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新时代如何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时间:2020年08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黄高锋
0

   黄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都与黄河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由黄河而孕育出的黄河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厚重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天下炎黄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 ,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如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讲好“黄河故事”的方式有很多,新时代如何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值得我们深入思索。

   1、讲述“黄河故事”,千百年文脉流传 

  文学自身的属性赋予了文学在讲好“黄河故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古至今,以黄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与黄河有关的诗篇。中国古典诗歌中与黄河有关的诗句不胜枚举,特别是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巅峰的唐代,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诗句都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宋代王安石的“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气势恢弘豪迈。明代薛瑄创作《黄河赋》 ,以“吾观黄河之浑浑兮,乃元气之萃烝”开篇,挥毫泼墨、洋洋洒洒。清代龚自珍的“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缱绻意深,新颖别致。近代刘鹗曾参与黄河治理,他的小说《老残游记》也有关于黄河的描写。中国现代作家以黄河为背景或题材的作品也不乏其篇,如魏巍的诗歌《黄河行》 、陈梦家的诗歌《黄河谣》 、郭小川的诗歌《我们歌唱黄河》 、孙伏园的散文《黄河上》 、萧红的短篇小说《黄河》等。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艺术成就最高的当属抗日战争时期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组诗。 《黄河大合唱》由《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水谣》 《河边对口曲》 《黄河怨》 《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部分组成,奏响了黄河的时代“最强音” ,书写了中华民族雄浑豪壮的史诗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黄河题材的文学创作从未中断。在这方面,不得不提到两位河南作家。一位是河南农民作家冯金堂。他以黄河为题材,采用传统通俗小说章回体形式创作了长篇小说《黄水传》 。该小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描写黄河的长篇小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另一位是作家李凖。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以出色的艺术成就和巨大的影响力,于1985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黄河文化的把握、开掘和彰显最为深刻最为宽阔的一部长篇小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黄河为题材的作品较多。当代作家张承志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中对“黄河”意象作了形而上的思考,从黄河身上进行生命探寻并获得精神寄托。黄河已不再是自然的生命体了,而上升为一种“精神之父”层面的隐喻。其他如西部作家王家达的小说《清凌凌的黄河水》 、中原作家魏世祥《水上吉卜赛》系列小说、齐鲁作家罗珠的长篇小说《大水》等作品不断涌现。在诗歌、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领域,以黄河为题材的佳作也层出不穷。如耿占坤的长篇史诗《黄河传》 、梁衡的散文《壶口瀑布》等。世纪之交,有关黄河题材的报告文学也不少,比较有影响力的,如邢军纪的《黄河大决口》 、邓贤的《黄河殇:1938 ·花园口》等。2016年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大河上下——黄河的命运》 ,可谓一部黄河的命运史,一经出版即在评论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80后作家南派三叔的《黄河鬼棺》也以黄河元素作为背景,将其融入了小说离奇的故事情节。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黄河一掬》寄托了对黄河的浓浓深情。黄河,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作家笔下,成为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记忆”。

   2、黄河:永远鲜活的文学母题 

  黄河是一部说不完、道不尽的“活”历史。黄河文化连接古今、包孕万千,是一种蕴藏丰富、魅力无穷的“活”文化。一代代黄河儿女繁衍生息、继往开来、奋斗不止,千百年来在时代变迁中演绎着生动鲜活的故事。正因为如此,黄河才成为挖不尽的、亟待开采的文学宝藏,成为永恒的文学母题。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故事。“黄河故事”林林总总,多如繁星。今天,我们要讲“黄河故事” ,可谓信手拈来。这其中既有历史长河中的“黄河故事” ,也有今天正在演绎的“黄河故事” ,还有未来将要发生的“黄河故事” 。黄河孕育了众多生动形象的传说和动人故事,如三皇五帝、大禹治水、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鲤鱼跳龙门、望洋兴叹、河伯捧河图授禹等,时至今日,历久弥新。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如星宿海、乾坤湾、壶口瀑布、黄河母亲像等令人心驰神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人事变迁、资源特产等都可以化为作家笔下的文字。“黄河民谣”在人们心中世代传唱,黄河号子成为了黄河文化的象征符号,黄河羊皮筏子是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日新月异的变革、面临的隐忧、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都可以纳入作家的视野、熔铸于作家的笔端。

  古今很多作家都有浓得化不开的“黄河情结” 。如李白的诗歌中经常出现“黄河”意象,黄河成为诗人抒情达意、幽思遣怀的重要载体。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黄河二月,冰凌崩解,状若奔马,嘶声如雷,先生慕其浩大之气,遂为笔名” 。他一生对黄河充满感情,以黄河的儿子自居。作家塞风创作了大量关于黄河的诗歌,因作品多以黄河为题材,被誉为“黄河之子” 。正如余光中在散文《黄河一掬》中所言:“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

