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民间文艺>热点推荐

剪纸艺术讲述“国家孩子”的故事

时间:2021年03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屈 萍
0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历史佳话。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抚养“国家的孩子”,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配额紧缺。在上海周边的一些孤儿院中,年幼的孩子们随时面临营养严重不足、生病甚至死亡的威胁。当时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情况,周总理高度重视,开会研究后决定向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求援。乌兰夫紧急凑出了几千罐奶粉送往南方,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乌兰夫等内蒙古的领导同志们经开会决定,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来,并迅速向中央汇报,乌兰夫在后来的批复中郑重写下:“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1960年至1963年,近3000名来自南方的孤儿坐上北上的列车,这些孩子中,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7岁。牧民把这些汉族孤儿叫做“国家的孩子”,他们赶着勒勒车,牵着马从牧区赶到保育站来领养孩子。广阔的草原拥抱了他们,蒙古族额吉含辛茹苦地养育着他们,教他们骑马、供他们读书。瘦小的南方孩子一个个长成了健壮的草原儿女,他们的生命从此与内蒙古草原紧紧相连。

  我和母亲贾玲凤以这些孤儿来到草原后的成长经历与生活点滴为素材,创作了讲述“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系列剪纸作品《国家的孩子——上海孤儿到草原》,以12幅剪纸作品展现了草原母亲和孩子们的不同生活场景:牧民赶着勒勒车接孩子回家;牧民给孩子换上蒙古族衣服,领孩子喝艾敏河的水;蒙古族额吉夜晚为孩子做衣服;领孩子到学校报名;上学前为孩子梳洗打扮、扎小辫等;教孩子捣酸奶、骑马、打猎;孩子们等待着妈妈做的一桌丰盛晚餐;孩子生病了,妈妈请来了医生为孩子看病;孩子为客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等,以非遗技艺,艺术地呈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点滴往事。

(剪纸) 贾玲凤 屈萍 

  上图: 1960年3月的一天,一列坐着上海孤儿和陪护人员的火车来到内蒙古大草原。 

  下图:牧民赶着勒勒车接孩子回家的路上 

(编辑:高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