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书法>书法话题

青主正脉 书坛樵翁

时间:2020年11月06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田树苌
0

  徐文达,字岩樵,号泥翁,别署敬山。从小对书法就情有独钟,学过武术,并追随当地乡贤高鼎寿研习书法。上世纪50年代,徐文达从河北调入山西太原工作,开始学习傅山书法。他兼容并蓄,在继承傅山书法的同时,熔北碑雕版及黄山谷书法于一炉,由圆入方,形成了自己方圆兼施、大气磅礴的书法风格。特别是在草书创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书法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近日,徐文达“书法艺术回顾展”在山西太原美术馆举办,他虽已辞世20年,品格与艺术却历久弥新。

杜甫诗《旅夜书怀》 徐文达


寿而康 边款:“莫道衰龄余岁短,还将暮步效年华” 徐文达

  回顾山西当代几十年的书法发展史,那些为推动山西书法事业的繁荣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受到后来者广泛的缅怀与崇敬,其中徐文达先生便是那个阶段不惧风雨、不辞辛劳、以繁荣发展山西书法事业为己任的一位开拓者,一面山西书法的旗帜。他是那个年代山西书法界立足本省影响全国的优秀书法家之一。他辞世已20年,但他的品格、他的艺术历久弥新,味久愈醇,焕发出新的光辉。

  文达先生出身耕读之家,家境尚属富裕,祖父是清末最小的功名监生,老人家乐善好施,喜欢书画,且家里小有收藏。祖父还经常领文达游走于悬挂书画的场所,给他以启蒙教育。先生在髫龄年纪受到正规的书法教育,使他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养成认真踏实、谨守法度的作风。

  1954年,先生工作调动来到山西,迎来了人生新的春天,开启了艺术事业新的航程。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书法的临习与研究上,主攻行草,着力于“二王”诸帖,及王珣《伯远帖》,反复临摹力求逼肖。他临写的王羲之《兰亭序》,为浙江绍兴兰亭纪念馆展览后收藏。与此同时,他涵泳于唐怀素,宋苏东坡、黄山谷、米芾,元赵孟頫,明董其昌等历代大家,同时亦兼顾对篆隶书的研究临习。先生还重视读帖,会对先贤法帖凝神静思,反复品读,穷微恻隐,契于玄妙。这期间,先生心无二用,耽于翰墨,寒暑无间,书艺日进。1955年得到一个机会,全方位了解了傅山的生平概况,近距离拜览了傅山书法真迹,傅山高蹈风尘、不入时流的人格品德,雄浑豪放、汪洋恣肆、出神入化、意境高远的书法艺术,在先生心中引起震撼,遂立志攻傅山书法,重点学傅山大草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文达先生对傅山书法研究学习的逐步深入,先生一下笔,已是一派傅山书风。1976年他在50块青石板上书写50首毛泽东诗词,每块高32厘米,宽40厘米,先生自己书丹,自己动手刊刻,历时3年才告竣。刻好后再捶拓成黑底白字的拓片。这套50件的作品,传递出傅山书法的艺术风采,向世人展现了文达先生多年研究傅山、学习傅山的丰硕成果。这套作品一面世,便受到广泛好评。

  先生一生与书法结缘,也与篆刻结缘,刻石赏石始终是重要的爱好,也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篆刻以齐白石开蒙,后学汉印,兼取邓石如、吴昌硕,几十年积功至深,刀笔双辉。一生刻印达4万余方,以名章居多,闲章次之。先生擅刻印纽,刻薄艺(印章边侧浮雕),印纽多取动植物与自然景观,造型生动,刻工考究。先生刻的边款,堪称绝艺。先生能写清隽典丽、功力扎实的小楷,加之几十年的镌雕功底,边款书法的金石趣味自胜过纸上墨迹效果,他的边款书法成为人们争相欣赏收藏的珍品。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张颔赞誉先生边款书法“不让古人”,诸多资深篆刻家对此也佩服不已。一些行业人士称先生边款书法具有独立的审美地位与审美价值。也有的评价说先生边款书法拓印后,置于古代刻帖中也毫不逊色。众所周知,山西澄泥砚向来被誉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但自明代以后渐渐沉寂寥落,濒于失传。先生从1974年起步探索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刚开始时困难重重,既无文字资料可查询借鉴,也无人传承指导,几次到汾河滩实地察看,每次都无功而返。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古玩市场买到一块明代澄泥砚残片,如获至宝,带回去砸开进行化验分析研究,终于从这块残片上获得了许多重要信息,解开了澄泥砚物质构成的神秘密码。1980年正式进入研制阶段,曾数次下到黄河汾河河滩,寻找合适的泥料。从采泥,到沉积塑形,雕刻与烧制,每道工序,先生都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为此在他办公室外边专门建了一个烧砚砖窑,先生为澄泥砚的烧制,亲自看火候,测炉温,掌控烧制时间。为了保证砚品的烧制成功,先生有时顾不上吃,顾不上喝,晚上还要加班加点,随时观察炉温的变化。当第一批澄泥砚终于烧制成功时,先生百感交集,所谓事非经过不知难,其中甘苦,先生自知。他亲手制作的砚有500多方,从造型、雕刻到砚铭设计与镌刻,都倾注了先生的心血与汗水。他研制的澄泥砚获得国家专利,并出版《徐氏澄泥砚》专著。

