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摄影>热点推荐

艺坛大家 | “战火光影”顾棣:中国红色摄影领域的司马迁

时间:2022年06月13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
0

  艺 坛 大 家

  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联合出品

  顾棣

  人物简介

  顾棣1929年生于河北阜平,1940年2月投身革命,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参加八路军,随即到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队师从沙飞、石少华等学习摄影,步入中国革命摄影队伍。后又接受郑景康、吴印咸的传授。他先后在晋察冀画报社、华北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从事暗室、通联、摄影档案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尉军衔。1958年,顾棣转业到山西继续从事摄影及文化出版工作,1989年离休。

 

 

 

扫描二维码

进入艺坛大家视频专题

  顾棣《战火光影》:

  中国红色摄影领域的司马迁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他用生命捍卫了2万余张珍贵的照片底片,

  被称为“摄影历史档案的保护神和记录者”。

  在新中国和平时代,

  作为晋察冀时期的亲历者,

  他从事中国红色摄影的

  收集抢救、编辑整理、出版传播事业,

  被誉为“中国红色摄影领域的司马迁”。

  他就是备受中国摄影界

  乃至世界摄影界尊敬的

  摄影家和摄影历史学者

  ——顾棣。

  与摄影结缘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在晋察冀边区政府的驻地河北阜平县凹里村,一户抗日积极分子家里,年仅9岁的顾棣跟着父兄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担任“村儿童团团长”。1940年2月,顾棣刚满11岁就担任阜平县一区儿童团团长,带领22个村的儿童团站岗、放哨、慰问伤员。1941年1月,组织上派顾棣到华北联大群众工作部培训。

顾棣跟从沙飞、石少华等前辈学习新闻摄影

  1944年,顾棣母亲在被日寇烧毁的自家房屋前留影。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送五个儿女参加八路军,成为模范抗日军人家属。这是顾棣学会摄影后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根据地反扫荡战斗中,由于顾棣年纪小,组织安排他回到家乡的高小学习。有一天放学回家,他偶然认识了晋察冀画报社主任沙飞,并进一步与摄影结缘。一年后,也就是1944年9月,沙飞派人找到顾棣,让他参加军区首期摄影训练班。此时,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顾棣正在华北联大教育学院学习深造,但他毫不犹豫地进入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跟从沙飞、石少华等前辈学习新闻摄影。1944年11月,刚刚学会拍照的顾棣拍摄了他的第一幅摄影作品《母亲》。他在被日寇烧毁的房屋前,拍摄下将五个儿女全部送去当八路军的模范军属杨进莲——顾棣的母亲。

 

  从事摄影底片档案保管工作

  摄影的道路刚刚起步,一心想上前线拍摄的顾棣,却被沙飞指定从事晋察冀画报社的摄影底片档案保管工作。虽然顾棣心有不甘,但当他看到沙飞把摄影底片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便郑重地接过沙飞抗战以来的珍贵摄影底片。为了保护这些底片,顾棣和战友们历经磨难。在从涞源撤退到阜平的途中,顾棣和两位战友带着底片借住在农民家时,遇到家中失火,在火中冲进去抢底片。1948年6月,在河北平山孟岭,又遭遇空袭。顾棣和战友李文芳、刘克己冒着生命危险将底片搬入预先挖好的地洞里。

  1948年11月,国民党军预谋奔袭华北军区,顾棣(前)与战友连夜往地洞搬运画报、照片等重要物资

  顾棣正在摸索改进保管底片的方法和工具

  随着一次次化险为夷,顾棣深感底片保护的重要,决心做一个合格的“资料工作专家”。顾棣和战友们一道摸索,改进保管底片的方法和工具。让杨柳木做的保管箱“下岗”,换成喷了漆的铁皮箱。与此同时,还发挥自己掌握的洗印技术,把重要的底片都翻一两份副版。又把全部底片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将以往冲洗不好、保管不善、被弄脏了的底片取出,一一漂洗干净,重新整理登记。