  当代作家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责任担当,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如何充分利用好黄河这一鲜活的文学母题,关键在于要找准切入点、寻求契合点、把握关键点、突出共鸣点,重点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黄河题材文学作品,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3、如何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首先,要深入生活,深度体验黄河。众所周知,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当年路遥深入陕西铜川煤矿采风体验,才创作出了恢弘之作《平凡的世界》 。作家要自觉主动到黄河流域、黄河沿岸采风调研,体验生活,获得真知。要行走黄河,走进黄河,走入黄河的怀抱,不仅要“身入” ,还要“心入”“情入” 。作家既要深入了解黄河的自然概况,也要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既要了解黄河的现实发展,也要观照黄河的未来前景。黄河文化包孕万千,诸如元典文化、考古文化、根祖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古都文化等等,还有红色革命文化,不是仅仅靠坐在图书馆或查阅历史文献就能获得真切体验的。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近距离接触,全方位感知,真切地去聆听、体验、领悟,发现,通过听、看、读、思,去丰富创作素材积累,激发创作想象与灵感。李凖的《黄河东流去》之所以成功,正得益于他在黄泛区的多次人生经历,让他获得了丰富的写作体验,从而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熔铸于形象、诉诸于笔端。

  其次,要把握“三个维度” ,充分挖掘时代价值。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要注重把握“三个维度” 。一是要反映时代风貌。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反映时代是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作家要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改革开放40年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沿河两岸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黄河综合治理和黄河文化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文学方式讲述“黄河故事” ,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善于表现时代的进步要求。如从改革开放角度,可以描写黄河流域40年来的城市变革和乡村振兴。可以与当前脱贫攻坚联系起来,表现黄河流域人民群众如何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从文化角度,可以将描写黄河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紧密结合起来,与增进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等。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正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可以以黄河为题材或背景,从生态文学角度,创作更多反映黄河流域的生态问题的生态文学力作。

  二是要表现民族精神。黄河不仅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文化之河、生命之河、民族精神之河。黄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民族之魂、文化之脉、文明之源。历史上的黄河,曾经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也正是由于黄河儿女在灾难面前无所畏惧、敢于斗争,才造就了如今黄河安澜的良好局面。千百年来,生成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黄河文化,经过历代不间断地锤炼,凝聚成“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密不可分、内在贯通。黄河奔腾不息、百折不挠的气势,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精神的生动写照。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塑造了中华儿女的思想性格,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生命力。一部人类治黄史,正是中华儿女不畏苦难、团结奋斗的意志品格的具体体现。高擎民族火炬,凝聚民族力量,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作品,是当今文学的重要使命。作家邵丽认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要讲好‘黄河故事’ ,要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 。以黄河为题材创作,要善于将黄河文化、黄河精神与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要积极表现黄河沿岸儿女如何同水旱灾害作斗争、如何创造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故事,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是要体现审美追求。文艺是培根铸魂的工程。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 ,要把握主旋律,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让故事给人以价值引领、精神引领、审美启迪。要善于发现美、描绘美、塑造美、歌颂美,追求文学作品形象的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贯注审美精神,寄托审美理想,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艺术之美。要追求文学题材、样式、风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沈从文在构筑湘西文学世界时,写一条河上的故事,写得意境悠悠、韵味绵长。他笔下的生命姿态万千,他笔下的风景如诗如画,他笔下的文字潺潺流淌。他描写了人性的真、善、美,也描写了人性的黯淡与苍凉,体现了沈从文的独特生命观和审美追求。千百年来,黄河流域子孙世代繁衍生息,无数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名人轶事在这里流传,黄河儿女奋斗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令人感动。这些都可以化为作家笔下的文字,体现出人的独特精神体验、价值追求和审美境界。黄河横跨中国九个省区,古往今来流淌的黄河赋予了两岸丰富多姿的民俗风情,这些都可以予以生动表现。以黄河为题材进行创作,要注重用文学作品淬炼国民精神,熔铸国民灵魂,体现审美追求。

  再次,要注重艺术创新,铸就时代精品。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要注重艺术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 。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如前所述黄河生态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创作切入点。黄河流域孕育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黄河文化的“活化石” ,如黄河号子、黄河羊皮筏子、唐三彩烧制技艺等,还有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曲艺杂技、节庆民俗等,如何让其以文学方式进一步焕发光彩值得思索。根祖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无形的桥梁和精神纽带。如何在这方面开拓题材也值得探究。在形式和手法方面,可以形式不拘、手法多样。讲好“黄河故事” ,可以是宏大叙事,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叙事,可以是历史叙事,也可以是当下叙事,关键在于切入点和表现力。文学体裁方面,小说、诗歌、散文、话剧、报告文学、非虚构文学等可以同时发力,同时要注重用新媒体形式进行网络文学创作。总之,以黄河作为文学表现题材、内容,作为叙事或抒情对象,作为元素或背景,可以挖掘文学表现内容的丰富性,探寻文学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从而在艺术创新中打造文学精品。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客观来说,今天以文学方式反映黄河题材的文学作品还不足够多,题材还不足够丰富,文学创作的深度和力度还不够理想。尤其是像以黄河为题材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东流去》这样具有史诗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丰碑式作品还太少。时代呼唤更多像《平凡的世界》 《白鹿原》等这样具有震撼力的经典之作。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是时代的召唤,以黄河为题材进行创作必将大有作为。

(编辑:白安琪)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