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资讯

中国美术馆首次开征名家草图

时间:2013年06月08日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陈涛
0

  今后市民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不仅将看到各种名家名作,还将有机会欣赏到一些作品的草图,并且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名画诞生的幕后故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透露,该馆今后除了加大征集入藏优秀美术作品外,作品草图也将首次进入征集范畴。

  据范迪安介绍,今后列入中国美术馆征集范畴的草图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馆内已有某位画家的成品,若再遇到对应的草图,将集纳进来;另一类是暂时没有某位画家的作品或是数量极少,也会主动去征集其作品的草图。范迪安解释说,其总体思路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丰富馆藏,“让已有的馆藏成为系列,把未有的馆藏建构起来。”

  此前,中国美术馆从未将作品草图作为收藏重点,而此次增设这一收藏项目,意味着其馆藏理念有所更新。“对于一些重大绘画题材来说,没有多少装饰性的草图同样具有可参考的研究价值。”范迪安认为,美术馆不应该停留在作为陈列馆、保管库的层面,它还肩负着记录一段历史的责任。“不仅美术成品具备这一功能,与之相关的半成品或是草图、速写,它们同样是一段历史的佐证,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们透露出来的历史细节或许更为珍贵。”范迪安说。

  事实上,近年来伴随着名家名作在拍卖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其原初画稿的价格也已风生水起。2009年嘉德秋拍,吴冠中为首都机场所绘壁画《北国风光》的画稿,曾以3024万元的成交价拔得全场头筹。对此,美术理论家郭晓川介绍说,这幅作品尺寸并不小,从画面上也能较好地体现出最终呈现的效果,“严格意义上已不能称其为‘稿’了。”

  另外,著名油画家王式廓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血衣》的草图和素描,也曾亮相嘉德秋拍。据郭晓川介绍,《血衣》有两个版本的成品,分别藏于国博和中国美术馆,“恰恰是这些构思性的草图和习作,完整地展现了全部创作过程,甚至还能反映出创作者的起笔习惯和落笔轻重。”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认为,除了出于全面掌握、研究藏品的角度考虑外,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观众对观展的要求日益提升,也是促成美术馆收藏草图的原因之一。“参观者渐趋细分化,不少专业观众已不仅仅满足于看画面、读说明文,他们更为期待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草图这类带有档案性质的物件可以满足这一点。”梁江说。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美术馆新馆带来的馆藏扩容,也使得中国美术馆增加新的收藏重点成为可能。据了解,中国美术馆新馆目前已进入方案优化阶段,其体量将远远大于目前的馆藏量。“13万平方米的空间,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藏品,也能为它们提供更多展示机会。”范迪安说。

(编辑:黄远)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