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民间文艺家协会

让民间文化资源“活”起来 :“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走进浙江

时间:2018年05月28日 来源: 作者:无
0

5月13日至1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浙江海丝文化调研考察活动在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宁波等地实施。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理论处研究处处长王锦强,浙江省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郑蓉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孟慧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良警宇,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毕旭玲,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袁瑾等一行在当地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嘉兴海盐县、平湖市,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舟山普陀山,宁波市鄞州区等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考察,旨在厘清浙江海丝民间文化的源流,从文化源头汲取民间智慧,探寻“活化”民间文化资源的经验与良方。

 

沧海桑田 古港遗梦

 

第一站走进嘉兴。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海盐县博物馆、澉浦古镇、海盐鱼鳞海塘及平湖乍浦港等。

海盐作为海丝文化的重要节点之一,位于杭州湾北岸,因求盐而向海,数千年以不屈之身,在海陆之间开辟出一幕“海滨广斥、盐田相望”的江山盛景。在海盐博物馆,专家组观摩了海盐塘工号子表演,参观了海盐数千年的沧桑变幻,追忆起大汉王朝“煮海为盐”的繁闹喧嚣,穿越先民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遐想“千年港埠”的繁华遗梦。

走进澉浦古镇,专家组考察了宋元时期澉浦海港码头遗址。澉浦古港作为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自汉唐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就在沟通海上交通、发展中外贸易、增进友好往关系、传播中华文明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海盐融山、海、湖为一体的南北湖畔,专家团参观了韩国抗日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先生的避难住所载青别墅,了解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传统嘉兴民间灶头画。

在平湖市乍浦镇,专家组重点考察了平湖乍浦港、天妃宫古炮台及海红亭(纪念《红楼梦》由此走向世界的起点而修建)等历史遗迹,从中了解平湖丰厚的海丝文化资源、对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

 

太湖之滨 丝绸源点

 

湖州位于太湖之滨、长三角中心腹地,是连接上海和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立足全国、辐射海丝”航运服务枢纽,湖州在连接东南亚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航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专家组第二站来到湖州,考察了钱山漾丝绸文化交流中心、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南浔丝商故里等。丝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关于丝绸起源的记载和传说很多。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国先民发现了“天虫吐丝”的秘密,并将野蚕驯化为家蚕,利用蚕茧制成丝、纺织成绸、缝制成衣。中国先民创造了灿烂的蚕织文化,发展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蚕织技艺。湖州作为桑蚕丝织文化的源点之一,自唐宋以来,就成为我国粮、丝、渔生产发达,内河航运先进和商业贸易活跃的地区,享有“水晶宫”“天下粮仓”“丝绸之府”的美誉。湖州市城南7公里的史前钱山漾遗址,出土了4000多年前的家蚕丝残片。纵观整个湖州丝绸发展史,历代都有湖丝的身影。湖丝的洼地利用方式、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南浔丝商文化以及伴随湖丝桑蚕文化走向世界的丝绸生产技术和丝路文明,为浙江海丝文化书写出了绚丽华章。

 

观音道场 佛海弥望

 

第三站,专家组走进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节点之一舟山。舟山群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历来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作为浙东和长江流域的出海门户,从先秦至今,舟山在“海上丝路”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早、快、重”三字来概括。

“早”,先秦时期,舟山就有海上贸易,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开拓;

“快”,在先秦、西汉及唐朝中期前,舟山在海上丝路的地位还不突出,但是唐中期后,随着海上航路的开拓,舟山港的地位突显,而且上升还很快,到近代,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重”,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来看,舟山是把关“海上丝路”进出口贸易的最后一道关口,被称为“咽喉要道”、“海峡关隘”。舟山人在长期战风斗浪的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普陀山,作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是舟山群岛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至今山上仍留有着高丽道头、新罗礁等历史遗迹,流传着鉴真东渡弘法、元朝国使一山一宁法师、韩国民族英雄张保皋等先贤的事迹。

专家组重点对普陀山主要寺院和历史遗迹进行考察,发现这个佛国圣地香火鼎盛,在日本、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的影响很大,每天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佛教徒纷至沓来、进行朝拜。由此可见,在今天,舟山作为新海上丝路的经济、文化的重镇,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港通天下 恢弘画卷

 

第四站,考察团走进宁波,探访古丝绸之路印迹。宁波,史称明州,是大运河的唯一出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始发港,衔接内河航运系统与世界海路交通动脉,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海丝”文化和运河文化早已成为宁波历史文化的重要的载体,宁波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从未停止。

阿育王寺、天童禅寺、高丽使馆、庆安会馆……众多历史遗迹,见证着宁波古代对外商贸、宗教、文化交流的繁华历史;走入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宁波博物馆、七塔禅寺、天一阁藏书楼……弥足珍贵的墓道石刻、古明州航海造船和瓷器贸易的展示、与时俱进的庙宇革新、文人墨客的私宅典藏,一幅宁波恢弘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熠熠生辉。

值得一提的是,陈列于宁波博物馆的“羽人竞渡纹铜钺”,它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最生动形象地表现中国古人龙舟竞渡的图案,这件堪称国宝级的文物以其充满文化张力的写真造型,成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遗项目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志。

“港通天下、转运南北”的宁波,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海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一直是甬城人世世代代的骄傲。如今,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活化石”,将站在新的起点,继续启航,续写着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图景。

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并非只是简单沿袭,探源也并非仅仅发现当地历史印痕,而是为了从民间文化源头汲取智慧,让民间文化资源“活”起来,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传播、对话与分享,助力夯实民意思想基础,促进民心相通。

为期6天的“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浙江海丝文化调研考察,行程安排紧凑充实。专家组在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丝文化考察项目中收获颇丰。此次调研考察活动,为浙江民间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海港建设、民间信仰、地域人文精神塑造、开辟民间文化传播的“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奉献了民间文化学人的思辨成果以及国家、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落(社区)六级协作调研新方式与新机制。

(编辑:马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