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动态新闻

永山永水言子厚

时间:2020年03月2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蒋蒲英
0

祭柳仪式 陶旭日 摄

  “地因人始重。”当年柳宗元由于“永贞革新”失败,一贬再贬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永州十年,他主要傍愚溪而居,因此与愚溪并行的街,叫柳子街。

  游人从萍阳南路下车,可以漫步在两丈宽的柳子街。街长有500余米,是湘桂古驿道的重要路段,中国第一批三十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道两旁砖木结构的民房还是旧时模样,小青瓦、马头墙、木制柜台怡然自在,基本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街上有几十家汉服店,满街都是穿着唐装汉服的年轻人,衣袂飘飘、彬彬有礼,让远方的来客有一种梦回大唐的穿越感。

  永远的乡贤

  柳宗元33岁开始被圈禁在永州,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他迷惘痛苦、忧郁愤懑,后来遭遇母死女夭,悲恸欲绝。 “摧心伤骨,若受锋刃。”永州的地方官、乡贤后学经常陪他出游以求排遣。后来,他痛定思痛,潜隐山林,关注民生。钱重在《柳文后跋》中指出: “子厚居愚溪十年,闲中拾游山水外,往往沈于文字中,故其文至尤高妙,为后世学士大夫所宗师。”《柳宗元集》收录诗文678篇,约500篇写于永州。《永州八记》驰名中外,开了中国游记散文的先河。

  柳子庙于宋至和二年(1055 年)、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最重要的陈列是号称“三绝”碑的“荔子碑”,韩愈文、苏轼字,写柳宗元德政。这块碑文美字美,表达了人们对柳子德政的褒扬和对他深切的缅怀。游人参观柳子庙时,进庙之前,都有一个疑问:柳宗元谪贬永州,并非永州本地乡贤,又没有在此作官,为何这里有这么宏大的柳子庙?

  柳子庙陈列室里记录着韩愈的一段话:“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全国各地许多学子或登门求教、或写信寄问,受过他指导的后学有名有姓的有20多人。据统计,从初唐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湖南共考取进士2305人,其中永州487人,占21.1%,柳宗元对永州的重教传统具有开启之功,饮水思源,永州人爱戴他、纪念他,每年祭祀他就成了必然。

  外地客人在祭拜柳子时,往往还有一个疑问,一般庙里神像都置在一个高高的神龛上,而柳宗元的神像就在平地。2004年,我在零陵区政府主持柳庙维修工作时,为这个事征求过各方面的意见,特别询问了柳子街街坊,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柳子菩萨生前亲民、爱民、利民,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有必要“高高在上”;另一个方面,柳子庙的中殿比戏台前坪高出4米多,气势已经很足了,没有必要再筑高台置神像了。

  江湖远 非江湖

  柳宗元改冉溪为愚溪,筑石结庐。 “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经过一段时间,柳宗元心情逐渐平和,生活稳定,纳妾生子,生活有了情趣,进入潜心读书思考和著述的黄金时期,与刘禹锡、杨凭、吕温、韩愈等知己故交的书信往来也正常起来,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

  他清隽的文章点染了永州山水,永山永水就有了灵性。永州宽和的环境、淳朴的民风,抚慰了他受伤的灵魂,陶冶了他的性情。他对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怒吼,也为永州人的世俗快乐而沉醉。哲思在山水间延伸扩展,性情于市井中从容通达。对永州的认同改变了他的过客心态,把永州当作避世的乐土。由哀怨到泰然,由逃避到面对,他站上了那个充满传奇时代的文学巅峰,抒写着他的时代、他的世界。而千百年来永州人则在不断续写着他的传奇。唐朝离今天久远,但他却从未走远。

  在永州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柳宗元思想的研究,对柳宗元诗文的传播,千百年来,方兴未艾。历史上柳宗元文集的永州刻本有七种以上,最早的柳集大约是北宋末期的永州州学刻本。为柳宗元写过文章的知名永州知府就不下十人,其中杨瀚、曹来旬、杨季鸾、刘养仕、陈辉、许永、唐瑶较为出名。

  当然,韩愈、苏轼、汪藻、周敦颐、张浚、杨万里、范纯仁、张轼等为他写的文章,皆是经典。苏轼把柳宗元的《渔翁》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删减的故事,更是文坛佳话。2001年,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成立,祭柳、学柳、弘扬柳文化、传承柳子精神,颇有建树,深入人心。

