写《洛丽塔》

时间:2018年10月31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渝
0

话剧《那年我学开车》海报

  《那年我学开车》作为一部极具话题性的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美国剧作家波拉·沃格尔的这部作品在美国百老汇以及伦敦西区等戏剧重地一直深受欢迎,它涉及到什么是爱情,成长的困惑,情欲的困惑,两性关系以及自由的反思。沃格尔认为,《那年我学开车》是小贝与她姨父佩克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关于宽恕和愈合的故事,甚至它还应该是一部喜剧。沃格尔对小贝眼中的佩克姨父充满了同情,她认为“妖魔化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一种错误,《那年我学开车》是关于伤害过我们的人所给予我们的礼物”。  

  剧情简介

  一个叫小贝的女孩,因其身材极为突出,在其成长过程中遭遇了比普通女孩更多来自同性嫉妒、异性骚扰的成长经历。一位年长的异性又在那时出现在她身边。于是,她不同寻常的青春,成为了一段混杂着爱情、亲情以及性的隐秘回忆。也许,每个男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洛丽塔”,而在过去了的青春记忆里,每个女孩心灵深处,也隐藏着那个“他”。  

  创作背景

  《那年我学开车》是沃格尔思考酝酿最久的一部剧作,早在她22岁康奈尔大学研究生时期,她就反复阅读纳博科夫关于继父与女童畸恋的《洛丽塔》。20年后,她的《那年我学开车》正是对当年研究《洛丽塔》的回应。沃格尔认为纳博科夫《洛丽塔》的故事视角出自那位中年继父,而她则要从女孩洛丽塔的视角来重写这个故事。而这就是《那年我学开车》的创作缘起。剧中的少女小贝从11岁起就跟着姨父佩克学开车。青春期的茫然与生理成熟的萌动使她在学开车的过程中盲目地爱上了十分关爱她的姨父,她与姨父佩克的情爱关系使自己陷入了生活的困境。随着逐渐成熟,她最终摆脱了这种有悖伦理的情感,学会了开车,也学会了生活。  

  小贝父母离异,与母亲、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既缺少父爱,又在母亲和祖父母的纵容溺爱下形成了某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失衡。外公粗俗不堪,常对小贝发育的身材口无遮拦地下流说笑,当小贝想去大学选修莎士比亚阅读课时,他反问:“她躺在黑暗中跟男人睡觉时,莎士比亚会帮她?”外婆则对她说些“夏娃的罪孽和毒蛇永远缠绕在女人的肚子上”之类的话语;母亲由于自己婚姻的不幸,也向她灌输对男人的偏见。这对一个青春期的女孩来说无疑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重压。  

  二战中太平洋岛屿血战后归来的佩克姨父心灵的伤口无法愈合,沃格尔在研究中发现,当年20岁左右的美国男孩百分之八十在战场上倒下,佩克作为幸存者,在精神上承载着那些死去的年轻同伴,在心理上也永远定格在青春之中,这也许就是他深爱小贝的那种异化情怀。沃格尔在表现小贝和姨父两人间的关系时,表现了情爱中她采取主动的那些时刻,既揭示了社会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深刻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从而使作品更具文学性及现代性。沃格尔认为,这是小贝与她姨父佩克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一部关于宽恕和愈合的故事,甚至它还应该是一部喜剧。沃格尔对小贝眼中的佩克姨父充满了同情,她认为“妖魔化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一种错误,《那年我学开车》是关于伤害过我们的人所给予我们的礼物”。  

  1997年2月,由马克·布洛考(Mark Brokaw)导演,著名戏剧女演员玛丽·路易丝·帕克(Mary-LouiseParker)主演的《那年我学开车》在首演于纽约曼哈顿芬耶剧场后,首先获得1997年度的欧比奖;在外百老汇持续热演14个月后,连获1998年普利策戏剧奖 、洛特尔奖、戏剧文学奖、外评论圈奖、纽约戏剧评论奖。1999年,全世界共有50多家剧院上演了这部剧作。同沃格尔其他作品一样,这部或多或少涉及“少女性侵”和“家庭乱伦”的剧作又是一部人性禁忌探索之作。古往今来,这类故事无法言说而又无处不在。沃格尔此作又以她惊人的勇气直击芸芸众生的心灵深处。(文/胡开奇,首发于《戏剧与影视评论》第六期,此为节选) 

