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美术评论

责任与出路

时间:2019年12月16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兴安
0

责任与出路

——观“冲击·印记”艺术展


圆·滚尘(中国画) 兴安


沉默的他们(油画) 莫尼

  日前,由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书画院于内蒙古图书馆展览馆举办的“冲击·印记”艺术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展览——它为年轻人搭建一个公共的平台,集中展示他们的探索、努力和才情,策展人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彰显与传统绘画和流行绘画不同的艺术形态和创新力量。未来属于年轻人,艺术的未来同样等待着年轻人的成长和接力。

  今年恰逢内蒙古首届国际马文化博览会举办,内蒙古自治区上下都在为弘扬蒙古马精神、建设新时代的内蒙古而殚精竭虑,本次展览正好契合了这个主题。什么是蒙古马精神?我以为就是自强、乐观、自由、宽容、脚踏实地、不畏艰苦、团结奋进。纵观展出的作品,我确实感受到了艺术家们对蒙古马精神的独到理解和阐释。形式上,他们不拘泥于马的具象化表征,摒弃了模式化的创作思维,而更多的是以或抽象、或卡通、或具有符号化的,甚至是变形的方法,表现马的形态和生命内涵,以及马所象征的人的精神力量。在艺术手法上他们更是大胆尝试,不光有油画、丙烯、水彩、国画、木刻、雕塑还有铜版画以及马克笔绘制的作品。比如金刚的《鞍马史诗》,用旧马车的辕木、旧马鞍和马饰以及废弃的门板组合成马的几何形状,给人一种古朴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吴智彬的《浮城》则以马克笔细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既逼真又幻象的超现实世界。苏德巴特尔的油画《战神》将传统装饰与现代卡通融为一体,描摹了以长生天和战马为核心的蒙古精神,极具想象力。青格尔的油画《蒙古脸谱》给我印象尤为深刻,他以仿蒙古族传统皮雕的形式,将漫画和装饰画的笔法融入他的构图,那一个个挤压在似烟囱和管道中的脸,隐喻了现代性与游牧文明的冲撞和融合。展览策展人莫尼的作品也给人与众不同的感受,他的油画《沉默的他们》系列作品将代表草原游牧精神的马与当代社会的众声喧哗进行比照,使沉默产生了形而上的寓意。而另一位策展人朝鲁的油画《骑士》,则借鉴了古代壁画和岩画的形态,粗粝而富有历史气息。孙玉宝的《冬牧》以现代水墨的手法,表现了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牧人与马的依存关系。而钱达木尼的丙烯《寻·3》中的马被赋予了蒙古族人崇尚的蓝色,将马的姿态、节奏与大自然的绚烂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主义风格。靳双双的油画《花花世界的幻想》则是一个“90后”城市女孩对马和牛的奇妙的想象,画面清新、淡雅,有水彩般的透明感。此外,油画或丙烯类还有芬笋得日的《无声的自述》、李旭东的《晨曲》、旭日花的《草原印象》、白嘎力的《浮影》、孟和琪琪格的《静谧》、苏龙嘎的《梦》、旭日嘎的《15℃》以及段琦琦的《同在》;国画有海日汗的《天灵》、敖宝林的《鬃飞》、孟和乌力吉的《蓝骑士》;雕塑有萨其日拉图的《牧马人系列:初恋》、高贝的《敕勒川印象》、岳布仁的《草原恋》;水彩有那日苏的《风马》;版画有伊兰纳的At That Moment等,这次展览既以“80后”“90后”为主体,又以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为先导,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这次,我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参展3幅水墨作品。其中两幅是我的“方圆”系列,以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哲学思想与马的图式构成,表现我对马这一生命形态的感悟和思考:《方·蓄势》是我对能量状态的隐喻,也是我对民族和故乡未来的期许;《圆·滚尘》本是马的一个古典意象,而我以圆的构图,试图强调宇宙万物中自由与欢乐的可贵,让我们以乐观的姿态面对一切。著名作曲家乌兰托嘎看了这幅作品,认为它更像是一个婴儿在母体中的挣脱,一个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前的阵痛,这是令我惊喜的一种解读。《骏骨图》是我三年前的作品,以一匹瘦马与背景淡墨的书写,探讨了士大夫与国家的关系和责任,即“瘠一身而肥一国”还是“肥一己而瘠万民”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

  总之,这个展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那就是艺术应该关注现实,面向社会和大众,哪怕是抽象的或者是符号化的,也必须有一种态度和立场,这也是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出路。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