  柳宗元是永州山水的知音,是永州形象的代言人,是永州文化的守夜人。历任知府、州学、乡贤都把柳宗元奉若神明,把修建柳子庙作为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激励乡贤后学的重要举措。在永州,人们以读柳文柳诗为正统,以捐资修柳庙为荣光。

  永州人把读柳宗元的诗文,当作与柳宗元进行心灵对话、提高学养的必经之路。永州人愿意沉浸在柳诗柳文中,去体会那博大的胸襟、悠远的思绪和淡淡的哀怨。

  柳宗元在永州得到了永生 — —坊间尊称他为柳子菩萨。柳子庙大门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凝结了永州百姓对柳宗元的敬仰、怀念,又希望为民造福的柳子死后能化作神灵来保佑永州人民。千百年来,柳子庙里春秋两祭,绵延不绝。据《零陵县志》载,在柳子街方圆十里内的乡村,清朝还曾建有十三座柳子脚庙,规模虽小,但祀典长盛不衰,说明当时参加祭祀的人数量庞大,一个柳子庙容纳不下。有一年洪水进了庙,柳子街上很多老百姓趟着齐腰深的水来到庙里,问有没有需要帮忙的,大家觉得柳子庙里的东西比自家的财产要珍贵得多,柳子菩萨是保佑老百姓的。

  柳宗元政治上没有实现平生抱负当然不幸,但柳宗元又是幸运的,他在永州生活了十年,清湘楚竹成就了他的诗文。他也永远活在永州的青山绿水间,活在千千万万个“蓑笠翁”心中。

  恩院的荷

  柳宗元的《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是一篇美文,文章描写永州南池周边的群山、林麓、小溪的暮春景色, “泓然为池,湾然为溪”。

  柳宗元笔下的南池,到了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迎来人称“布衣宰相”的范纯仁。

  他被宋哲宗罢相,谪居永州三年。范纯仁是范仲淹的次子,22岁进士及第。他从“布衣”到“宰相”廉洁勤俭、始终如一。范纯仁著作丰富,写下了“但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等名句。居永州其间,其双目逐渐失明,仍然以江山社稷为重,著书立说,教导后学。三年后,他再次回到政治中心。永州人在他寓居的芙蓉馆旧址修建思范堂,而题写“思范堂”的正是比范纯仁晚四十年到永州的张轼。

  张轼随父谪居永州,后来成为大学问家,后人称“文星”南昌轩夫子,把他的房子所在地称为“文星街”。他题写的“思范堂”,后来曾被改成“范张祠”,连同前面满池荷花,成为永州八景之一 — —“恩院风荷”。恩院风荷现在永州市第三中学校园内。如今这里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举行成人礼的重要场所。

  柳子庙、柳子街、范张祠、张浚故居在进行修复工作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特别是维修张浚故居时,里面居住了六户居民,做通工作后,一周之内就搬得干干净净。在维修过程中,原来的住户还不时跑过来帮忙回忆建筑构件的式样和天井青石板的纹样,让当时主持修复工作的笔者非常感动。柳宗元、范纯仁、张浚都是进士出身、少年得志,从政治中心贬谪到永州,应了柳庙里那副“才与福难兼”的楹联,概括了他们的仕途命运。永州人民的包容善良、豁达乐观,让他们心灵得到慰藉。柳子街、柳子庙、范张祠、张浚故居,能保存至今,历史上经历过多少次维修,没有确切的数字,与原来的建筑有多大的差别更是难以考究,但是永州人民的心意从来没有变。

  永州还有舜帝陵、舜帝庙、濂溪祠,湖南还有很多祭祀先贤的祠堂。而海南苏公祠、成都武候祠、杭州白堤苏堤、柳州柳堤也是斐声海外。济南的李清照纪念堂、成都的杜甫草堂已是旅游胜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物化成各种建筑、民俗、祭祀、音乐、舞蹈、诗文。我们把灵魂安放在这些地方,让血脉来滋养,让岁月来抚慰。

  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日俱新,光芒四射。我想,精神不死的又何止是柳子厚

(编辑:李想)
会员服务