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文学>文学评论

山水长吟舞大纛 ——读李发模长诗《命的边缘》

时间:2020年06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裴
0

  创作这部近期刊发于《人民文学》 “时代楷模”栏目的长诗《命的边缘》 ,李发模选择了“时代楷模”这个题材,在新时代脱贫攻坚高地上,迎接了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令人欣慰的是,创作者把描写对象从多层面进行了多向融合,紧扣主题,使得主人公黄大发“时代楷模”的形象得以耸立。

  中华民族推崇的成功人生“三部曲”是为“三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 。 “时代楷模”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黄大发进入李发模长诗笔下,令人联想到汉娜·阿伦特的一段话“ ……即使是阿喀琉斯……若是不依靠诗人和历史学家的讲述,他所做的一切也只存在于虚无……”长诗主人公黄大发出生在中国贵州的大山里,专有“地种山”的表述已标明,诗人给主人公作了一个东方“文化基因”的画像, “内涵龙族骨髓里的遗传基因” ,凸显“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这一个”特征。一个民族历漫长的岁月跋涉至今,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等方面形成并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族群的凝聚力所在,也是驱动力所在,是集体无意识的“当然如此”的所在。这是经历多少汗与泪,血与火的锻打才得以固化而来的品质啊!其中的社会责任、道德担当,何其深厚!我们看主人公黄大发, “他9岁丧母,12岁丧父/土墙屋和草窝窝陪伴孤苦/吃百家饭,是帮人放牛砍柴割草/养肚皮” 。婚姻、家庭、子女、乡邻……在生活的艰辛岁月的磨砺下, “他知一条渠,是农业的命脉/山站成梯田,涌稻浪,庄稼人也风流” 。

  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世所公认,几千年迈着坚实的步伐,饱含着高昂的精神走到现在、走向新时代。李发模写道:“有文友告诉我,你已70有余/还去写野山,应活好余年/健康才是真正的靠山//我说自己本是山里人,灵肉与庄稼同根/趁活着还有一口气,该去拜访英雄/诗写天渠的诞生” 。同根同脉同一片土地,开凿沟渠也是开掘精神,勤劳与勇敢惺惺相惜。创作者与践行者都深知——生活一把“刀” ,把他切成块/几块喂天渠,几块种包谷/一根脊梁给风霜“啃” ,两脚匆忙/给坎坷“吼” 。这是他们肉体的承受和精神的承受,不惧于刀、不惧于啃、也不惧于吼,在“勤劳勇敢”中前行,“不带自私的瓶瓶罐罐” ,他们坚定着, “充血的眼神” “内心呼啸” ,力扛社会的道义和重负, “人心不能垮呀” !

  “小康大同”的理想愿景是民族记忆深处的执著和信仰,艰难中的追求已飘过数千年的历史, 《命的边缘》含藉着历史的反思,未来的希冀,社会的呼唤,文化的厚重…… “用血肉之躯在绝壁凿出一条‘生命渠’ /草王坝粮食从6万斤,增加到80万斤……”然后,诗意陡然升华, “暮色爱吃太阳的禁果/我见黄大发,倒扣苍穹为锅/煮日月星辰,在乡民碗中” 。

  “天渠天上来” ,把水的根源定位于“天” ,符合自然与人的精神的表述。李发模对此也是驾轻就熟,活灵活现展示与黄大发命运缠绕的“水”的形象—— “大发渠,一渠流水,是在奔命啊! ”老妇以锅铲凿天, “骂天不公啊!造山不给水,十年九旱” 。 “草王坝有一口浑浊之井, ……澄清人饮煮饭,剩水洗菜洗衣/脏水解渴家养畜禽……”大发渠把山和山连在一起,一条天渠在行进,“须知水也是政治, ……水呀!浇灌的应是健康的社会/渠引活水来,心活着,人活着” 。生命之源连通人造天渠,翻山越岭之水,“从最初的一波,到无穷尽之浪/禾田抱天渠,蛙声也开阔” 。水的艺术形象在《命的边缘》诗境里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一个以故事、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旨的长篇叙事诗,细节是十分重要的描写环节,甚至是作品成功与否的艺术生命线,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考验的是创作者长期的积累和修为。有时,一个意味悠深的细节,会照亮作品的整个艺术内涵,让人产生深刻的思考并经久不忘。 《命的边缘》里写到第一次修渠失败,这样描写到: “开工第一炮/炸飞的石块砸穿了徐家房屋/砸破了香火神位/邻村叫喊着不准开工/否则拉黄大发一起跳崖” 。这个细节具体生动,富有地方文化特色,令人震撼,“阳光也急出泪来” 。再看,“300多米高,还有一凸岩/山

  顶在更高处,悬啊!小伙子也恐高/ ‘让我先来’ ,是黄大发/腰系缆绳,从山顶/一尺一尺往下放悬贴绝壁/恍若下地狱……”类似这样的细节,可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就像一颗颗珍珠,璀灿夺目,将一个又一个能够具备叙事结构功能的矛盾冲突深嵌其中,码足了人物形象的艺术冲击力,把人物刻画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与李发模当年长诗《呼声》的叙事力量遥相呼应,可见几十年弹指一挥间,诗人艺术创造的脚步从未停息且越来越坚实有力。

  《命的边缘》一看就是属于贵州大山里的,也是属于民族的,其中对价值体系基底的探求和呼唤,敲击着阅读者的灵魂和心扉。全诗八章:世界在偷偷奖励拼搏的人;英雄,壮我中国;大发渠——父亲河;野山大考卷上;灵魂与血性;我是党员;求是黄大发;命的边缘。加上“引子”和“后记” ,共计十个章节,把黄大发及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环境勾勒、塑造得相当的饱满,创作者在惯性思维和客观语境的难度上奋力突破,呈现了典型的现实和艺术的老农民形象——英雄黄大发在诗人李发模笔下栩栩如生了。

  《命的边缘》诗境里透射出的雄心壮志是基于历史的旷世悲凉和社会的人文关切而生发出来的;是基于“民生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使命是执政党的最大底气”而生发出来的。我们阅读到了草王坝——黄大发的英雄史诗;我们体会到了旺草堂——李发模的精神传略。“千山万水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 。都是“古稀”之上了,他们的双目皆炯炯有神,“是稻子熟了,会勾腰/是果实红了,给人采/见世态凉了,燃烧自己/他人愿耕耘,自己愿是土壤” 。于是,《人民文学》主编施占军的评论便有了落脚处,他认为,文学应与时代发生关联,与中华大地的精神气息和具体生命发生关联,李发模的诗作,对当前诗歌创作是有很重要的启示和示范作用的。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