  个人的摄影创作之路逐渐走向高峰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远离战火硝烟,顾棣圆满地完成了保护底片的光荣使命。1958年,他从北京转业到山西,个人的摄影创作之路逐渐走向高峰。他先后担任《山西文化》《山西戏剧》杂志和山西人民出版社专职摄影记者兼编辑、《山西画报》总编辑等。他从抗战时期就萌发的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梦想开始绽放。1963年,山西的剧团到北京参加全国戏剧汇演,顾棣特别为他们拍摄了一套三十多张剧照。当时各地剧团的剧照都是黑白的,只有山西的是彩色的。轰动一时。

顾棣摄影作品

顾棣摄影作品

  在摄影的道路上,顾棣受到过沙飞、石少华、郑景康、吴印咸四位摄影大师耳提面命,整理过数万张底片,他称这些底片也是他的“老师”。他勤勉工作,创作颇丰,共发表摄影作品6500余幅,摄影理论文章百余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他的创作源泉,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常常在他的镜头里熠熠生辉。

  竭己之力完成中国战争摄影史的梳理

  顾棣一直在竭己之力完成中国战争摄影史的梳理。2007年,将近80岁、刚动完心脏大手术、身体欠佳的顾棣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未尽的使命,在司苏实与沙飞女儿王雁的配合下,他开始着手巨著《中国红色摄影史录》的整理、编辑和写作。2009年,《中国红色摄影史录》出版,这部书用完整坚实的大批文献档案为中国摄影留下一部翔实、严谨的有关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摄影断代史,成为前无古人的扛鼎之作。这也使顾棣由一名摄影史料的保护者成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这一生做的比较有意义的工作就是这两件事,一个是保护底板,一个是这本书。” 顾棣说。

顾棣正在工作

2009年,《中国红色摄影史录》出版

  2010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红色影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纪实”,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盛大举行。后来关于红色摄影的展览展示、传播研讨越来越多,被誉为“中国解放区摄影史活辞典”的顾棣更加忙碌了。2012年5月,顾棣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顾棣将倾其一生珍藏收集整理的涵盖众多晋察冀摄影人拍摄的700余幅晋察冀时期的原版照片以及相关档案资料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2017年,一部汇集了300幅珍贵影像的《晋察冀抗战摄影集》由国家博物馆编辑出版,担任顾问的顾棣深感欣慰。

2012年5月,顾棣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顾棣手稿

  如果说顾棣的人生起于抗日烽火,那么,他与抗战影像的缘分确实是终其一生的。2016年9月,一本《晋察冀边区影集》摆在顾棣面前,这是中国影像史研究者高大鲲从美国带回来请顾棣过目的。顾棣看到这本曾经由他参与制作,并亲自交由当时的边区政府交际处送出的影集,感慨万端。时隔70多年,这部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简史”与精华影像又回到了中国,让顾棣激动不已。他不顾90多岁高龄,欣然提笔为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该影集撰写了长达17页的文章,并认真核对大量史实细节,让珍贵的史料得以更好地研究与传承。

已是耄耋之年的顾棣,

依然保持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和对影像史学的专注。

他或许没有令人仰慕的显赫高峰,

却托起了一片高原。

他牢记恩师沙飞的嘱托,

“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

他隐藏在这些珍贵史料的背后,

却为国家留存了一个时代的光影,

叩开了一段历史的回响。

  艺 坛 大 家 项 目 简 介

  “艺坛大家”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品牌项目之一,起始于2004年,至今共拍摄老一辈文艺家100余人,部分专题片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播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一品牌项目致力于回顾总结我国当代艺坛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历程,搜集抢救他们的珍贵音像资料,既努力为文艺工作的后来者打造一部生动教材,也力争为中华文艺保存一批宝贵的艺术人文史料。

  “艺坛大家”项目网络宣传推介工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挖掘、广泛宣传老一辈中国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

  系列专题将在中国文艺网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编辑:高晴)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