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资讯

“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系列之九

时间:2017年09月19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吒文
0

  嘉宾:周益民(武汉)、杨洪文(贵州)、顾欣(北京)、封振国(秦皇岛)、孔令强(济南)、杨林(哈尔滨)、姚大斌(宁波)、陈岳松(福州) 

  统稿:曹汝平(宁波)、叶佑天(武汉/北京)、李珂(北京) 

  主持:张通(北京) 

  主持人:秋意渐浓,“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已经走到第九期,眼前已然有红染枫叶的光影。一如既往,我们继续邀请一线设计师和教师们在这里漫谈“东方设计”,只言片语,如一叶浅秋,可以窥尽整个秋季,遇见一片璀璨。从星光微现的东海,到漫山斑斓的西山,我们期待不同的观念和思想在秋的田野上蹁跹成熟,将我们对东方设计的爱与坚守,化作一杯故乡的老酒,定格在最有诗意的汉字之间。来吧,朋友们,让东方文化流淌出的空灵旋律,伴随我们邂逅设计之美。 

  周益民:“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耐人寻味的话题,因为“东方设计”和“西方设计”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依存,缺一不可。所以,讨论人类的设计,如果不包含“东方设计”,一定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就像讨论人类的设计如果离开了“西方设计”亦将不具有“世界性”一样。无独有偶,诗意探寻中的“诗意”也是如此。古希腊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以他的《论诗》从哲学高度提炼出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而中国更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以“诗歌”著称的东方大国,三百多年前由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至今仍在散发着诗性的光辉。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设计理应延续曾经辉煌的设计历程,义无反顾、责无旁贷的走上领引东方设计的历史舞台。相信随着这个讨论的不断深入,东方设计中所蕴藏的思想宝藏和中国智慧一定会得以发掘,造福人类。我们期待东方设计能够使我们的理想得以实现,让人类诗意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周益民,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视觉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室内建筑分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注册高级室内建筑师、国家艺术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评定专家组成员、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江汉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武汉东湖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杨洪文:东方文化从来都是感性的,多解的,诗意是捉摸不定,游离的,似是而非的。如何去把握和定位这么一个“度”是一道难越的关口。设计的诗意表达,外在是音乐性和节奏性,内核即是 “命脉”,是“气”,“气”是活的生命。上古时期人们就追求混沌神元,阴阳相配,天地人和。设计的诗意表达就是自然的生化,是一种修养和性情的反映,要把生命的节律注入到设计作品之中去,直抵心像世界。通过设计的手段打造一个精神世界的乌托邦。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说:“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时空倒换和变幻,扩大的自己对生活的参与,增加了对生命和潜能,情欲和愿望的实现,当然加强了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甚至还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扩展了生活,加强了生命,实现了自己”。 

  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深厚的哲学、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时优秀的设计作品也需要一个深受传统审美熏陶的受众,否则都是在唱独角戏。而当下的大多数设计师和受众两者都缺乏相应的文化根基,文化似乎都是一种“碎片式”“快餐式”的“即食食品”。设计的共性多而个性少,盲目跟风、嫁接、拼凑、急功近利屡见不鲜。就一个优秀设计师而言,放弃生存,不去迎合,去功利化,用独立的精神去表达,用设计引领和感染消费者显然是做不到的。 

  因此,我觉得,实现“东方设计的诗意”,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也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 

  杨洪文,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北京正艺术成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水彩专业委员会会员,贵州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贵州省油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贵州省传统文化学会常务理事,市管专家,贵工程第一届教授委员会委员,美术学专业带头人,艺术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历任毕节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贵工程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文艺奖多次。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三篇艺术论文先后分获教育部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三十余件美术作品参加国内外高规格美展,多件作品被悉尼大学博物馆及国内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作为核心专家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课题一项,主持省长基金课题和省部级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各一项,参与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多项。 