  媒体评论  

  罪行之后,没有一个人能保持原貌,那些伤疤太深,并将永久存在。但有没有一个人,可以称作是完全的圣人或者魔鬼?在沃格尔表现的世界中,并没有。

  ——D.L.格鲁弗 休斯顿周报 

  剧作既包含着冷静客观,也有深刻的共情;既是愤怒的,也是慈悲的;既轻巧,又充满毁灭性。但它又丝毫不会使人感到不统一或者不完整。

  ——本布兰特利 《纽约时报》 

  该剧以令人不安的禁忌主题、无情而无间断的表演以及强烈的戏剧性,来挑战我们共同的舒适地带。剧中大量的焦虑的对话直接扑向观众,令人无法回避。

  ——鲍勃阿贝尔曼 《晨报杂志》 

  国内演出评论 

  《那年我学开车》,难得的好戏,描绘了迷一般的生命,性,欲望……

  —— 剧作家 万方  

  《那年我学开车》,洛丽塔题材,这次由“萝莉”自己讲述,却讲出了“漂泊的荷兰人”式的沉痛和神秘,又与歌队的喜剧喧闹相参差,悲喜交集。剧作棒,表演也酣畅。欲望撩人,分寸感极难拿捏。

  —— 文艺评论家 李静  

  这样一部好戏,让我大声的笑、无声的哭。多少成长路上难以言说的感受,多少曾经遇到过的人,已经遗忘的事,都静静泛了起来。

  —— 资深戏剧记者 王润

  

  编剧

波拉.沃格尔(Paula Vogel)

  美国著名剧作家,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教授,耶鲁剧院(Yale Repertory Theatre)驻院编剧。其剧作《巴尔的摩华尔兹》(The Baltimore Waltz)获19992年外百老汇欧比最佳戏剧奖;1998年《那年我学开车》(How I Learned to Drive)荣获普利策戏剧奖,该剧探索少女性侵与家庭关系,成为当代戏剧经典。  

  沃格尔的创作主题不断探索和挑战当代人类的生存和精神现状,涉及诸如种族、性虐和妓女文化等传统的争议性话题。“我的写作不为主流文化所限,我只写我生活中的深刻体验。如果触及人们的心灵,那正是我的戏剧的意义所在。”  

  沃格尔担任布朗大学编剧系研究生学院主任二十多年,创立了布朗大学新剧戏剧节,使布朗大学成为全美闻名的戏剧教育中心。2008年,她成为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编剧系主任。她培养的剧作家包括两位普利策戏剧奖得主尼洛.克鲁斯(Nilo Cruz,《安娜在热带》)琳恩.诺特吉(Lynn Nottage,《毁灭》)和萨拉.鲁尔(Sarah Ruhl《隔壁房间》)等美国优秀剧作家。从2003年起,肯尼迪中心美国大学戏剧节成立年度波拉.沃格尔编剧奖以奖励优秀的学生探索作品。2012年,沃格尔被列入美国戏剧名人堂。  

  翻译/文学顾问

胡开奇(Kaiqi Hu)  

  戏剧翻译家和戏剧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戏剧学院访问学者,上海戏剧学院访问教授,中国国家话剧院英美戏剧顾问。  

  上演译作:《哥本哈根》《怀疑》《枕头人》《红色》《求证》《欲望花园》《戮神》《审查者》《4.48精神崩溃》《夜莺之爱》《远方》等。  

  著译作品:《戏剧集:一九八四/动物庄园》《美国当代严肃戏剧1990-2013》《英国当代戏剧1990-2013》《新世纪百老汇名剧评析》《萨拉.凯恩戏剧集》《迈克.弗雷恩戏剧集》《枕头人-英国当代名剧集》《怀疑- 普里策奖剧作集》《山羊- 阿尔比戏剧集》《渴求-英国直面戏剧名作选》》《戮神》《红色》《奥利安娜》《丽南山的美人》《变形记》《巴赫在莱比锡》《车下莫根山》等。  

  导演

李迈(MICHAEL LEIBENLUFT)  

  美国外百老汇著名导演、演员,毕业于耶鲁大学戏剧研究与东亚研究专业,2010年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学者奖金获得者。主要作品:《一脉相通》(The Subtle Body)、《苏州河北》 (The North Bank Suzhou Creek)、《迷失的部落》(Lost Tribe) 等。

  演出日期:10月31日—11月3日晚19:30      11月4日下午14:30

  演出地点:鼓楼西剧场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