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曲艺>资讯

全国政协委员盛小云:严控高校新校园建设用地面积

时间:2021年03月15日 来源:曲艺杂志融媒 作者:
0

  当前,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最广泛的共识。在2021年全国财政预算中,相比于占预算份额13.8%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7.5%的卫生健康支出,15.3%的教育支出更引人注目,这实实在在地表明了国家对于教育的扶持力度。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按照“科教兴国”的相关战略部署,鼓励高校扩招以切实推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校抓住机遇,在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新建、扩建校园或开展院校合并,在校学生数量也有了持续增加。这一方面推动了高校发展,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了大批“生力军”,在相当程度上打开了高校与地方互助双赢的良性共生局面;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扩张态势异常迅猛,校区占地面积较大、土地集约利用度相对较低、基础设施资源难以整合等用地失控问题也不断出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盛小云对此甚为担忧。 

  盛小云委员表示,2018年9月,住建部与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对新建校园的建筑面积作出了详细规定,但对校园占地面积未作硬性规定。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为以后扩大规模,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可能会“多吃多占”,为发展预留足够的土地空间,导致了高校建设圈多建少、土地冗沉的不良局面。“有人曾计算,‘211’高校平均每所占地达4774.3亩,但校园总体建筑面积容积率不到0.4。尤其是一些农林牧专业高校,有的占地几万亩,但实验农场、林场、牧场等的实际利用率普遍较低。在高校占地面积本就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量的新建校园、大学城、高教产业园仍在征用、占有大量土地资源,豪华型、景观型、花园型校园不断出现,客观上助长了攀比之风。” 

  高校之“高”不能形于高楼,大学之“大”也不能扁平化为大面积,广征博引、钩深致远的教学水平才是根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和本质功能,科学研究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支撑,而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能够将高校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高校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社会的边界正在日益消解和融合,高校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以创造更多价值。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承和创新,而是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的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盛小云委员呼吁相关部门及高校,大力建设节约型、紧凑型、低碳型、智慧型校园,严控高校新建校园大面积圈地,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提高科研和教学质量上。 

  切实解决高校“圈地”问题需要相关各方与高校共同发力。盛小云委员建议,一是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对已建、在建、拟建新校园进行一次全面的摸排、评估和清理、整顿,对于占用大面积土地但利用率不高的新校园,应缩减其用地规模,将多余部分予以清退;二是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后续监管,杜绝“圈地”现象蔓延。新校园建设用地应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并且符合当地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规划等职能部门应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对高校实际招生规模进行核定,对新校园建设用地的的合规性和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对于圈多建少的应收取土地闲置费,对于擅改土地用途以及虚报招生规模的应追究相应责任;三是进一步优化高校评估指标体系,柔化“学生人均占有面积”等一些硬性指标,以鼓励高校建设节约型校园,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对农林牧等实践用地,也应严格控制规模;四是重视新校园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强化地上地下配置比例,考虑建设地下实验室、地下体育馆、地下配电室、地下餐厅、地下图书馆、地下训练馆、地下仓储等,推动高校建设的立体化发展;五是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强化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正向效应。鼓励高校围绕当地重点产业,有效利用地方众创空间、科创孵化园、科技园、特色产业园等载体,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使高校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