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美术>热点推荐

“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学术研讨会举办

时间:2021年10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学术研讨会海报

  “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策划实施了“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这一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也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展览分3个篇章,展出馆藏的104位艺术家创作的131件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作品。

  10月8日,中国美术馆新时代学术研讨系列“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文学界、美术界、音乐界、新闻界和摄影界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研讨。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策划、主持此次研讨会。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晴,中国美术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百成,中国美术馆相关专家和研究人员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科研人员王雪峰、邓锋、付强、安雪、邵晓峰、何琳、柳淳风、徐沛君、崔光武、程阳阳、韩劲松、裔萼、于歌、王伟、王倩、王萌、朱剑、刘莹、任哲、闫振强、孙琳、汤林丽、杨子、杨兰亭、沈军、张帆、张希丹、杜志东、杨应时、陈真、张虓、杨婧、邵菁菁、李蕴慧、周佳、庞桂馨、赵辉、薛帅杰、魏祥奇、戴舒濛、卫恒先、吕昂、冷明师、王林燕、朱广华、刘汉娥、孙珂、吴国保、吴彧弓、李暨涵、高勇、徐梦可、耿晶、魏思明、李美娜、付瀛莹等参加研讨会。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怎样挖掘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深刻主题,深入挖掘黄河精神蕴含的时代价值,是文艺界要充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专家发言以现场发言顺序排列  本版文图由中国美术馆提供

专家发言(一)

吴为山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展览及研讨会策划、主持

  黄河,是生命的源泉,宛如中国龙跃动的血液;黄河,是文化的象征,撑起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黄河,是历史的沉淀,鼓舞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黄河奔腾不息的河水饱含着思想性、文学性、历史性,饱含着澎湃的爱国激情;黄河奔腾不息的河水推动着新时代的发展,昭示着伟大的时代精神。从史前文明开始,黄河流域就初现中华文明的曙光,黄河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诞生而出现,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进程从未间断。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国共产党,黄河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得到了新生。神州俯瞰,巨龙奔腾、金光闪耀,黄河自西北从天而降,汇千川百流,越崇山、经黄土,浩荡东流。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黄河精神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黄河自身形成的自然之美。这种美,既有旖旎之秀美,也有磅礴之壮美。从巴颜喀拉山到渤海湾,奔腾的黄河水谱写着壮丽的乐章,哺育了世代的中华儿女,也塑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另一部分是由治理黄河的中华儿女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宁,天下平。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赞叹、敬畏黄河的同时,与黄河共生共进。这迸发出了强大的创造力,也丰富了黄河精神的内涵。刻骨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索孕育了无数经典作品,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唤醒中华民族英勇抗争斗志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如描绘“万里黄河第一坝”、歌颂新中国建设事业的《黄河清》;如营造出中华民族饱经忧患的深沉情感的《黄河初醒》《爷爷的河》;如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勇气的《在激流中前进》《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如刻画冒着敌人的炮火不断前进、昭示中华民族巨大精神力量的雕塑作品《聂耳》……名作、力作不胜枚举。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强大气场,这种呼应饱含着民族的血脉,共同奏响了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旋律。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几代文艺工作者都创作出了以黄河为主题的经典文艺作品,并形成清晰的脉络。黄河哺育着人民,人民也保卫着黄河,黄河也逐渐成为新中国文艺中一个经典的图像。在这一过程中,“黄河精神”的概念也逐步被构建了出来,我们的文艺发展也在表现“黄河精神”的过程中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与此同时,黄河形象也从空间视域下的地域研究中跳脱出来,进入到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研究领域当中。研究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不仅要做好文艺创作,也要做好理论研究。文艺的繁荣离不开与文艺评论的有效互动。为了更进一步讲好“黄河故事”、更深一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就要用优秀的、有激情的评论激励新时代的文艺创作。

  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我们的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在激流中前进”学术研讨会,是中国美术馆“新时代学术研讨系列”之一,目的很明确,就是注重评论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结合创作对重大题材、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为艺术创作指明方向。

专家发言(二)

吉狄马加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

  对河流文明进行重新阐释,是一个民族回望历史的自信表现。我觉得,回望黄河文明及其伟大精神传统,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要回到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本身。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续民族文化基因、根植民族文化精神起到很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今天看黄河题材绘画作品,就要看到其中体现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文化精神,而不是一种符号性的、简单的表达。

  第二,要为黄河文明和黄河文化不断注入新东西。比如《黄河大合唱》这首长诗和曲谱的诞生,就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团结抗争的经典记录。今天,进一步拓展黄河精神的内涵,依然是艺术家的使命与职责。

  第三,要强调黄河文化的赓续和黄河精神的弘扬。在伟大的新时代,黄河作为一条自然之河也是精神之河,如何传承经典并与当下时代紧密联系,面对世界讲好黄河故事,阐述其普遍意义,是我们必须深思熟虑的。

 

韩毓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我谈三点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学习体会:

