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资讯

“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系列之八

时间:2017年08月24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吒文
0

  嘉宾:范凯熹(杭州)、王崇东(成都)、张丽君(成都)、冉国洪(湛江)、崔俊峰(郑州)、丁李(蚌埠)、宋晓薇(北京)、陈雯(成都)、李强(湛江)、巫丽红(广州)、杜岩(大连)(按交稿时间排序) 

  统稿:曹汝平(宁波)、叶佑天(武汉/北京) 

  主持:张通北京) 

  主持人:在第八期“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话题中,我们继续倾听来自不同学者、设计师的心声,并仍然期待有不同的观点和思考在这里对话、碰撞。我们坚持这一话题的初衷,其实就是想激发更多有东方色彩的设计观念迸发出来,毕竟全球多元化的设计源自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同产业的设计形态又需要不同文化的滋养。欢迎更多有价值的设计观点在这里产生。 

  范凯熹:讨论东方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与颇有争议的话题,学术界对她的概念、理论、元素与方法有着多种讨论。我认为,东方设计应从两个方面,即东方设计的地域特点与文化传承内涵来理解。从地域上说,东方设计应包括中华设计、印度设计、阿拉伯设计(习惯上也包括埃及)等,它们都是独立于西方不同于西方的东方设计体系,在人类数千年以致上万年文明史发展史当中,东方设计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文化上说,东方的设计应当是具有东方民族、文艺或风俗特点的设计。东方设计是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相生”、“心师造化”、“妙造自然”等东方哲学文化和艺术文化的设计理念,转移到设计当中来的过程和方式。从设计元素到经典纹饰、造型、手法等的运用,传承了东方文化的传统,秉承匠作美、自然美、境界美相统一,人生修养和社会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继承了东方文化中的“诗性”,使设计获得东方哲匠与工匠的滋养。 

  作为与20世纪以来西欧的现代主义设计相并列的一种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提出虽然是针对西方设计而言的,但这并不是一种策略性的抗衡,而是为了将现代设计行业中关注力度不够或关注角度有限的东方哲学与理念充分地弘扬出来,将东方设计的理念加以系统化的梳理、定位和阐释,使得更多的设计作品有途径借鉴东方哲学观念和文化资源,使东方设计理念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设计观念。东方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既来自于东方,又适用于世界。 

  无论从地域的幅员辽阔或民族的文化成就上说,中华设计文明至少存在了数十个以上的世纪,没有中华设计,我们的文明是不可能延续到今天的。因此,研究东方设计应将中华设计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范凯熹,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理事、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上海市科技创业导师、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版过《美术教育方法论》《设计艺术教育方法论》《信息交互交互设计》《包装设计》《动态构成》等学术专著10余部;主编或参编、出版教育部、广东省、上海市大学与中学的美术、设计教材与教学参考书20余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承担和完成了“九五”规划国家级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七五”、“八五”、“十一五”教育部、文化部级和广东省、上海市的重担课程11项;曾荣获上海文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国际科学艺术展优秀作品奖、上海创新设计博览会优秀作品奖、全国大学生视觉设计大赛金奖作品指导教师奖、上海包装行业先进工作者、影响上海设计发展的100位(个)设计师、上海市聚焦张江十年社会精英奖等奖项。 

  王崇东:东方设计思想与西方现代设计是生长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土地的两种植物。西方设计无论是洛可可的浮夸装饰风还是包豪斯的功能主义都是或左或右地在不断矫正中发展,这是由于西方社会大都从奴隶社会经过动荡割据的封建社会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缺乏封建社会的精英文化沉淀,而东方的设计则是通过封建士族阶层上千年的文化沉淀,已经非常丰满完善。尤其是在宋代达到了物与人和谐统一的顶点,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借物抒情,东方设计思想的诗意表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因此当我们研究西方现代设计的一些新流派和思想时,有必要对东方朴素的设计哲学进行对照分析,总能或多或少的发现老祖宗超前的设计智慧。天人合一的和谐设计观不仅仅能指引古人的创造,今天也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遵循的设计原则,无论是仿生设计、生态设计、交互设计和服务设计,似乎都是从这一基本原则派生而出。20世纪盲目学习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生态环境都严重恶化,历史的机遇和人类发展的使命让我们重新研读东方设计思想的精髓,相信未来设计的发展一定是看东方。 

