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摄影>摄影家协会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于历法源头翼城首发--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时间:2020年01月03日 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作者:作者:张双双
0
  科学解读“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于历法源头翼城首发

  发布会现场
  2020年1月3日,由中国摄影出版社、中共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翼城县委宣传部承办,翼城县气象局、翼城县粮食服务中心等单位协办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新书首发式并同名研讨会在历法源头翼城县隆重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共同主席,农业农村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著名学者型摄影家,“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周梅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毛巧晖,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中国气象局宣传与科普中心科普部主任邵俊年,翼城县四大班子领导、相关协办单位负责人及地方文化研究学者等出席首发式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测太阳运动规律,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人们日常预知气候变化晴雨冷暖的参考。我国古人以五天为一候,三候十五天为一个节气。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国际气象界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18年10月26日,山西翼城•历山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历法之源”称号。

  作者李学峰介绍作品情况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员,山西省“粮安之星”的李学峰,自幼生活在翼城历山脚下,通过自己所学农学专业,对进行节气作品创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撑,就结合当地的节气与物候现象著述拍摄此部作品。李学峰花费三年的时间,以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黄河中游晋南地区为主,进行积极探索,为达到尽善尽美,他参阅了近三十年间所收藏的有关节气方面的著作,利用半年时间搞策划,了解每个节气植物的生长特点和动物的生活习性。为捕捉精彩瞬间,追求科学的严谨性,拍摄一张照片有时耗时一年。
  作品集气象科技与摄影艺术为一体的科普摄影作品,画面与文字相结合,文字创作中融入了民间谚语、诗词歌赋,结合影像科学解读了“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来龙去脉,九十六幅摄影作品形象唯美,文字介绍通俗易懂,从作品中知节气、晓文化、懂生产、话健康。

  中国摄影出版社总编辑高扬致辞
  高扬在致辞中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是一部形式活泼、图像精准、文字练达、短小精悍的图书。该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工匠精神。作者立足历法源地,巧妙地将摄影艺术运用在气象学和农学领域,不仅体现了摄影艺术的本质属性,也极大地拓展了摄影的题材和摄影在气象学和传统农业文化领域的应用,对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
  该书感时应物,从中国农历的历法源头(晋南地区)说起,以影像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读说明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特点和来龙去脉,同时将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等知识娓娓道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揭示了自然的魅力和农业生产中的趣味,颇具科学性、知识性和欣赏性。应该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是一部集气象科技与摄影艺术为一体的科普摄影作品,图文并茂地科学解读了“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来龙去脉。

  研讨会现场
  首发式后的研讨会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策划部主任郑丽君主持,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从农业、气象、摄影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世界遗产与中国文化自信,节气与文学、民俗等方面的联系及现代性等方面深入研讨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就翼城地方借由“历法之源”这一称号如何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李学峰下一步的 拍摄创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以下为部分作品:





  
(编辑:Inforadar)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