  第一,从“大历史”来看黄河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宏阔视野,提出了“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论断。只有站在大历史视野,才能深刻理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治理黄河为了人民,治理黄河必须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治理黄河所创造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黄河无论保护还是治理,为的都是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还是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第三,以形象思维讲好黄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形象思维,用生动可感的艺术形式表现黄河文化,表现其中蕴涵的精神力量,讲述黄河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奋斗史。

田青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黄河大合唱》今天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假如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么《黄河大合唱》就是这种精神的艺术升华和典范。黄河是我们的母亲,《黄河大合唱》是亿万中华民族子女唱给母亲的歌。“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克服了一切激流险滩奔向大海。今天,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克服重重困难奔向我们心目中的大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好黄河的故事,用音乐来讲恐怕谁也讲不过《黄河大合唱》,它真的是高峰,但是我们能不能以多种形式,全面、立体地表现黄河、讲好中国故事?这也是时代给我们的一个重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黄河故事不容易,但是正像我们看到此次画展里的作品一样,同是描写黄河,但是角度不同,其中不乏杰作。所以,我们今天要好好继承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优秀传统,传承他们身上的黄河精神和他们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和天才的创造。

邵大箴

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是南方文明的代表,秀丽;黄河是北方文明的代表,雄浑壮美。长江与黄河结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审美品格,二者缺一不可。我在长江边上呼吸的空气与黄河边上呼吸的空气不一样,两种空气都滋养着我,使我精神上得到满足。黄河水汹涌澎湃的气势,与长江水的波涛激荡很不同,更有苍茫之气。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代表,非常值得研究。中国美术馆策划此次展览非常有意义,我们在展厅中看到反映黄河风貌、黄河精神的美术作品非常多,创作者多是北方人,是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艺术家。我们应该以黄河为主题,号召更多的艺术家创作更多的作品,这会更加有意义。全新的作品与这些经典作品共聚一堂,将会激发我们更多的期待与思考。

薛永年

美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举措,非常有价值和意义。展览不但展示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黄河题材作品,而且旨在通过策展向观众讲好中国故事,引领美术家发扬成绩,为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奠立了坚实基础。展览也为我们搞好关于黄河文化的创作与美术评论,积极延续历史文脉,自觉地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了神、聚了气。我想,自古以来的黄河文化可以分为优秀的古代的黄河文化、近代革命的黄河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主义黄河文化。我们意识到站在这样一个新高度,思考如何提升黄河文化题材的创作,挖掘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深刻主题,发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是一个重中之重的新时代课题。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黄河形象古已有之,但黄河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象征形象却是现代的事。此后,黄河形象被投寄了中国文化现代性内涵,被赋予了现代世界性视野下的中国性这一重大象征蕴藉。“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中,姿态各异的视觉性黄河形象,诚然无一不是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或中国形象的基本象征而出现的,但还是展现出画家们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和创作风格。从画家对于黄河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或中国形象的象征蕴藉的体验中,可以简要地梳理出四重景观:感愤型景观、回瞥型景观、惊羡型景观、日常型景观。前三重景观大致分别从黄河形象所象征的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个维度去观照,而第四重景观则是从日常生活还原维度去观照的。这四重景观向我们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艺术家通过黄河形象而对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形象审美形塑的成果。

专家发言(三)

向云驹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集中展示了黄河的艺术形象,时间跨度大、作品题材和体裁丰富,启示了我们应该从五个维度关注黄河:第一是文明维度,黄河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起点,需要从横断面和纵向度两个角度不断理解黄河。第二是精神维度,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具有标杆性、也具有标志性。第三是历史维度,黄河的水患历史和新中国的水利建设,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演进,值得我们挖掘和开拓思路。第四是艺术维度,黄河是大河文明中历史悠久、形态最丰富、文明最灿烂、包容性最强的活标本,我们需要通过艺术作品多向度契合时代的需求、需要和召唤。第五是未来记忆维度,文艺作品为历史留下了很多黄河流域最后的样貌,留下了壮观的历史。希望有更多美术界的创作者们,创作出珍贵的艺术形象和历史记忆,留给后代、留给未来。

于海

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

  黄河不只是母亲河,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黄河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源泉,在自然与精神的双重意义上给予创作者们源源不断的启迪。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经典之作,在于熔铸于乐章中的中华民族气魄,在于浓厚的生活气息、独特的民族风格,以及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黄河大合唱》歌词与音律的意境非常高,张光年先生写的诗富于激情和故事性,冼星海先生的谱曲灵活多样且歌唱性强。此外,《黄河大合唱》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贴近生活,同《义勇军进行曲》一样,给人民以巨大的精神激励,正如田青先生曾经讲过的,《黄河大合唱》像一枚重型炮弹,具有鼓舞人心的巨大能量。

  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通过艺术创作将黄河精神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里。我们坚信未来将诞生更多的黄河题材艺术作品,黄河精神一定会以艺术的方式得到有序传承,不辜负党中央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殷殷期待。

