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聚焦

冯骥才“四驾马车”驶进北京画院

时间:2012年09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本报讯(记者 )
0

冯骥才“四驾马车”驶进北京画院

全面展示他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

  “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开幕式现场。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摄

  9月9日,年届七十的冯骥才迎来了自己的又一次艺术大展——“四驾马车——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展览以“四驾马车”为比喻,彰显了冯骥才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四个领域里辛勤耕耘的历程和丰厚殷实的成果。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以及周巍峙、陈进玉、陈福今、铁凝、王蒙、胡振民、李冰、李屹、王文章、左中一、冯远、李家俊、王昆、靳尚谊、韩美林、王明明、朱永新、王立平、张抗抗、郑欣淼、白淑湘、田华、于洋、张海、刘兰芳、赵汝蘅、邓友梅、胡松华、姜昆、邵大箴、刘魁立、潘公凯、龙瑞、高莽、罗杨、吴长江、黄宏等来自美术界、文学界、民间文艺界、教育界和影视界的数百位名家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出席了在北京画院举行的开幕式。

  冯骥才是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遗产保护倡导者与身体力行者,是当代少有的在众多领域同时建树颇丰的文化大家。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冯骥才的成就。他说,在文学上,冯骥才先生是一位成就斐然的著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已有20多篇被海内外中小学课本选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美术上,他的绘画以中西贯通的绘画技巧与含蓄深远的文学意境为特色,从而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并被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在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他以花甲之年投身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第一线,带领全国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上,冯骥才先生还是一位桃李满园的教育家,他建立了第一所博物馆化的人文教育学院,为中华文明的传承教书育人。如今,他的很多学生已成为民间文化和民间美术的重要力量,他的科研教育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他建立的学院成为中国民间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基地。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宣读了文化部部长蔡武的贺信。贺信对冯骥才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四个领域的重要成果作出了高度评价。

  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著名画家、雕塑家韩美林,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分别致辞,或回忆与“大冯”结缘的往事,或从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等方面祝贺冯骥才的成就,或借题点评各种文化和教育现象,开幕式现场俨然成了一场关于艺术的大讲堂,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四驾马车’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以为只是办一个绘画的展览。他的绘画是为自己的心灵而画,毫无顾忌地表现了自己的真性情,他有意地安排,但是做到了无意地挥洒,从中可看到他对于人生的理解。”王明明表示,看到如此丰硕的成果特别感动,多年以来,冯骥才四处奔走,致力于保护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遗产和在城市建设中即将消失的古迹,呼吁大家对于文化的尊重。“冯骥才有中国文人的风骨、中国文人的良知、中国文人的担当,这样的艺术家、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当前社会太稀缺了。”

  在冯骥才的老朋友王蒙和韩美林看来,他的成绩远远不止这4个方面:他参政议政,呼吁将民族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他开展对外交流,以文学创作、绘画为中国艺术家赢得国外赞誉;他懂得欣赏别人,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客观评价别人和别人的作品;他个大心细,有信心、又细心,善于把文化现象上升到政治全局的高度。

  李家俊也表示,10年前,冯骥才到天津大学任教,天津大学的人文氛围焕然一新,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天津大学将借助在工程技术领域的优势,支持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初为画家。1978年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1990年重拾丹青,开创了“现代文人画”。1994年他从“天津老城保卫战”开始志愿担当文化遗产保护者,近10余年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倡导者。同时,他肩负起教育使命,建立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艺术研究院。

  此次展览展出了冯骥才文学作品中外版本160余种以及6部小说的手稿;各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品80幅;18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和在大学的教学科研成果。开幕式上,三联书店推出大型画传式的图文集《生命经纬》,分为《时光倒流七十年》和《四驾马车》,首次以千余张珍贵照片图文并茂地披露了冯骥才曲折坎坷、顽强奋进的人生历程,以及在几个方面同时取得的创造性的成果。

  “我曾经为自己的一幅画作题了这样一首诗:‘枝乱我不乱,从容看万条’。人到70,该从容梳理一下我的‘万条’了,看看这一路走来还有哪些闪失、哪些问题,所以就有了今天的展览。我已经进入‘70后’的行列了,时间无法停留,只有艺术能够把那些瞬间即逝的东西变成永恒,留住岁月的最好方式就是把岁月化作诗篇或者画卷或者那些有价值的文化财富。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经历了太多的曲折,但这曲折的历史告诉我们,责任是第一位的,爱好是第二位的。我们的生命在往前走,我们的责任永远跟随着我们。”冯骥才表示。

  本次展览由文化部、国务院参事室、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民进中央、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天津大学、中国美协、中国民协、北京画院10家单位联合主办。据悉,冯骥才在9月16日下午3点还将在北京画院举行为期1小时的签名会。展览将持续到9月18日。

    会议现场图片

王蒙在展会上讲话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摄

张屹在展会上讲话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摄

王文章在展会上讲话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摄

韩美林在展会上讲话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摄

王明明在展会上讲话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摄

李家俊在展会上讲话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 摄

展览现场 中国艺术报记者 张志勇摄

(编辑:李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