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书法评论

墨坛才女邢慈静 |《邢慈静草书七绝册》赏读

时间:2020年03月13日 来源:《书法》杂志 作者:
0

  苏州博物馆藏《邢侗尺牍册》《邢慈静草书七绝册》是明代邢氏兄妹的两件精品之作,为国家二级文物。邢侗(1551——1612),明代书法家,字子愿,山东临邑县(今属德州)人。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陕西太仆寺少卿。邢侗书法工于诸体,以行草见长,晚年尤精章草。时有“北邢南董”之称,又与董其昌、米万锺、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三十六岁辞官回乡后,潜心研究书法二十八年,尤其喜爱“二王”书法,对王羲之书法研习最多。技法上继承和弘扬了“二王”书法风格,其临摹的作品足以乱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现传世的作品也多为临“二王”之精品,如故宫博物院藏邢侗《临王羲之草书袁生帖轴》、青岛市博物馆藏邢侗草书《临王羲之帖轴》、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邢侗《临王献之草书轴》等。邢侗病逝后,遗留下大量的手稿信札。为了纪念邢侗,兵部尚书王洽(邢侗的姻亲)挑选出邢侗书札佳作 ,刻成《来禽馆真迹》,原碑现存山东省乐陵市文化馆,拓片收藏于山东临邑邢侗纪念馆。另有南京博物院藏邢侗草书《信札册页》、苏州博物馆藏邢侗《尺牍册》等,皆为邢侗尺牍精品之作。苏博藏邢侗《尺牍册》一函两册,计二十四页,共有邢侗与友人来往书信十三封,极为精彩,是其晚年特色之作。明代著名书法家王铎在跋中如此评价:“邢太仆老笔峥嵘,与黄慎轩皆能纵横,结构严紏,尤为难事!”

  邢侗妹妹邢慈静乃晚明著名的才女,与东晋卫夫人铄、元代管道昇并称为“墨坛三大才女”。她号蒲团主人,兰雪斋主,工书法,善绘画,尤精白描观音,博学多才,是晚明文坛、书坛上誉重一时的女文学家和书画家。她书法远取卫夫人、李北海,后受长兄邢侗影响极深,书法偏爱王羲之,用笔结构颇似其兄。清乾隆《武定州志》载:“慈静,博学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齐名。”《列朝诗集》则说“慈静仿兄书”。晚年临摹《澄清堂帖》,深得右军神韵。邢慈静现存的书法有行书《五言诗轴》、草书《自书杂诗》卷、《临王羲之虞安吉帖》《临赵孟頫手札》等。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署款为“天启甲子(1624)花朝书于兰雪斋中,蒲团主人邢慈静”的册页是其晚年之作,计三十五页,书杂诗共三十四首。邢慈静出生书香世家,虽然生活优越,但一生却命运多舛。这三十一首诗,情真词雅,意境深远,反映了她不同时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也体现了她卓越不凡的诗歌艺术。册页后民国藏书大家傅增湘题跋称:“此邢慈静女士自书诗册,何君亚农于新春游厂甸时所得者也。笔致苍古,乃不类女郎书,或疑为其兄所书。然余阅明人笔记言,当时乞子愿书者,其妹时为之代笔,则其翰墨风趣,宜有雅相肖似者。后人观于此册,可无庸致疑矣。”有明人记载邢慈静曾为邢侗代笔,可见邢慈静临摹其兄笔迹已达酷似。苏州博物馆藏这件《邢慈静草书七绝册》含章草笔意,笔力矫健,是其晚年书法的代表之作。

  《邢侗尺牍册》《邢慈静草书七绝册》这两件书法作品原是苏州网师园最后一个主人何澄之收藏。何澄,字亚农,号真山,民国时期著名的文物收藏家。1880年生于山西汾河岸畔的灵石县两渡村的科举世家,1901年成为最早的赴日留学生。1905年,与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相识,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投身革命。1907年,学成回国后,在清政府就任,与同在清政府的苏州明代大学士王鏊第十四世孙王季烈相识,经介绍与王季烈的妹妹王季山喜结连理,从此跟苏州结缘。辛亥革命过后,他退出军界,定居苏州,热衷于古物收藏,在苏州(今南园宾馆)先后建造“两渡书屋”和“灌木楼”两座私宅。他对文物收藏的酷爱源于曾祖父何道生,早期的收藏多为何道生传承之物。后期的收藏除大部分从北京琉璃厂购买外,其他多来自与他交往密切的张大千、吴湖帆、叶恭绰等书画名家的赠送。何澄对古物的收藏之多蔚为壮观,时代跨度从商代到民国,种类涵盖书画、印章、铜器、瓷器、碑拓、工艺品等项目。所藏古书画以明清为主,明之前虽少但均是精品。1937年11月,日寇侵占苏州前夕,何澄在避难上海之前,将个人所藏古物藏匿于“两渡书屋”和“灌木楼”,所幸屡经兵燹之劫,文物未遭到破坏,得以保留。1946年,何澄在北平因脑溢血突然离世,这批藏品的具体藏匿位置也随之尘封成谜。直到1955年,苏州南园饭店工作人员对何宅进行修缮时,意外发现这批文物,才使之重见天日。最后,何澄的八位子女一致决定将这批文物捐赠给国家,共计952号1374件。1956年,这批藏品以何澄三女儿何泽瑛的名义捐给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博物馆重要的文物藏品之一。直至今日,这也是苏博众多文物捐赠者中,捐赠文物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批。《邢侗尺牍册》《邢慈静草书七绝册》这两件邢氏书法精品即在其中。198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书画鉴定小组对苏州博物馆收藏书画进行鉴定,这两件藏品经专家鉴定评为国家二级文物。2013年,苏州博物馆为感谢何氏家族对文物的爱护之情,回馈他们对文化事业的巨大热忱,从捐赠文物中遴选出178件文物精品举办了《灌木楼藏珍——何澄及其子女捐赠展》,并借此机会与何澄后人商议,最终将这批藏品的捐赠者定名为“何澄及其子女捐赠“。这是这批捐赠文物颇为传奇的经历,也是这段沧桑历史的见证。

  原载《书法》杂志2020年第2、3期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