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资讯

文化厚土 神奇高密

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范福生(中共高密市委书记)
0

  高密东北乡,生我养我的地方,美丽的胶河滚滚流淌,遍野的高粱高密辉煌。黑色的土地承载万物,勤劳的人民淳朴善良,即使远隔千山万水,我也不能将你遗忘。只要我生命不息,就会放声为你歌唱。

  ——题记(引自莫言的诗)

莫言出生地平安庄旧桥  刘文军 摄

  山东省高密市位于潍坊市东端,东与青岛市接壤。境内胶济铁路、胶新铁路、海青铁路、青银高速公路纵横贯穿,距青岛、潍坊机场不足70公里,交通便捷,为山东沿海地区通往内陆腹地的通衢。高密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沿海开放重点县市、全国百强县、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商标百强县、全国集约节约用地模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家纺名城。这个版图面积1526平方公里、87.6万人口的美丽家园,因得益于海岱文化和齐鲁文化的长期滋养,永葆了其神奇、绚烂、瑰丽、博大的地域文化特色。

  高密,相传为大禹之封国,因其形貌宛若凤凰,又被后人称为“凤城”。据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氏族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称夷维,战国时始名高密。秦时置高密县,西汉时县改为高密国,南北朝时改国为郡,唐时改郡为州。此后虽朝制不断更迭,但“高密”之名,历经2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沿袭传承至今。高密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被文化部、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扑灰年画之乡”。2012年,高密骄子莫言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为国人更为家乡赢得荣誉。高密,因莫言文学作品中的红高粱乡土情结而声名鹊起,正日渐凸显为东方文学高地。

  流淌在胶河里的齐鲁文化华章

  高密属暖温带海洋性气候,地貌南部为丘陵区、中部为平原区、北部为涝洼区。胶河与潍河如两条舞动的绸带,蜿蜒贯穿境内。元代以前,高密县境属胶河流域。胶河古称胶水,是高密的母亲河。这条在高密境内流程仅六十余公里的河流,“河道迂曲委折,宛如羊肠,弯道大者似马蹄,小者呈牛轭,中下游河道迁徙无定,流域内洪涝频仍,今高密境东、北两隅之土地,多系此河冲洪沉积而成(引自《高密县水利志》)”。莫言文学作品中所言的高密东北乡,就是位于平度、胶州、高密三市交界的胶河泄洪区。一条流淌着高密百姓喜和忧的河流,也承载着一代代高密人的幻想和希望。水尚德,主智。这幻想和希望,衍生成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古朴的民风,化育成高密人执著、豁达的精神,化育成高密人诚实、朴厚的性格和浪漫、智慧的心灵世界。

  悠久的历史,为高密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古老的龙山文化遗址、城阴城遗址、灰埠子遗址、北甲庄遗址、故县遗址、晏子墓、郑公祠和郑公墓、刘墉墓,国家一级文物东汉孙仲隐墓志、汉代玉鹦鹉、汉代陶井圈及汉代墓石门画对鱼等等,宛如一串熠熠生辉的珠玑,镶嵌在这片创造和传承文化奇迹的土地上。

  在高密肥腴文化土壤的滋养下,勤劳善良的高密人民,孕育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历经民间艺人的代代传承、积淀、创新,民众集体的智慧渐渐物化为绚丽多彩的民艺奇葩,散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扑灰年画,画技独特,是我国民间年画园囿中的活化石,其重要题材《家堂》和《财神》,折射出高密人“慎终追远”的感恩情结和丰足祥和的普世情怀。明代即流传于高密民间的“姑娘腔”,到清代吸收了柳琴等戏剧的音乐曲调和伴奏乐器后,日臻完美,形成地方戏茂腔,以其曲调的质朴自然和婉转悠扬,深受高密及周边群众的喜爱,继《盼儿记》晋京演出取得成功后,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通过莫言专访“茂腔情结”专题播出,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产生于明万历年间的聂家庄泥塑,其造型千姿百态,古雅拙朴,可辟邪入雅堂,纳福于茅舍。汉代即见雏形的高密剪纸,经外来移民将其与本地的技艺熔于一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驰名海内外,2010年,中国剪纸(包括高密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四项民间绝艺,被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为“高密民艺四宝”。2008年山东省高密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高密年画、聂家庄泥塑、高密剪纸、高密茂腔、黑陶、刺绣、核雕、面模、蓝印花布、地秧歌、撅灯官、地龙拳……这些根植在泥土里的文化基因,沿着胶河流经高密,汇流入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温热的血脉里,流向更广袤的文化深处。

  高密自古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奕叶生贤,向为俊良茂士荟萃之地。千百年来,涌现出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有著名的政治家、齐国名相晏婴;有与孔圣人配享文庙祭祀尊崇的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有被封为莒国公的后汉、后周宰相苏禹珪;有“剿抚并用、以抚为主、抚以济剿”的明代兵部尚书张福臻;有清代台湾监察御史、诗人李元直及其创建的“高密诗派”;有清大学士、大书法家刘统勋、刘墉父子;有清提督学政、著名画家、诗人李师中;有我国现代著名理论力学专家刘先志;有驰名中外的当代著名画家张朋、张建中、单应桂;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其中,晏婴、郑玄、刘墉被誉为“高密三贤”。正是这些高密骄子,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续写着故土流光溢彩的华章。