  历经几十年的风磨雨洗,几十年的博取深汲,年逾古稀的文达先生已然进入通会之际。经过精心准备,“徐文达书法展”于1996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涵盖各种书体、多种书法形式的作品130余件,另有篆刻澄泥砚等。展览开幕式之隆重,观众之踊跃,都可以说极一时之盛。专家学者或赞曰人书俱老,末年乃妙;或曰艺术修养全面,思想活跃,表现手法多样;或曰既广博又专深,既狂放又精微。如先生自己所说,这次展览既是对他书法集中的、全方位的检阅,也是几十年的创作成果的极具影响力的展示,通过展览也进一步确立了先生在当代书坛实力派书家的地位,声望日隆。

  综而述之,文达先生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建立不朽业绩,重要原因在于他眼界开阔,志向高远,他“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他不依傍于一书一体,也不胶着于一帖一碑,而是“握要以图之,择精以求之”。有两句话先生常挂在嘴边,就是孙过庭所说的“专工小劣,博涉多优”。先生擅诸体,又有专攻。他的楷书以柳立骨,兼取颜之宽厚,欧之劲峭,赵之秀润,中岁以后,掺以北碑之拙朴旷逸,故先生楷书沉雄峻厚而不失清隽典丽。先生精小楷,少年时宗魏晋,尔后对唐宋元明诸家小楷均有涉猎,虽不多作,然端整伟秀,圆静古澹。先生善作榜书大字,字形端庄,气势开张,在三晋足称巨擘,毕生为众多文物古迹、山川名胜、革命遗址留下题记墨迹,题写店铺匾额亦为数不少,至今省城太原街头的鸿宾楼、乐仁堂与开明照相馆,仍作为榜书经典,熠熠生辉。先生隶书宗《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铭》,作品厚重笃实,浑朴雍容。篆书学《石鼓》《墙盘》并秦汉小篆。先生作篆,常常合大小篆笔法为一体而出之,沉着凝整,朴拙古茂,被识者称为“徐氏家法”。但是,最具先生个人风格、最能代表先生艺术成就的还是他的大草。几十年的笔耕墨耘,吸收融会,渐次升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入晋后对傅山书法艺术的膜拜、研究、学习,先生成为继承发扬傅山书风的代表性书家。先生作品那深厚扎实的点画功底,变化无端的结字造型,婉畅通达的墨迹流转,率意天然的章法安排,和豪宕激越的精神气象,多自傅山来。吾晋自傅山之后,书家或隶楷,或篆籀,鲜有继承傅山书风者,先生是学傅山而能发扬光大的卓然大家。

  先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弘扬傅山书风的同时,不断地探索实践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行草方面,还有两种别样的书写,令人称道。其一是以“二王”与《书谱》为基础,济之以赵董的韵味,结字轻丽妍美,书写简约流畅,不作过多连属,书风从容雅致,潇洒淡逸。其二是使用长锋羊毫作行草,点画凝练遒健,字形正欹相生,线条巧妙无痕地吸收了黄山谷点画的张力,结字的奇崛,写来弛张有度,韵趣十足。

  先生从来不提碑帖融合,也从不轻言创新,他的艺术之树深深地扎根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他的艺术实践一以贯之,心无旁骛地行进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传统书法艺术的大道上,他以雄深、豪放、朴厚、奇伟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书法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后来者如何正确继承和繁荣发展中国的书法艺术树立了榜样。

  文达先生为了山西的书法事业,在推动组织建设、开展书法培训、培养书法后继人才、繁荣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以及书法的国际交流合作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当代山西书法事业有开山之功。

  (本文为《徐文达书法艺术作品集》序言,有删节。)

  恩师徐文达先生之书品·五古之一

  刘锁祥

  出入傅青主,领略独占先。

  博取篆隶法,中岁颇缠绵。

  觚楞得之性,老而更弥坚。

  四宁抛四毋,审美列于前。

  作字先作人,立品仰先贤。

  诗书兼画印,艺事无不全。

  黄河大合唱,翰墨与诗连。

  斯人虽已去,遗产得以沿。

  追忆恩师徐文达先生·五古之二

  刘锁祥

  廿时当如昨,问师蹲膝前。

  游艺何处乐?读帖忘流连。

  相与两不厌,独耕一家田。

  精耕弗思弃,方能识广川。

  知虚惟在实,化而出得拳。

  笔力浩弥满,是书占有天。

  博雅成一艺,与古敢比肩。

  不才卑小子,何德以勉旃。


王禹偁诗《中条山》 徐文达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