  顾欣: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西方设计代表着现代文明,而东方设计则更显示出古代文明的智慧。这一观点有其历史的原因,也与双方所处的世界地位有关。长久以来,中国设计一直迈着两条腿走路:一面苦苦追寻西方设计(包括日本设计),学习先进设计理念;一面从本土文化中挖掘传统思想和艺术符号,使之发扬光大。两条路都坎坷不易:前者过于膜拜西方而东施效颦,缺乏自身文化价值和特色;后者又难以摆脱传统符号的束缚,陷入中式元素的堆砌;将两者强行结合则更是张冠李戴。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今天,这二者关系中不断探索并转换身份,填满了当代中国设计师的困惑。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模仿与依赖,从对形式的追求,转而注重内在表达,摒弃无谓的传统符号,尝试以传统人文情怀,运用当代设计语言解读核心主题。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已进入共享智慧成果的时代,当东西方边界日趋模糊之时,两腿走路的中国设计理当合二为一、形神兼备,这或许是当代中国设计更具现实意义的出路。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近年来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杭州G20峰会的设计案例中,其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得以一窥。 

  顾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博士生。获四川美术学院学士学位和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北京陈绍华设计顾问公司、HesignLandor Associates等设计机构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出版专著《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并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提名奖;担任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视觉设计负责人,《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整体设计》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等奖项。 

  封振国:“艺术源于器用”,先辈美学家邓以蛰先生在诠释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理论是如此释解,以“体—形—意”“生动—神—意韵”来诠释。“造作物质以适应器用,而器用又适应以成形体,故艺术为人类美学之表现,同时美感亦因造作而显。”他又说“绘画之兴原为装饰器用,是绘画初不能脱离器用而独立。”关于东方美学的分析由“形体一致”趋于“形体分化”即“由抽象之图案式入于物理内容之描摹,于结束图案化之方式,而新方式起焉。此新方式为何?即生命之描摹也。”可见,无论是器之体,体壁装饰,还是形意交化后的意蕴,也正是东方设计的脉象和灵魂,而审美追求的意蕴赋予意境之美,而意境之美追求诗化。诗,“诗的内容是人生,历史是人生的写照,诗与历史不能分离”,东方设计美追寻的诗意思考,关键在于意蕴内涵的参悟、文化本土的承载和格物致知之美的呈现。 

  东方设计以境界美、自然美和匠作美著称,其多元融合、领悟心师造化、妙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物我相生的气质,在虚实、聚散、开合、黑白等设计学基本观念上,深化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史学厚度和东方美的气格溢于言表,同时亦追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的自然美,与诗意的“和而不同”的艺术境界。以文化品格承载来做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提升设计者的文化意识与认读,追求东方文化中的朗润格致之美。 

  封振国,青年油画家,文艺评论家、策展人,先后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首届西方当代理论与批评研修班,壁画系研究生班,2016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河北油画学会理事,陕西省油画院特聘画家,九三学社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主委、副教授。曾执行展中国.俄罗斯青年艺术交流展、燕园雅集书画作品展,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展并获奖,主持河北省社会文化学科研课题多项,论文作品相继刊于《美术观察》《文艺研究》《中国油画》《今日中国论坛》等学术刊物,出版学术专著《画者的惊觉》。 

  孔令强:从东方文化来看待东方设计,从中可窥见其一脉相承的文化脉络。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其设计必然带有东方文化的特性。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其特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西方设计注重理性分析相比,东方式的中国设计更加强调从整体着眼,从事物之间的联系入手,透着辩证法的设计思维。在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装饰设计等领域都渗透着这种独有的设计思维。虽然一段时间我们更多倾向学习西方的设计方式,注重形式和结构的现代感,但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开始转变,以综合设计思维为基础的东方设计正在成为主流。当下的中国设计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良好势头。不过,在如何立足中华文化,秉持中国传统的设计思维,古样式与新技术的结合等方面,需要我们设计师去进一步的探寻! 