徐涟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

  如果说上世纪救亡图存的时代呐喊中出现的不屈抗争是黄河文化的最强音,那么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守望互助的共享共通正是来源于五千年文明的进程,构成了黄河文化的主旋律。对于黄河题材的艺术创作而言,当下正是一个新的契机。因为有新的动力鼓舞艺术家们以新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丰富和拓展并外延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的内涵,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对艺术家而言,怎样能够真正画好黄河?首先要有强烈的愿望,要有了解母亲河、了解中华文明源头的强烈意愿。第二要有丰富的积累,要有知识的储备、学养的储备、生活的储备,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感受。第三要有方法,怎样抓取到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形成独特鲜明的视觉形象,怎么能够提炼和概括挖掘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怎么将美术作品升华为精神载体,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实践。

杭春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这个展览不仅仅作品好,更重要的是展览生动呈现了艺术是参与时代精神塑造的最好的材料。黄河文化在今天的中国能够成为母亲河的意象,其原因来源于20世纪近代史,它的被产生、被塑造恰恰表明艺术是可以介入时代精神的重要的材料。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黄河文化的话语、符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着历史的活跃性。黄河在很长的历史中,往往会与政治的治理发生关系,黄河的灾难性、黄河的治理难往往会构建出谁把黄河治好了谁具有政治合法性的意义与内涵。20世纪之前,黄河在我们文化中虽然很重要,但重要的程度和方式与20世纪之后不一样,发生这样的变化正是因为艺术的介入。尤其通过20世纪上半叶黄河考古材料新的发现,构建出了其与中国古典文化的源流关系,这种源流关系持续至今。黄河作为文化符号,借由考古等等诸多原因成为了重要的母亲河的基本形象。

李舸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是中国美术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推出的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和极高艺术审美价值的展览。

  在104位艺术家创作的131幅精品力作中,我欣喜地看到其中有7件摄影艺术作品,这在国内权威美术馆和展览机构的重大展览活动中是比较少见的。影像从粗颗粒到细显影、从黑白灰到红绿蓝、从纯记录到讲观念,但都没有离开阐释爱国精神的主线,更加说明摄影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培根铸魂” 。中国美术馆的策展人和专家要在这里“呈现一条精神形态的黄河”,而这样一种精神形态已经

  非常鲜明、真实、生动地通过7幅摄影艺术作品中的自然环境与人物群体的关系显现出来了。

  致敬本次展览的所有作者,他们都是燃灯者,以真、善、美持续激发黄河两岸的时代精神。

(书面发言)

李舫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

  “在激流中前进——中国美术馆藏黄河题材美术精品展”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展览,题材精湛、体材丰富、内容丰厚,展览办得及时。

  这组黄河题材作品好就好在构建了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自然地位,比如周韶华的《巴颜喀拉山景观》、关山月的《龙羊峡》等;好就好在明确了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地带的重要作用,比如胡全有的《祁连山下庆丰收》、刘健友的《黄河渡》等;好就好在提升了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价值,比如冯自强的《引黄入郑》、毛本华等的《〈焦裕禄〉创作稿》等;好就好在讲述了黄河的文化和文明故事,如吴作人的《莫高窟285窟·天井》、吴冠中的《五台山佛光寺唐塑》等。

  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深入挖掘了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以黄河为载体串联了系统真实的中国故事,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如何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极大的意义。

(书面发言)

王克举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在历时四年的黄河长卷创作过程中,我有三个追问:

  一、如何靠近黄河,尤其是寻找黄河的源头?

  二、黄河在哪里?相较于地缘意义上的黄河,我认为精神、文化意义上的黄河更重要——黄河在每一个描述它的人的心里,对黄河的理解因人而异。

  三、如何表现黄河精神?这也是我画黄河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在开始创作之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当我拿着画笔跋涉徘徊在黄河岸边的时候,我希望把黄河长卷画得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气势恢宏,且饱含人文精神,能够承载我对黄河的理解与情感。

  黄河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是一条敢与命运抗争的河,是一条造就了华夏民族倔强性格的河。一路画,一路深度地接近黄河,我越发体味到黄河的伟大与不朽,内心有一种近乎朝圣的使命感。黄河长卷完成后,我在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的河海之滨筹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向黄河孕育的这片土地鞠躬,以此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聂耳(雕塑) 2009年 吴为山

中国美术馆藏

青海长云(布面油彩) 1980年 朱乃正

中国美术馆藏

 

黄河清(纸本水墨设色) 1960年 傅抱石

中国美术馆藏

延安风景(版画) 1943年 古元

中国美术馆藏

激流中前进(布面油彩) 1993年 杜键

中国美术馆藏

黄河魂(纸本水墨设色) 1981年 周韶华

中国美术馆藏

甘孜雪山(纸本油彩) 1944年 吴作人

中国美术馆藏 2008年萧慧、商玉生捐赠

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布面油画) 2009年 詹建俊、叶南

中国美术馆藏

黄河在前进(纸本水墨设色) 1973年 谢瑞阶

中国美术馆藏

黄河水流泱泱(纸本水墨设色) 1983年 刘国松

中国美术馆藏 2011年艺术家捐赠

(编辑:张钰童)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