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评论

中日韩戏剧专家学者共话戏剧教育的当代课题—— “扮演好自己,再去扮演其他角色”

时间:2021年09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梦
0

中日韩戏剧专家学者共话戏剧教育的当代课题——

“扮演好自己,再去扮演其他角色”  

在日本桐朋学园艺术短期大学的表演课上,越光照文教授给学生出了一个自画像的题目,要求他们创作一部独角戏。“我希望每个学生在扮演角色之前,首先面对自己,在体验如何扮演自己的同时,探索自己具有怎样的禀赋,然后再去扮演其他角色。”

  在日前举办的新世纪校园戏剧国际论坛上,同为古典戏剧历史积淀丰厚的民族,中国、日本、韩国戏剧专家学者交流了当代戏剧教育经验,探讨了古老的戏剧传统如何与源于西方的现代戏剧样式衔接,以及如何培养当代戏剧人才等议题。

  既传统,又当代

  日本近代戏剧、现实主义戏剧源于欧洲,是在150年前日本明治时代引入的,在此之前,日本有“能”“狂言”“歌舞伎”等古典戏剧种类。同中国戏曲的境遇相仿,当话剧、音乐剧等西方戏剧样式日渐引领市场和年轻观众的审美取向,古典戏剧不得不在“退场”“博物馆化”等去向中作出抉择,日本戏剧工作者面临如何安置古老戏剧传统的课题。

  “仅仅掌握同时代的戏剧表现手法是远远不够的。”在越光照文看来,除了其自身仍以家族等方式传承、演出以外,古典戏剧应当进入戏剧教育体系,成为戏剧训练不可或缺的课程。越光照文说,学习现代戏剧,首先应该正确继承前人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应该认识到它的价值,如果没有这种传承,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越光照文认为,在学术研究中,研究结果也许不能马上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但真正扎实的学术研究,可能在一两百年后体现其价值,所以在戏剧方面,以较长时间的价值体现为目标也是必要的。

  “今天,我们倾听或者观赏一两百年前创作的音乐、绘画,心灵得到治愈、精神受到鼓舞。观看2000多年前创作的希腊戏剧,仍然会让我们思考自身是怎样的存在,这才是艺术的作用,我们需要有面向一两百年后的观众而努力创作的觉悟。”越光照文认为,传承古典戏剧,除了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向学生传达这种“为一两百年后的观众创作”的精神。

  既艺术,又技术

  韩国戏剧教育目前正着力解决戏剧人才过于“专门化”、视阈不够开阔的困境。在韩国国立安东大学文化产业学院院长张慧媛看来,优秀的艺术家能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打破领域的界限,进行新的创造。但是,就韩国教育环境而言,大部分艺术专业的学生是从艺术类初中或高中进入艺术类大学,在受教育过程中长期脱离其他知识技能领域,并认为自己与其他领域无关,这种思维和态度使其在与其他领域的协作融合中变得困难。

  张慧媛谈道,当下表演艺术正在借助其他领域的技术或形态呈现给观众,比如数字音乐、全息影像等,尤其是AI、VR等新技术进入艺术领域后,更带来了新的创作模式和呈现方式。具体到戏剧艺术,由于演出者和观众是直接交流的,它不能大规模复制,在虚拟空间、数字平台间接交流成为常态的现实中,如何既能适应这一传播环境,又最大限度保存戏剧艺术的价值,如何根据受众的不同层级、需求进行差异化呈现,这就要求艺术家具备新的能力——融合的能力。因此,韩国戏剧教育者致力于转变“专门化”的戏剧教育现状,让学生跨越各领域界限,营造适宜多种创意经验和创造力发挥的教育环境。

  对此,韩国青云大学戏剧系副教授姜阳恩也表示,为了鼓励学生“破界”,在学生一起排练自发创演的剧目时,要求他们注重互动和协作。在创意工作坊中,鼓励学生不受约束、自由发挥,以发现自身的创造才能。高年级学生则进行实验剧目的创演,比如利用AR、AI等技术手段,探索戏剧的多样性表达,寻求和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联动。

  既民族,又世界

  “讲述中国故事”,是中国戏剧工作者、教育者近年来的重要课题,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周映辰谈道,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国际性与地方性这两种特性,经常同时存在于一部优秀作品中,也就是说,国际性其实并不排斥地方性,并能很好地与地方性相融合。在全球范围内,当代艺术早已不再单纯地追求形式审美的纯粹性,而是要求具有介入社会、介入现实的能力,能否表现、思索人类的生存现状、共同困境,才是当代艺术的核心。

  “所以,我们在音乐剧教学中鼓励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周映辰说,其实,这也是中国所有艺术门类共同的课题。比如中国文学在受现代主义思潮的感召而进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文学实验之后,开始回望传统与乡土,也就是寻根——讲述传统的当代境遇。中国乡土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古老文明遇到当代危机之后的何去何从,周映辰看来,是地方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是文学问题,也是戏剧问题。

  周映辰介绍,音乐剧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是对流行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书写,它带有强烈的全球化和国际性特征。“如果音乐剧涵盖的要素:戏剧、音乐、舞蹈乃至其中运用到的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元素,都对中国社会有所介入、有所呈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转型中的形态,那么,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就是中国故事,具有‘中国性’,也必然进入国际化的语境。”周映辰说,我们试图为学生传递的理念是,以地方性叙事的形式,创作国际化的文本。

  实现民族戏剧与世界戏剧良好沟通的另一个方面,是置身于世界戏剧的坐标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介绍,教育者鼓励学生在海内外的各种戏剧节演出。比如,世界戏剧院校联盟主办的国际大学生戏剧节,每届在不同的成员国举办,每届主题不同,比如,主题为莎士比亚——每个参演学生团体带来一台45分钟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李尔王》等,以此展示每个国家、团队对莎士比亚剧作的理解,学生进行观摩、交流、竞演、联谊等,举办论坛、工作坊,有时候还会交换工作坊,比如,中国的教师带领外国的学生体验戏曲的四功五法等。胡薇表示,学生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其他民族的戏剧,其他国家的戏剧工作者怎么训练、怎么理解作品、怎么创作,在比照之中,找到自身创作演出的坐标定位。 

(编辑:包梦暄)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