  王崇东,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陶艺家,产品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委员会副秘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家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张丽君:不同的文明滋养了璀璨多样的文化,文化因子通过她的每一个载体散发出自己独属的气质,借用古人语:"千灯互照,光光交彻"。“东方”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属性,我们的基因,没有选择、无法更改。设计是人参与改造或创建之物,它是创作者精神的外化,作为创作者该做的是认可并尊重东方文化,如海绵般吸收东方美学,让自己成为文化“意义”的载体,并用虔诚与信念去创作与传承文化。东方文人自古以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来探索人与世界的共在关系,赞颂目送归鸿、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诗意人生。而如今物质丰裕时代里,诗意却匮乏,现代技术为了生产与效率,把一切变得千篇一律,个性被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甚至人也变成了被算计的物质,成为物化的存在和机械的生活的一粒碎片。设计如果只解决实用功能的需求在未来市场中已无竞争优势可言,而对人精神的安慰和满足将成为未来设计的研究重点。其中设计中的文化则是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心灵互通的媒介,通过它可以释放消费者对共有文化的归属感,引起消费者对文化的遐思达到心灵之自由,从而建构起自我的精神家园。设计是一种方法,几乎冷静,通过文化的传载让它有了血肉和情感,而诗意则是它对于人精神的关怀。 

  张丽君,设计学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广告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青联委员,四川省特色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视觉设计、视觉空间叙事。主持和主研省级项目7项,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收录论文5篇,出版教材《速写》、《字体设计》。多次指导学生获全国级奖项,并获得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冉国洪:东方设计的诗意探寻不仅是一个区域性标志,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东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展示方式,也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的纽带。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洗礼,唯独中国还依然屹立在东方这片神州之地,而其余文明古国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衰败、消亡。东方设计诗意探寻正是从这唯一性出发,重拾伟大文明国家从古老文化传承中展示出新的生命力,绽放东方文明古老国家生生不息的青春气息和无限活力。 

  冉国洪,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南京艺术学院硕士,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高校教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省级美术展览,多篇论文发表在《美术观察》等专业刊物上,多幅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观察》等专业刊物上,其中多幅作品被私人和机构收藏。 

  崔俊峰:既然有东方设计,那对应就一定有西方设计、南方设计等等诸多关于“定语”设计语汇的探讨。注重了“定语”的探讨,而忽略了“主语”,不禁让人茫然。设计究竟该是“诗意”还是“实用”的设计定性,我认为“望---切”的“合适”设计倒更为贴切,何必苛求“东西南北中”?当然,“传统与现代设计新生”的种种探讨,“东方”设计需要复兴,但不能盲从。传统造物中图形、色彩、文字等符号元素,只是内在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以宁静姿态凝固于器物之上”,单就表象符号的追逐,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困境,造成传统符号滥用的乱象。不如俯身认真探究传统造物设计思维、哲学,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景逻辑(境/域)更为务实。 

  崔俊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郑州大学美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品牌形象战略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丁李:从工业革命到二次世界大战,设计形成了符合新语境的多样变现方式,犹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论述的那样,机械复制技艺将艺术从神圣的祭坛上拖下,摧毁了传统艺术的同时又使其具有了新时代的特点、价值与接受方式。其中,线性艺术表达便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适合机械复制、以“几何”为中心的现代设计形式。在对20世纪格拉斯哥学派的继承中发现,受东方哲学与瓦西里·康定斯基和约翰·伊顿的设计理念启发,这种趋势在包豪斯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线性表达”的简要化,将其转变为一种具有现代工业属性的几何特征艺术形式。因此,有机曲线对几何线性造型的哲学转换是一种东方美学“始于心、成于形”的艺术表达。 

  丁李,韩国韩瑞大学艺术(设计)学博士,韩国漫画动画学会(KOSCAS)会员,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系主任,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委员。个人CG插画作品多次代表韩国漫画动画学会参展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中国杭州国际动画节、韩国富川国际漫画动画作家&教授参赛作品邀请展等国际展览。主持和参与教育部课题、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发表SCIKCI及中文核心论文若干。 

  宋晓薇:中国是一个“懂礼”的国度,很多设计亦是如此,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时期便提倡自由、平等、博爱,因此诞生了沙发,而中国提倡以礼立国,就出现了举世闻名的明式椅,明式椅的诞生并不是为了舒适而做,它高度500mm,舒适度并不佳,也不符合人机工学,可为什么还要这样设计?因为它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讲究礼制的特点,坐要有坐的“规矩”,要端坐而不能翘二郎腿,即便在物质、文化、经济都高速融合发展的今天,沙发虽已被中国人作为家中的一件必备家具,我们也还没有忘记那个骨子里就有的“规矩”,长辈上座、客人上座、地位高的上座……因此同样的家具在中国虽不是礼器,却胜似礼器,东方设计不是一个表面的呈现,不是产品上的雕龙绘凤,而是本质内涵的表达,作为设计师更应该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 

