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电影>电影话题

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 电影行业发展需把握好四个力度

时间:2021年02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谢辛
0

电影《你好,李焕英》剧照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的重大议题。这是一个以创新、开放与改革为关键词的信号,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文化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方向。当下,如何落实提质增效、扩大消费以促进双循环发展,成为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这与2020年全人类共同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不无关联。回顾过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主题,疫情对整体人类生存的政治、经济、媒介、社会以及文化生态都产生剧烈震荡。我们无时无刻不想拿起手机,查看最新消息,了解最新动态,以期成为所有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各行业、各领域积极拓展“互联网+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模式,比如短视频、电商直播等,业已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消费市场活力新典范。而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电影一直以来对文化传播、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均展示出文化、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力度。疫情期间电影行业发生巨大转型,电影院的关闭、影视公司的倒闭或转行等刺痛整个电影产业的心脏,出现诸多主动或被动的转型现象。

  首先,电影开始朝网络端布局,无论是放映还是拍摄,都出现电影跳出传统院线思维,与网络较好合作的态势。比如徐峥在2020年春节档预备上映的院线电影《囧妈》,全片在线免费播放成为当时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也预示着一种电影走向网络的新发展思路。实际上,这种思路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伴随网络的不断渗入,媒介化生存早已成为人类生存的主要样态,依托媒介、利用媒介、传播媒介、反哺媒介,亦早已成为媒介生产、媒介传播、媒介审美的主要表征。

  其次,在上述全媒介、新影像的思维之下,紧跟发展,牢记时代使命,出现与疫情、病毒等关键词相对应的创作内容。比如笔者参与策划和执行制片的纪录电影《武汉日夜》,素材全部来自武汉封城之后各大医院、街道、社区等真实场景,用真实人物和真实故事讲述疫情影响下武汉人民渡过的艰难日夜,引发国人有温度和热度的集体感怀,激励国人面对困难保持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信念,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电影类型发展提供切实助力。

  上述电影作品放映的转型,展现出电影人在面对疫情来袭之时,无条件为生命让步的坚定态度;电影创作的聚焦,展现出电影人将时代、国家、社会、人民的命运与电影创作紧密结合的创作观念。这些2020年电影行业发展案例,因疫情而起,却不止于疫情,为电影从业者、文化事业的践行者带来诸多新启发和新思考。2021年春节档,取得了78.22亿票房的成绩,优秀电影作品的涌现,凸显国产电影市场蓬勃的生命力和多元的发展力,打造出了“史上最强春节档”,比如《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均不断刷新票房纪录,缔造票房“奇迹”。而这种“奇迹”并非偶然,结合双循环要求来看,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在全球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需尤为注重内外循环的紧密结合。而面对疫情带来的行业震荡,内循环指向的国内供给与需求成为与文化事业增速发展所对应的现实。而这种内循环深植于电影行业发展,在2021年春节档国产电影强劲、有力的市场份额和拥趸占有的“奇迹”表征中得以展现,从其内核来看,更是指向从创作到周边产品开发销售的整体产业链思路中所融入的本土化、民族化的不断尝试。综合来看,我国电影行业发展主要展现为四个力度:

  第一、电影创作的引领与执行力。电影创作的时效性增加,展示出电影行业越来越迅速和精准的执行力。比如疫情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媒介化生存的生态环境,以及电影在疫情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强有力的功能性。如《武汉日夜》等作品的出现,对疫情期间所出现的国内外事件以及其表征背后隐匿的内核进行探讨,无论将表征放大,还是将隐匿凸显,都体现了电影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这也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的电影创作深耕现实,从温暖、真实的角度去陈述和展现,成为引发观众代入感和深入思考的创作动机,体现较好的引领力。

  第二、文化传播的广泛与精准力。内循环对于整体文化事业的发展而言,虽然表现为某种复归形态,然而这种复归一定是暂时的,或者说是区别于完全彻底的内循环,而走向某种内循环表征下的双循环态势。其关键要点就在于网络媒介的传播功能,网络的出现将经济全球化推向了新的制高点,也将与经济全球化对应的知识经济推向了新领域。而当电影的功能性与带有思想性的知识经济结合时,对于电影所映射与指涉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而言,势必带来更有针对性的启示。同时,文化传播也借助网络实现广泛而深入的扩散,这一点又体现出网络影响下的双循环所带有的破壁特点,实际上,此时的壁垒不再是国家、领土等客观呈现,而更像是指向了网速、带宽等信息技术层面。鉴于大数据的精准性,文化传播又能够“主动”选择受众群,从而达到精准覆盖。

  第三、受众审美的垂直与专业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8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其中,电商直播、短视频及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加。上述数据表明,无论疫情带来了网络的主动或被动普及,大众使用网络的常态化发展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疫情带动以网络购物为核心的销售方式也逐渐成为常态化的一个表征。这就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启示:首先,在网络不断普及的当下和未来,人们的社会参与度、消费活跃度和手机的使用度之间呈现正比关系。人们会主动选择某个新鲜的事物进行参与,从而沉浸其中;或者跟随某个KOL、KOC进入其所指涉的行业领域。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足为奇,其关键点就在于人们想要主动参与的潜意识伴随网络发展的不断激增。当然,这种增幅也处于某种潜意识,因此才表现为可能莫名其妙就购买了某个产品的行为出现。其次,比照电商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电影行业是否也应从创作观念的阶段就将大众参与度作为一个衡量标准,为大众提供参与机会和参与路径,比如电影开放式结局的续写、电影周边产品设计比赛、与电影对应的短视频故事拍摄等等,加快推进电影所覆盖的“影游漫文”全产业链合作,切实推进以电影为核心的向外辐射,或者以电影为介质连接内外关系的供需平衡,实现电影观众从被动观看到主动思考,再到参与其中的切实转型,从而完成受众审美的垂直与专业力的提升,也就是从视听新媒体时代的UGC(个人生产内容)到PGC(专业生产内容)的延伸。

  第四、思想发酵的导向与长尾力。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真正做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双循环的重要任务,也为电影人提供指引:一部电影从项目策划到话题发酵的完整闭环,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从电影创作这一本体话题走向更深远、更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的思考,才能够切实促使电影从娱乐媒介转化为人文媒介,促使电影从一种艺术形态转化为具有双循环、多循环特质的长尾化发展的知识经济实体。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智锋曾提出,“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应该说无论是产品形态,还是产业规模,都具备很大影响力和传播力,要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电影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为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中国智慧”的真正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电影人指明发展方向。

  诚然,双循环是开放的、高站位的,其带来的思考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以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发展一定不只是一部部作品的落地这般简单,从业者需从自身做起,成为打造“奇迹”和梦想落地的实干者,在良好的媒介环境中保证自身的主动权,稳扎稳打,提升引领意识;打造精品,落实人文关怀!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讲师) 
(编辑:王垚)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