  自秦汉始,高密尚文好学之风盛行,出现了“一门三进士”、“同朝三学士”、“蔡氏三杰”、“单氏三右军”等书香门第。这种诗礼传家的文化自觉与自省,一直续存在高密的民间深处。高密的教育发达,众口皆碑,“文化育人”的理念已成为高密人的共识。当代高密人在自觉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注重“文化高密”的品牌塑造。“两街三路综合改造”、“五大主题公园”、“除氟改水工程”等举措,大大提升了高密人的文化生活品质。位于高密一中东南隅的莫言文学馆,坐落在凤凰公园中的张建中、单应桂美术馆,南湖植物园之“福禄寿禧门”,小康河之“高密八景”,以及正搭建中的《红高粱》电视剧高密拍摄基地等文化景观,正在以其独特的特质成为凤城的文化新视界。而“红高粱文化”理念的提出及践行,更为高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羽生了蝶变的双翼。围绕着“红高粱之约”核心主题,高密市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红高粱文化节。又是一年中秋月,高密的高粱红了。以“文学高地·美丽家园”为主旨的第四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将于2013年9月26日在高密文体公园隆重开幕。红高粱文化所蕴含的正能量,在莫言获得诺奖后的温室效应下,已逐渐得到世人的认同和赞誉。

  熔铸在莫言文学作品里的神奇高密

  莫言曾引用《诗·小雅·小牟》之“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来表达对故土高密的感恩敬仰之情。莫言指出,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的地方,这里有母亲生你时流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在一篇题为《白狗秋千架》的小说里,莫言第一次提到了“高密东北乡”,从此便开始了“呼啸山林、打家劫舍”的文学生涯。从这个时期开始,他高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像一个草莽英雄一样,开始招兵买马,创建了他的文学王国。莫言创建高密东北乡的初衷,是为了进入与自己的童年经验紧密相连的人文地理环境,它是没有围墙甚至没有国界的。而文学意义上的这个故乡,实为莫言对“血地”的超越。他通过同化生活的写作技巧,把外边离高密东北乡很远的事件,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力给它插上翅膀,移植到自己的故乡来写,从而拓展并神话了高密东北乡的文学内涵。

  在诺奖感言中,莫言很低调,但谈起故乡,却是一往情深,说故乡才是他文学的根,是和他的文学血肉相连的。老家的民间文化伴随着他成长,当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他的小说,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作品的艺术风格。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茂腔,以及高密民俗、高密民间故事……这些依然栖息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并承袭着高密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祖先敬畏的文化元素,如精灵般翩飞在莫言惊人的记忆和浪漫的文学叙说里。莫言的文学启蒙受益于已故的大爷爷。这位乡间老中医博学多闻,见多识广,莫言辍学后跟他学医期间,他讲述的那些奇闻轶事、神狐鬼怪的故事,成为莫言最初的文学启蒙。而岁月留给莫言最初的记忆,却是勤劳善良的母亲在饥饿年代用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他的心一阵阵收缩。就是这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成为他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成为他文学道路的起点。而在高密乡间口口相传的公婆庙惨案,却成为莫言文学生命的转折点。1938年3月15日,高密抗日游击队在孙家口伏击了驻扎胶州的日本鬼子,歼敌39人,其中包括在平型关战役中逃生的敌板垣师团中将指挥官中岗尼高。后日军前来报复,血洗公婆庙,杀害百姓136人,伤70余人。莫言以此为背景创作了小说《红高粱》,震动了中国文坛。寻根和伤痕、魔幻与沉郁、怀乡和怨乡、超脱与低调……多重文化性格矛盾地钩织着,统一展现在莫言和他的文学作品中。怀乡让他始终不会迷失自己的根,让自己的文学之根深植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深植在高密东北乡那片血红的高粱地里;怨乡能让他突围出自己童年因社会和自然的灾难狭隘形成的饥饿心路,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神出鬼没的语言,“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韩少功语)”。凝练和升华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完成其写作的终极目标,最终以济世的光环温暖着人类的心灵,从一个童年吞食过煤块的黑孩子,自然成长为中国的著名作家和世界的文豪。“犹如福克纳说他的家乡是一个邮票一样大的地方一样,高密从此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莫言成就了他对家乡的书写,高密故乡也成就了对莫言的文化塑造(引自毕玆的《在莫言的家乡能看见什么》)”。如同红高粱是在高密生长了6000年的神奇植物,莫言已成为故乡大地上结出的一个文化传奇。

刘铁飞创作中的巨幅油画《印象红高粱》

高密茂腔《梁山伯与祝英台》 张竹林 摄

扑灰年画《文财神》 清代   高密市文化馆供图

高密剪纸福字《嫦娥奔月》 曹兆爱作品

汉陶井圈 高密市博物馆供图

聂家庄泥塑:虎虎有生气

(编辑:孙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