  孔令强,副教授,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联合会电视文艺委员会理事,中国VR艺术研究中心高级专家委员,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杨林:对“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这一议题,我有几点强烈的感受,一方面觉得在这样一个艺术形态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对这一命题的提出无疑是“艺术自觉”的又一思考,从魏晋时期的艺术觉醒到今天我们谈论“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艺术创作者从未停止思考如何让艺术主观能动,让设计影响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东方设计”的研究体现了设计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东方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从未吝惜过奉献丰厚的艺术瑰宝,而若没有诗意般的表达就不会明白东方语言的意象、含蓄、神韵、磅礴,东方设计更是以无形胜有形,以内涵深远的意境悠长区别西方设计,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设计语言。因此,对“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彰显了设计家坚守不变的艺术情怀和对设计发展的不断思考。 

  杨林,文学硕士,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副教授,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动漫艺委会副秘书长。从事动画教学和设计创作,作品入选先后《中韩美术设计作品展》、《全国首届大封面·大插图作品展》、从《从“北京到洛桑”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获得《国际设计美术大奖赛》金奖,论文获得《黑龙江省设计艺术科研成果》一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发表普通期刊、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姚大斌:谈“东方设计”,通常会划定一个地域范围,往往指中日韩为主的东亚地区,顺带几个佛教文化影像区域和汉文化辐射区域,在这个空间纬度下,又会设定一个历史传统的时间维度,这就是通常的“东方设计”印象:传统的东亚设计。无论是思想层面,表现形式层面,还是素材应用层面都会框在这个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但在这些维度中,我们能真正认识“东方设计”吗? 

  用空间和时间维度展开“东方设计”的话题,每个时代都会因政治、人文、自然、宗教、生产力、经济、对外交流等等因素对“设计”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很难用定义的方式概括所谓“东方设计”,我们搜寻典籍,挖掘元素,挣扎于形式与精神的作品呈现,去除掉语言和文字表述,是我们世代生存的土地给我们的灵魂和血液植入的最深刻、最熟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在我看来“东方设计”无法定义,但可以被传唱,“诗意探寻”恰到好处! 

  “东方设计”植根在这个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土地上,基因注定她历久弥新,从来不拒绝与任何形式的呈现嫁接,历经数千年来自罗马、波斯、印加等文明的图腾都参与过“东方设计”的表达,当代设计中,来自西方的波普、包豪斯、北欧等各种设计思潮无数次洗礼过东方,但这些让我们传唱千年的精神与图形印记从未被淹灭,反而嫁接出更有时代感的设计,这就是诗意传唱的“东方设计”,兼续包容,从容有度,温和有力! 

  姚大斌,浙江纺织服装学院副教授,西安工程大学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包装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纺院艺术工学研究所所长。毕业于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艺术工学硕士。宁波言吾言视觉设计机构设计监督,西东创、书研社品牌创始人。从事设计教育、设计服务、文化出版行业二十余年。商业设计作品曾获GOOD DESIGNK-DESIGNIDA等国际奖项,文化设计作品入围多个双年展、三年展及主题展。 

  陈岳松:近年来,国内掀起东方设计热潮,与其说是一种艺术现象,不如说它是一种文化思潮。东方设计其实就是东方文化的一种认识和艺术表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底蕴所表现出来的设计都不一样。特别受西方文化的严重影响,导致东方文化乱象丛生,最终的设计就是没有自己文化观,缺乏内涵与创新。那么,中国作为东方文化大国,拥有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文化,我们可以将它不着痕迹地融入设计当中,再通过西方技术的运用,开辟出自己的设计诗意之路。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有“诗中有画”之特点,他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深度与广度,与其诗学、禅学、美学之造诣密不可分。对我们的东方设计师而言,不仅在设计之中,更要在设计之外追求这种文化底蕴。因此,东方设计要想在世界设计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探寻东方设计的诗意之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陈岳松,艺术硕士,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福建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动漫艺术创作。主要获奖与展览:福建省首届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联展-优秀奖,第三届中国动漫作品及动漫艺术家插画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插画艺术大展-优秀奖,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银奖,首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教师组-优秀奖,IADA国际艺术设计大赛互艺奖-优秀奖,首届“包豪斯奖”国际设计大赛-铜奖,HKIAA国际青年艺术设计大奖暨慈善公益设计大赛-优秀奖,入选首届厄瓜多尔国际海报双年展等。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