  宋晓薇,博士,北京服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教师。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陈雯:东方历来有自己独特而完整的艺术精神体系,与西方理念有异,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而是讲究意境之美。这意境中融合了我们数千年来的艺术之“道”,是深入到万物内部,探索其气韵的流动、物象的骨气,以及不滞于物的灵动传神。 

  “温故而知新”,是艺术创作应有的态度。艺术每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当代的艺术人站在历史性的转折点,探索如何展开新的局面时,应有一种文化自觉,即传承优秀的传统内涵,并发展以适应今天的时代。我们需要汲取传统艺术的内核,以现代的眼光对其进行解读、提炼,做符合时代的再设计,满足新生代的审美需求。这样,东方艺术或可再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陈雯,文学学士、艺术学硕士,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教师,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研究员,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热爱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从事动画教学和理论研究多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动画理论、跨界艺术、插画设计和艺术美学。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发表普通期刊、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李强:“东方设计的诗意”命题的提出,把设计提升到美学层面的探讨,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提及“诗意”时,我们大脑会自然呈现出古代诗词的措辞之美、传统书画的意境之美与古典音乐的音律之美,这似乎是每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文化嗅觉、流淌在血液里的一种文化感知,更是融入骨髓的一种文化因子。这种文化嗅觉、文化感知、文化因子是不会因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消退,即使身处全球多元文化语境影响之中,而是或多或少、自然流露的呈现在设计作品中。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回归,“东方设计的诗意”这一情怀在当代设计作品中将日渐明显、日益突出。 

  李强,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先后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湛江美好品牌设计有限公司艺术顾问。设计作品入编《亚太设计年鉴》《中国设计年鉴》等专业期刊,曾荣获靳埭强设计奖(专业组)铜奖、优秀奖,中国之星设计大奖银奖、铜奖,中国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大赛(教师组)金奖、全国高校节能宣传优秀作品展银奖、《包装与设计》第200期封面设计大赛铜奖等;入选玻利维亚国际海报双年展、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澳门设计双年展、韩国国际海报三年展、字汇&中美两国字体海报设计展、城市.国际公益海报佳作展、亚洲实验海报设计展等国际赛事。 

  巫丽红:“东方设计”并非孤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在现代西方设计反衬下基于东方文化思维建立起来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在东方文化语境中,设计师以东方的思维方式解决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观念问题,也就是从东方文化观念的角度找寻一种更加符合我们生活方式的思维方法,由此建构出更符合东方审美意趣的设计形态。倘若为“东方设计”添加“诗意”的句意修饰,其中便有了明显指向东方审美所特有的意义,譬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联想,这是因为现当代技术文明已对人的“诗意生存”产生遮蔽,让人难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而陷入某种焦虑状态。“东方设计”也许就是一种解决之道。我们熟知的“人诗意地栖居”,其实就是荷尔德林、海德格尔等人试图超越西方现代技术文化而主张的一种富含东方思想的生存理想,他们试图以整体而直观的悟觉方式,从西方理性思维的局限中挣脱出来,而达到诗意生存的畅透之感。所以“东方设计”的意义在于从东西方文化比较视域开启诗意生存的解决之道,以“诗意”为现当代设计去除遮蔽,由此让人们找到心灵的归属之所。 

  巫丽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广东省美术与设计委员会理事,主持省厅级规划课题4项,发表论文10余篇于各类核心期刊和省级专业期刊,出版教材5部,作品曾经参加教育部等各级展览并获奖,同时为多家企业与项目提供设计服务。 

  杜岩: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很高兴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设计脱离不开文化积淀,情韵的建立一定要有强大的传统文化做支撑。以中国为例,与西方设计相比更加委婉、含蓄,这是传统文化带来视觉上最直观的表现。但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可能更喜欢西方的设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的原因:1.这是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差的时代”,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但学生的审美与判别好坏的能力并没有达到相对高的标准,信息的冗杂容易混淆视听,产生盲目的追从,缺少稳固的根基与内涵;2.民族自豪感不强,单纯的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对于不常见的东西,少见多怪,容易被吸引;3.设计从西方启蒙,经历时间较长,因此各项艺术话语权较强,同时,也是引领潮流和时尚的风向标;4.国内的很多商家不够重视自己的企业形象与设计的价值;5.国内大众审美还有待于提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开始反感“传统”或者视为过时的东西。而同样在东方的日本,把自己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更加巧妙,这就值得我们去肯定和学习。传统即为根的所在,召唤本土文化,是设计不懈的主题。我们应该清楚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也会防碍中国设计的发展,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杜岩,大连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数字媒体工作室教师,公费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国立台中教育大学”。曾工作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长春师范学院、香港商业空间顾问设计有限公司、长春高维广告公司等单位,设计作品多次获得专业奖项,发表论文2篇,出版教材1部。 

(编辑:单鸣)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