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戏剧>戏剧评论

对京剧艺术进行抢救性传承

时间:2021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建国
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注重薪火相传、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殷切希望。国家京剧院是国粹京剧的最高殿堂,剧目浩如烟海,名家灿若星辰,在京剧艺术的继承创新、京剧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应发挥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

  国家京剧院拥有的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京剧演员杜近芳、刘秀荣、朱秉谦、冯志孝、寇春华等,他们已年近九十岁,改革开放以后京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刘长瑜、杨春霞、李维康、耿其昌等已年逾七十岁,跨世纪的一代新星张建国、于魁智、董圆圆、李胜素、袁慧琴、李海燕等也已在六十岁左右。在他们之后,至今没有出现新一代领军人物,人才梯队建设出现断层。戏曲艺术精髓存在于艺术家的心里、口中、身上,如果不及时对他们的绝技绝艺进行传承,不对文献史料和音像资料进行挖掘整理,京剧艺术将人去艺失、不可再生,京剧资料将永久毁灭、无法修复。优秀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抢救性传承刻不容缓,针对以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京剧院拟实施以下举措:

  一是艺术实践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亲自传授技艺,将自己一生积累的艺术实践经验“口传心授”给下一代。选拔具备领军人才潜质的优秀青年演员,为其量身打造重点剧目,对经典剧目进行抢救性挖掘、创造性改编,使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呈现在观众面前。剧目传授完成后,将安排对外展演场次,在以老带新“传帮带”的舞台演出中,对艺术传承和剧目教学成果进行验收。

  二是艺术理论提炼:戏曲舞台艺术博大精深,但戏曲理论研究十分薄弱,没有理论支持,传承举步维艰。通过系统整理老艺术家的口述史、艺术经验和艺术资料,加强戏曲表演理论建设。包括传记、剧本、理论评论文章、报道等文字资料,形成理论专著;剧照、创作排练照、节目单等图片资料,形成艺术图谱;演出、排戏、教学、谈艺讲座等立体音像资料,形成动态展陈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京剧资料数字化,以物态形式把非物质文化保存下来,对精品艺术资料实施出版计划,让珍贵资料“活起来”。

  国家京剧院积极推进“名师传艺”“名家传戏”“珍贵资料抢救——老艺术家口述史”等工程,但苦于资金少、任务重,传承力度有限。为抢救剧院老艺术家的艺术,解决京剧人才梯队建设的问题,希望相关部门成立专项资金,并到国家京剧院调研,支持京剧艺术的传承,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

  (张建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